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概念股”四方精创股价大涨,上市至今前四大股东合计减持超30%股权

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近88%。

微信图片_2025-08-13_193453_788.jpg

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段楠楠

编辑 | 冯羽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在稳定币概念大火的背景下,在区块链领域有一定技术积累的四方精创也被投资者认为是“稳定币”概念股。

在该概念驱动下,近几年业绩表现平平的四方精创近期在资本市场表现极其亮眼。

公司股价从5月底的18元/股左右上涨至7月初最高52元/股,即便近期公司股价有所回落,截至8月12日仍报收40.92元/股左右,较5月底仍涨超100%。

在各个国家及地区支持下,稳定币未来几年发展前景极其广阔,国内外与之相关的企业备受投资者青睐。作为深耕银行的软件开发商,四方精创稳定币成色几何?稳定币又能否将多年利润不增长的四方精创带回增长轨道?

1、稳定币概念大火,公司股价涨超1倍

2025年5月30日,中国香港正式实施《稳定币条例》,成为全球首个为法币挂钩稳定币建立全面监管框架的司法管辖区,《条例》于8月1日正式生效。

在该消息刺激下,国内与稳定币相关的企业在资本市场表现异常活跃,四方精创也不例外。此前,在投资者问答中四方精创曾明确表示,公司具备为持牌稳定币参与者提供合规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的能力。

在此影响下,投资者也把四方精创归为“稳定币概念股”,公司股价一飞冲天。

5月27日以前公司股价仍在18元/股左右徘徊。此后,公司股价连续上涨。到7月10日,公司股价一度上涨至52元/股,短期涨幅接近200%。近期虽然股价有所回落,但较5月27日涨幅仍超100%。

所谓稳定币是一种通过锚定法定货币(如美元、人民币)、商品(如黄金)或其他资产来保持价格稳定的加密货币。如已经发行的稳定币USDT、USDC,与美元1:1挂钩,储备资产为法定货币或短期国债。

在各个国家级地区政府支持下,稳定币规模指数级增长。天风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2025年2月全球稳定币供应量达2140亿美元,链上活跃地址超3000万。花旗集团预测到2030年稳定币规模达1.6万亿-3.7万亿美元。

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让市场投资者对于相关参与公司市场前景抱有极大期待。以美国稳定币第一股Circle Internet Group为例,6月5日该企业股价为64美元/股,此后该股股价最高暴涨至将近299美元/股。据悉,该公司是美国稳定币USDC的发行商。

在稳定币支付爆发的背景下,除稳定币发行商受益外,区块链基础设施与跨链技术供应商也充分受益。

在区块链领域,四方精创为众多企业提供完整的区块链金融解决方案,在该领域有一定的技术积累。

不过稳定币的发展能否为四方精创带来实际的业绩还是未知之数,在该领域能提供技术服务及解决方案的企业众多,竞争较为激烈。

对此,「创业最前线」试图向四方精创了解,目前国内外稳定币发展较为迅速,公司在该领域有技术积累,未来公司又该如何在该领域发力,预计是否会转化为订单及业绩?截至发稿,未获得四方精创回应。

2、毛利率大幅下滑,七年来扣非后净利不增反降

虽然在资本市场上四方精创表现亮眼,但近几年公司经营成果并不理想。自2016年以来,公司扣非后净利润停止增长甚至略有下滑,营收增长也极为缓慢。

数据显示,2017年四方精创营收及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5.08亿元、8497万元,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及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7.4亿元、6515.72万元。

这也意味着,过去七年四方精创营收年复合增长率仅为5.4%,扣非后净利润下降超23%。

据悉,四方精创主营业务是面向金融机构提供全流程业务解决方案、定制化的软件开发和运维服务。

公司客户集中在银行领域,2024年公司来自银行端客户收入为7.24亿元,占公司收入比重达97.73%。

四方精创为银行提供的产品主要涉及顾问咨询业务、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软件开发业务等。客户涉及央行及各大商业银行。

公司营收增长缓慢与行业竞争激烈及公司客户开拓能力有很大关系。与其他TO B企业类似,四方精创也是以大客户销售为主。

2017年,四方精创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便高达78%,第一大客户占比更是超40%以上。2024年,四方精创对于前五大客户依赖度也在加深,收入占比高达87.92%,第一大客户收入占比上升至42.43%。

仅从收入占比来看,过去七年四方精创新客户开拓并不顺畅,公司一直在靠前五大客户提升自身的收入。

由于银行产品解决方案、软件开发业务等产品服务相对固定,因此收费金额较为稳定,也是公司收入无法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

此外,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四方精创核心产品盈利能力也在下滑。数据显示,四方精创90%以上收入来源于软件开发,2017年该产品毛利率高达51.33%,2024年下滑至33.78%。

在毛利率下滑影响下,四方精创虽然营收仍保持增长,但扣非后净利润反而从2017年的8497万元下降至2024年的6515.72万元。

对此,「创业最前线」试图向四方精创了解,贵公司核心业务软件开发近几年为何毛利率一直在下滑?是因为定制化成本较高导致交付成本上升所致,还是市场竞争激烈公司降价销售所致?

