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全链,驱动新风口

1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迅猛发展,液冷技术成为服务器和机柜级散热的关键解决方案。

液冷架构的普及不仅提升芯片性能和系统稳定性,也催生起庞大的市场需求和深厚的产业链价值。

一、液冷需求解析

芯片端的液冷设计是推动机柜级液冷需求增长的前置条件。随着英伟达等领先GPU厂商采用液冷作为标配,例如GB300系列服务器中的冷板和快接头数量翻倍,每个GPU必须配备液冷组件,极大促进了液冷解决方案的应用。其他云服务提供商(CSP)如Meta亦在逐步推出支持液冷架构的ASIC芯片,尤其从2024年第四季度起布局液冷方案,这为液冷广泛渗透奠定基础,市场景气度有望超预期提升。

这一需求驱动力不仅来源于单芯片算力提升与发热大幅增加,更受socket接口及架构设计的影响。

芯片层面全面支持液冷方案,叠加超大规模服务器对高效散热的要求,使得液冷成为从组件到系统的标准散热解决方案。

二、交付模式

液冷产品的交付形态经历了显著演进:

1.液冷服务器单元交付:针对单个服务器中每一个液冷单元进行交付,以冷板和快接头为核心组成部分,满足基础散热需求。

2.机柜级液冷交付:整体机柜集成多个液冷服务器单元的解决方案。机柜级水平优化液冷系统,提升散热的一体化管理和维护效率。

3.整体系统液冷方案交付:未来主流的发展趋势,强调从冷却配液单元(CDU)、manifold管路、快接头到液冷板的全链条集成。此类解决方案覆盖液冷系统的二次侧所有环节,形成高效协同的整体散热解决方案,对大规模数据中心的综合热管理至关重要。

三、价值量拆解

从价值贡献看,二次侧液冷系统的价值量约为34元/W,而加上一次侧的水冷与冷却塔,整体液冷价值量约为56元/W(以每千瓦计算)。以典型的40kW服务器GB3000为例,液冷整体价值量可观。

细分来看:

·冷却配液单元(CDU):价值量最高,技术难度最大。CDU负责冷却液的循环与温度控制,是系统能效和可靠性的关键。

·液冷板:价值量接近CDU,承担与芯片直接换热的重要功能,是散热效率的核心。

·Manifold管路:价值量较低,主要作用是分配液冷流量,保证系统流体平衡。

·快接头:价值量约为Manifold的两倍,分布于CDU侧和芯片侧,要求连接紧密,确保液体密封和可靠流量控制。

四、台资领先,国产厂商崛起

当前集成液冷解决方案的核心玩家依旧以台湾厂商为主,其技术优势和与英伟达等客户的深度合作积累显著。英伟达认证供应商英维克(Envicool)即为代表,凭借全链条自主研发和产能部署,实现了从冷板到CDU的全产品覆盖和900MW以上的液冷交付经验,行业领先。

国内厂商在核心模块方面尤具突破潜力:

·CDU与Manifold:相对成熟但技术壁垒高,国产厂商如高澜股份、申菱环境在技术积累与市场拓展上具备优势,凭借成本和服务灵活性占据竞争空间。

·电子水泵等小型产品:国产企业可依托成本优势实现快速增长,推动产品性价比提升。

·液冷板领域:多个国产厂家已开始送样认证,有望实现进口替代,提升自主可控能力。

同时,系统级全链路解决方案厂商英维克积极布局,以模块化预制化方案强化风液融合,覆盖算力设备多种场景,高效满足高功率密度需求。

五、重点概念推荐

1.英维克(Envicool)
作为液冷全链条解决方案开创者,英维克拥有冷板、Manifold、快接头、CDU等全系列产品,技术领先,产能充足,具备海外拓展能力。其Coolinside液冷方案已在业界实现规模化商用,行业经验丰富。

2.高澜股份、申菱环境
专注于CDU及液冷系统核心环节,技术成熟,市场份额稳步扩大。公司产品技术难度高,竞争门槛大,市场潜力可期。

3.飞龙股份、思泉新材、硕贝德、中石科技、科创新源、川环科技、依米康
涉及Manifold管路、电子水泵、液冷板及液冷系统核心材料和配件制造,国产替代趋势明显,成长性强。

4.冰轮环境、联德股份
主营冷水机组,涵盖液冷系统一次侧冷源设备,稳定支撑液冷整体系统运行,行业地位稳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

近期热点发掘文章: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寻找下一个上纬新材

机器人引擎加速,信质集团开始崛起

PCB后,麦格米特是下一个起飞的战舰

蹭上PCB概念,光伏“大膜王”福斯特起飞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