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十五五”或聚焦扩大消费、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深化改革及绿色转型,关注新兴未来产业、服务业、海洋和绿色低碳领域重点产业机遇及科技民营企业、新兴产业国企、战略腹地等潜在受益主体。
“十五五”规划目标预期与政策线索:
1、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考虑到确保2035年远景目标顺利完成,“十五五”期间GDP年均增速目标可能设定为区间4.5%-5.0%之间或底线4.5%以上。
2、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方面,预期“十五五”创新驱动目标值较“十四五”有较大幅度提升。政策方面,更加强调国家创新体系、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人才基础支撑。
3、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目标方面,民生福祉中有望新增住房、医疗、养老、托育相关目标。政策方面,将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
4、全面深化改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的300多项改革举措或将成为“十五五”规划的重点。重要方向包括:
✔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和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抓手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具备契合国家战略的区位优势,有望在关键产业发挥重要作用。
5、全面绿色转型:目标方面,绿色低碳方面或设立以碳排放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目标,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的要求提升。政策方面,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
“十五五”时期产业机遇:
1、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看好市场渗透率较快提升、技术路线相对清晰的电子信息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产品初步落地、技术有望取得突破的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
2、零售、医疗卫生、养老、电信和互联网服务等服务消费存在提升空间,科学技术、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有望在与制造业融合中加速发展。
3、海洋产业中规模占优、快速增长和政策聚焦的海洋旅游、交运、船舶、电力、生物医药等领域有望加快发展。
4、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工具等领域的2030年发展目标已形成清晰框架,“十五五”或将接续规划和推进落地。
风险提示: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化超预期。
2025年7月政治局会议提出,“十五五”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重点在于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历年五年规划的历史规律和二十大以来重要会议、政策文件的指示,预计“十五五”规划将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稳步推进共同富裕为主线。主线框架延续但政策内涵深化,国泰君安将聚焦“十五五”的可能变化,为投资者前瞻“十五五”规划提供线索。
1、“十五五”目标预期与政策线索
1.1.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考虑到确保2035年远景目标顺利完成,“十五五”期间GDP年均增速目标可能设定为区间4.5%-5.0%之间或底线4.5%以上。以习总书记在“十四五”规划建议说明中提到的“到2035年实现经济总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为参考,假设2025年实际经济增速为5%,“十四五”时期可实现实际GDP年均增速为5.3%,那么2026-2035年实际GDP年均增速需要在4.5%以上。考虑到经济增长中枢下移趋势和为实现2035年目标赢得战略主动,“十五五”期间GDP年均增速目标可能设定为区间4.5%-5.0%之间或底线4.5%以上。
1.2.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五五”时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国家发改委2024年3月曾明确表明要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十五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重点。
目标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抓手之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预期“十五五”创新驱动目标值较“十四五”有较大幅度提升。根据202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数据计算,2020-202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高于实际GDP增速0.6个百分点;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3.6万亿元、实际增长8%,高于7%目标值;2024年末,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4件,明显高于2020年6.3件和2025年目标值12件;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十四五”目标值10%左右。创新驱动指标整体进度较快,预期“十五五”将进一步提高目标值。
政策方面,更加强调国家创新体系、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和人才基础支撑,与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科研院所合作的上市公司、新兴产业领域的国有企业及科技型民营企业或将受益。梳理新质生产力相关政策文件发现,新质生产力往往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密不可分,主要涵盖三个维度,即培育新兴和未来产业、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而近期对以下方向的重视有所提升:
一是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如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攻关;推动国有资本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
二是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明确支持民营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在推动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如国家发改委于6月召开科技型民营企业座谈会,围绕编制“十五五”规划,聚焦科技创新领域听取意见建议;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
三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将以企业为主导推动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和交流,释放“工程师红利”驱动生产率跃升。因此,与国家重点实验室或科研院所合作的上市公司、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国有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及科技型民营企业或将受益。
1.3.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目标方面,民生福祉中有望新增住房、医疗、养老、托育相关目标。2025年4月习总书记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强调“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7月政治局会议关于“十五五”指导方针的定调相较于“十四五”规划的表述,新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可见“十五五”对民生福祉、共同富裕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从历年五年规划来看,民生福祉目标中由关注居民收入和就业到相继增加住房、医疗、育幼等目标,维度日益丰富,“十五五”也将延续和发展。
政策方面,“十五五”时期将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激发消费潜力。一是推出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强、落地性强的民生政策举措。如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具体举措“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赡养老人、婴幼儿照护抵扣增加的可能性较大;加大育儿补贴力度,进一步减免学前教育费用等。二是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与“十五五”规划时间基本重合。2024年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9%左右,远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7%,因此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较大发展空间,有望释放住房、教育、医疗等服务消费需求。
1.4.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300多项改革举措,明确到2029年完成改革任务,与“十五五”重合了4年,因此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改革方向将成为“十五五”规划的重点。结合近期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和“十五五”座谈会,预期有以下重要方向:
