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WRC:3天主旨论坛,4张中国面孔,见证一个崛起的智造强国

中国机器人产业已站稳全球第一梯队。其中,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突破19万项;连续11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全球人形机器人百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机器人产业迎来一个又一个“中国时刻”。

8月8日-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在北京举行。据统计,本次大会汇聚200余家企业的1500余件展品,其中100余款为首发新品,5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创同类展会之最。

在8月8日-11日为期3天的主旨论坛中,国内外院士专家、国际机构代表、一流企业大咖等齐聚一堂,分享机器人“产业发展”“创新应用”“技术融合”三大篇章。

期间,览富财经看到了4张熟悉的中国面孔,他们背后代表的力量,正在推动中国成为傲立全球的智造强国。

文1配图.jpg

第一张面孔:宇树科技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兼首席技术官王兴兴

在机器人产业发展中,企业作为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对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具有天然的敏感性,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

王兴兴,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CEO、CTO,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开创性地开发了使用低成本外转子无刷电机驱动的高运动性能小型四足机器人XDog。2016年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成立,在全球率先公开零售高性能四足机器人,全球销量领先,显著推动了全球高性能四足机器人的市场化进程。曾受邀参加ICRA2018~2022足式机器人论坛演讲等国际顶级机器人会议,带领团队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200余项,带领公司产品登上央视牛年春晚、美国超级碗等顶级舞台。

大会上,宇树格斗机器人擂台赛燃情上演,秀出拳腿组合、闪避格挡等高难度动作,一展高超的运动控制与平衡能力,其背后是宇树毫秒级响应控制系统在驱动。这不仅是性能较量,更是人机协同的盛宴。

王兴兴以《机器人产业规模化的机遇与挑战》为题作分享,他表示,关于机器人本体,普遍存在一种误解,将当前未能大规模应用或功能受限归咎于硬件不足或成本过高。然而,现有硬件虽仍需持续优化,但已具备基础可用性,当前真正的瓶颈在于具身智能还未完全成熟,这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核心因素。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问题是模型问题并非数据问题,具身智能机器人模型架构有待提高。

图222222222.jpeg

第二张面孔: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姜广智

当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如火如荼,很多国家和地区已将发展人形机器人产业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不断做强“软环境”、做大“硬支持”,助力无数创业者安心奋斗。

这场创新浪潮中,北京持续加大机器人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全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创新高地。自2019年起,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

大会上,姜广智发布《北京市机器人“双百工程”成果》。据其介绍,目前,北京已培养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7家,获批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3个,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均居全国首位。

通过实施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聚焦机器人“1+4”产品体系即将人形机器人作为核心领域进行谋划和布局,带动协作、医疗、特种、物流四位优势机器人产品跃升发展,已支持形成12类200项机器人创新产品,高端产品体系基本形成。通过实施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发挥北京超大城市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大场景创新和供需对接的力度,支持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1个领域134种场景完成首试首用和迭代升级,应用深度和广度持续拓展。

下一步,北京将深入总结“双百工程”的经验做法,聚焦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需求,持续在创新产品和高价值场景两端发力,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服务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进一步强化整机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快全域场景开放,进一步优化产业要素保障,服务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

图333333333333333.jpeg

第三张面孔: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中国智能机器人崛起,是一场从追赶到引领的科技长征。大量来自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化领域的工程人才,以及他们背后的科研实力,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原动力。

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一直从事计算机及其应用的研究与开发,参与研制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19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汉字处理和字符识别研究,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主持研发联想式汉卡和微机,分别于1988年和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获得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得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

倪光南在题为《“AI+空间计算”让机器看懂世界》的演讲中表示,“AI+空间计算”开启了二维交互向三维交互发展的新范式,空间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计算方式,它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的桥梁,正在重塑人类、机器和世界的交互方式,是推动机器人落地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

当前人工智能引领科技范式变革的时代,在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大形势下,要推动机器人发展到AI+机器人,更好地发挥它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关键在于提升机器人智能审评,要用脑-眼-行动协同的系统来提高机器人智能水平,真正让机器人能够看见世界、理解世界、行动于世界。

图44444444444.jpeg

第四张面孔: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

金融如水,企业如舟。行业普遍认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作为未来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资本的持续关注与细心浇灌。2025年,“耐心资本”与“智能机器人”“具身智能”一同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在新一轮生成式AI热潮中,蓝驰创投频繁出现在头部项目中,且常常是首轮或早期投资者——自2021年起,蓝驰陆续投资了大模型公司西湖心辰、月之暗面,AI应用公司Genspark、沐言智语和与爱为舞等。在具身领域,蓝驰出手尤其凶猛,投资了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灵初智能。其中,蓝驰连投智元两轮,银河和灵初,都是在天使轮投资。

作为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参与了银河通用机器人、智元机器人、高仙机器人等明星(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的投资。在他看来,包括人形机器人在内的具身智能将在2025年下半年迎来“交卷”窗口期,这轮融资热度能否持续取决于企业的“交卷成绩”。

曹巍坚信,具身智能驱动的通用机器人仍然是未来10年里资本市场值得关注的技术主题。随着社会对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的关注度和期待远超技术发展水平,投资市场的情绪回落是可以预见的,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一新兴技术螺旋向上的发展趋势。

8月11日,机器人项目路演及投融资对接专场在北京亦庄同期举行。本次路演首程资本、蓝驰创投、源码资本、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联合主办,精心遴选11家高潜力明星项目,旨在汇聚产业资源、资本力量与创新智慧,共建机器人产业新生态。据悉,百余家头部投资机构的投资人到场观摩。

图555555555555555.jpeg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