此外,公司前五大客户占比逐年提升,是否意味着公司新客户开拓能力较弱?未来,公司该如何摆脱大客户依赖风险?截至发稿,未获得四方精创回应。

在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下滑的背景下,四方精创也在积极转型。在产品上,四方精创持续加码区块链、AI等技术。商业模式上,四方精创正从“项目制软件交付”向“云服务+抽佣”模式转变。但新技术培育周期较长,短期内带来的效果并不明显。

因此,2025年一季度,四方精创营收及扣非后净利润双双下滑,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亿元,同比减少21.4%,实现扣非后净利润1164万元,同比减少19.77%。

3、上市以来减持不断,前四大股东累计减持转让超30%股权

或许是公司经营业绩并不理想,自2016年股份解禁以来四方精创各大股东轮番减持公司股份。

2015年5月27日,四方精创在创业板完成上市。2016年7月25日,股份解禁仅1个多月,持股比例高达19.16%的股东Systex Solutions(HK) Limited便迫不及待地宣布减持不超过519.6万股,占公司股份比例达5%。

此后,通过大宗交易及集合竞价的方式,Systex Solutions(HK) Limited多次套现。仅3个月左右的时间,Systex Solutions(HK) Limited便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了四方精创120万股。

此后该股东加快了减持步伐,自此至2016年底,Systex Solutions(HK) Limited又陆续减持近400万股,达到此前其承诺减持的上限,此次减持Systex Solutions(HK) Limited合计套现约3.04亿元。

在Systex Solutions(HK) Limited减持的同时,公司另一大股东益志集团在2016年8月8日公告,计划减持248.8万股,占公司股份比例为2.39%。此轮减持,益志集团累计减持150万股,合计套现1.01亿元。

Systex Solutions(HK) Limited与益志集团打开了股东减持四方精创的“潘多拉魔盒”,此后公司各大股东及高管纷纷抛出减持计划。

2017年至2025年,四方精创除2021年没有股东减持外,其余年份均在大额减持。Wind数据显示,2017年四方精创股东及高管累计减持240.2万股,累计套现资金约为9298万元。2018年各大股东再度合计减持超628万股,累计套现超1.41亿元。

2019年则又减持1344万股,套现近3.5亿元。2020年至2024年又减持1472.98万股,套现约2.4亿元。

近段时间,四方精创股价大涨,公司管理层便又开始减持,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陈荣发以43.84元/股的价格减持了27.63万股。

上市之初,公司第一大股东益群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第二大股东Systex Solutions(HK) Limited、第三大股东益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第四大股东益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四方精创27.74%、19.91%、9.95%、6.57%股权。

截至2025年3月31日,昔日第二大股东Systex Solutions(HK) Limited持有的19.91%通过减持、转让等方式完全退出。益群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益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益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下降至22.43%、4.81%、1.17%。

2022年四方精创通过定增发行了2000多万股,股东持有的股权有所稀释。即便如此,昔日公司前四大股东累计减持股份比例也超过30%,该减持比例不可谓不高。

股价上涨时,公司各大股东纷纷清仓式减持,但公司股价下跌时,公司高管及公司未进行过增持或者回购。即便2018年,公司股价最低跌至3.95元/股时,公司也未曾回购(注:由于公司进行过分红除权,故采用复权后股价)。

对此,「创业最前线」试图向四方精创了解,自2015年上市以来,昔日公司前四大股东累计减持股权比例超30%,如此清仓式减持上市公司当中极为罕见,公司上市目的是否为股东提供减持通道?

2018年,公司股价极度低迷时也未曾进行过回购,股东、高管也未增持,是否认为公司业绩很难增长,或者认定公司没有发展前景?截至发稿,未获得四方精创回应。

对于四方精创而言,昔日传统软件业务在众多竞争对手积压下,毛利率逐年走低,公司业务极度依赖前五大客户,新客户开拓能力有限。在稳定币横空出世后,四方精创能否抓住此次机遇,扭转公司经营颓势,「创业最前线」将持续保持关注。

*注:文中所有图片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