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和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为抓手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针对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根据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示,企业端,一方面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引导企业“以质取胜”,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另一方面畅通出口转内销路径,多渠道消化产能。政府端,规范地方政府采购、招标投标、招商引资和涉企执法,构建有利于市场统一的营商环境、财税体制和信用体系。针对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主要途径是调结构、促改革,降低运输、仓储和管理成本,具体方向包括推动运输结构由公路为主向铁路、水路优化;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临港经济等。
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随着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化,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必要性上升,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产业备份成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一环。区域来看,四川、重庆、广西等地具备契合国家战略的区位优势,有望在关键产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1.5.全面绿色转型
目标方面,“十五五”规划绿色低碳目标将由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设立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目标。2024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明确“十五五”时期将碳排放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能耗强度(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不再作为约束性指标。
对于碳排放强度指标,“十五五”降碳要求提升。“十二五”、“十三五”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目标设定为17%、18%,实际累计降低20%、18.8%,但“十四五”碳排放降低不及预期,2024年较2020年仅下降7.5%,较2005年累计下降53%。根据2030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下降65%以上的碳达峰目标,假定2025年碳排放同比下降率与2024年持平,“十四五”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将累计降低54%,则“十五五”时期碳排放强度仍有11个百分点的差距。为实现碳达峰目标,“十五五”时期碳排放强度较2025年需累计下降23%左右,年均降幅达到5.2%,相较于“十四五”降碳要求提升。
政策方面,“十五五”时期绿色低碳发展将进入深化执行阶段,细化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地方政府方面,面临碳排放考核的强化。根据相关政策文件对“十五五”的部署,碳排放双控指标将被分解至各省市和重点企业,以及各省市需根据碳排放强度目标编制碳排放预算并动态调整,这将倒逼地方政府主动寻求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产业政策方面,将加强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工业及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碳排放核算,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碳排放将纳入节能审查,从而倒逼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引导资金资源流向低碳项目及行业。
2“十五五”时期产业机遇
2.1.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十五五”时期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已基本成为共识。其中,市场渗透率较快提升、技术路线相对清晰的电子信息制造、创新药、商业航天、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产品初步落地、技术有望取得突破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未来产业或具备相对清晰的发展机遇。关于新兴和未来产业的特点,国家发改委2024年3月于研讨会上提出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潜在市场需求巨大、技术路线相对清晰、增长带动效应明显的产业领域为重点”;工信部《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则将未来产业定义为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
根据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新兴产业中电子信息制造(规上行业增加值增速11.8%)、创新药(2024年上市和在研新药全球第二)、商业航天、集成电路(2024年出口额最高单一商品)等行业均符合市场需求潜力大、技术路线清晰、带动能力强的特点,同时是发改委计划持续培育的重点方向。未来产业中,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创新标志性产品已有产品落地或具体的规划。上述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方向或具备相对清晰的发展机遇。
2.2.服务业
“十五五”时期,零售、医疗卫生、养老、电信和互联网服务等服务消费存在提升空间,需求升级将持续引领相关产业发展。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而2024年以来密集出台的促进服务消费、改善民生政策,进一步强化了服务消费作为新增长点的定位。以服务业发展成熟的美国为参考,基于2020年投入产出表,计算中美各行业服务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发现,中国居民消费中批发零售、信息服务、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相关消费占比较低,存在提升的潜力。
科学技术、金融、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有望在与制造业融合中加速发展。感应力系数是基于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的,反映产业关联关系的重要指标,可以刻画出其他行业对某行业产出的需求程度。相比于美国,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感应力系数整体偏低,科学技术、金融、信息服务、批发零售、房地产感应力系数差距较为明显,体现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全产业链的渗透相对不足。“十五五”时期,在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政策驱动下,上述生产性服务业有望受益于全产业链需求拉动,实现加速发展。
2.3.海洋产业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的重要方向,海洋产业中规模占优、快速增长和政策聚焦的海洋旅游、交运、船舶、电力、生物医药等领域有望加快发展。“十二五”首次提出发展海洋经济,此后的五年规划均将海洋开发纳入重点培育行业。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7.8%;结构看,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占比居于前列,分别为37%、19%;海洋船舶和海洋电力增速最快,分别为14.9%、14.7%。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部署了未来发力点:“培育发展海洋科技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发展现代化远洋捕捞,发展海洋生物医药、生物制品,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推动海运业高质量发展”。预期“十五五”将围绕上述产业赛道部署细化配套政策。
2.4.绿色低碳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低碳交通运输工具、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2030年发展目标已形成清晰框架,“十五五”将接续规划和推进落地。在节能环保领域,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需达到15万亿(图4)。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超8万亿,年增速10%以上。若参考这一增长态势,2025年产业规模有望达10.6万亿元,这意味着未来5年将释放4万亿元左右的市场增长空间,年均增速需保持在6.4%以上。在新能源领域,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4年度》指出,2024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累计投产规模5850万千瓦,较2020年3249万千瓦年均增长15.8%。2030年我国抽水蓄能投产目标为1.2亿千瓦(图4),当前仅完成48.8%,剩余建设规模有望带动较大规模的投资。
综上所述,“十五五”作为夯实现代化基础的关键期,预期政策聚焦于促进消费(尤其服务消费扩容提质)、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深化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绿色转型等领域。服务业、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新兴和未来产业、海洋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及科技型民营企业、新兴产业国企、战略腹地或将受益。
风险提示:对政策理解存在偏差;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化超预期。
注:本文来自国泰君安证券于2025年8月23日发布的《前瞻“十五五”:预期目标与产业机遇 ——“十五五规划”系列研究之二(国泰海通宏观 黄汝南、邵睿思、梁中华)》,分析师:黄汝南 S0880523080001;邵睿思 S0880125070011;梁中华 S088052504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