蓄势待发,科创50配置正宜时

蓄势待发,科创50配置正宜时

科创50,由于汇聚硬科技的特点,一度受到市场的热捧。但今年以来,表现不温不火,呈现出“震荡整固”的态势。在经过了长期的蓄势之后,仍有望再上一层楼?

image.png今年二季度,市场资金大幅加仓科创50ETF(场内代码:588000,场外A类:011612,场外C类:011613),作为市场上规模最大的科创50ETF,市场资金的动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image.png这也表明,“硬科技”仍是大家配置的重要方向。

2025年的A股市场,“硬科技”仍是大家投资的一个重要主线——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落地、半导体国产替代进程提速、新能源技术迭代升级、生物医药创新突破频现……这些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领域,正汇聚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科创50指数由科创板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50只证券组成(每季度调整一次),覆盖了科创板最具代表性的四大硬科技赛道:

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权重约35%):包括晶圆代工(如中芯国际)、设备(如北方华创、中微公司)、材料(如沪硅产业)、设计(如寒武纪-U、海光信息)等全产业链环节,代表中国突破“卡脖子”技术的核心力量;

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权重约20%):聚焦AI算法(如科大讯飞)、算力芯片(如景嘉微)、大数据(如奇安信)、云计算(如金山办公)等领域,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基础设施;

image.png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权重约15%):涵盖创新药研发(如君实生物)、医疗器械(如微创医疗科创板标的)、CRO/CDMO(如美迪西)等,重点支持“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领域;

新能源与新材料(权重约15%):包括光伏设备(如天合光能)、动力电池(如容百科技)、先进合金(如西部超导)等,支撑全球能源转型与高端制造升级;

其他前沿科技(权重约15%):涉及量子计算、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领域。

这些企业普遍具备“高研发投入+高成长潜力”的特征,是科创板中“硬科技属性”最强的群体。

2025年,政策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达到新高度——《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列为“三大核心赛道”,提出“到2027年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科创板八条》进一步优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制度,鼓励科创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与此同时,全球科技竞争加速(如AI大模型迭代、半导体工艺突破至3nm以下),倒逼国内企业加快技术自主可控——例如,科创50中的半导体设备企业(如中微公司)已实现14nm以下制程关键设备国产化,AI芯片企业(如寒武纪-U)的训练芯片性能对标国际头部。政策红利与产业需求的双重催化,为科创50成分股提供了长期增长动能。image.png

随着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持续发展,硬科技仍可以作为我们配置的主方向之一。

$华夏上证科创板50成份ETF(OTCFUND|588000)$

$腾讯控股(HK|00700)$

$中芯国际(SH688981)$

#炒股日记#

#复盘记录#

#强势机会#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