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25年了,为什么校服还会“一市一款”?

关于校服美丑争论,穿越历史百年,

一百多年前,12岁的林徽因穿着北京培华女中校服,一身中式上衣配上百褶长裙,风姿清丽的身影存在了一帧黑白照片,定格至今。

近百年后,先前当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参观北师大二附中时,接待学生穿的宽松蓝白校服,则在网上遭到不少吐槽,不少网友直呼校服 “太减分了”“丑到爆”。

关于校服美丑争论,穿越历史百年,仍然“风起于青萍之末”。

近期,中小学生应该怎么穿校服,穿什么校服,再次登上热搜:“全市统一还叫校服吗?”

校服,是否该一城一服?为什么,现在校服不好看?全网超2000万阅读量讨论下,网友各执一词,对校服安全与质量、穿搭与美丑持续争论,热度不减。

“美之所以美,并不是因为它表面的形式,而是因为它所蕴藏的深沉的内涵。而艺术之美也正是体现于它的内涵,它的深意,矫揉造作出的形式之美如同鸡肋,食之无味。”

可正如现代美学家李泽厚所谈到的那样,美并不是简单的形式或快感,而是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现实和社会背景。当下,围绕一件看似简单的校服选用,其中涉及的,还有一场多方参与下的漫长博弈。


一、“一市一款”的校服,为什么不被喜欢了?

一次看似不经意的校服选用标准冲上热搜,犹如石落平湖。

激荡起“全市统一还叫校服”全网讨论的同时,也不禁让人联系起先前“家长质疑校服质量被拘”事件——看似是人们对校服美丑的评判的意见不一,实则是学生的校服穿着需求在部分地区被压制、被轻视后,越来越多的人自发而出的必然呼吁。

这一种现代教育下多方的冲突与博弈,在“一市一款”模式中点燃了颇多质疑。


一个备受关注的核心就在于,作为消费主体的家长和学生,在这一消费链路中能够掌握并定夺的话语权,实际已经被压缩到了一个临界点。一些网友谈道:“学校直接通知购买统一校服,我们连生产厂家、材质标准都不清楚,更别说参与款式设计讨论了。”


被忽视,往往意味着应有的权利被有心遮蔽。一些校服招标过程中,家长与学生缺乏应有的知情权和决策权,由此,又在近期引发了一幕令人啼笑、又倍感无奈的事件:近期,沈阳一所家长与学生发现,本该是公正的票选却没能选出大家心仪的校服,反而是一些特定款式的产品,被“刷票”助推。正如一些评论所言,“他们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事先问我们同不同意。”大众不满情绪一举冲上热搜。

不单如此,质量与安全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却几乎成为校服选取过程中,积弊难除的问题“死角”:对校服生产企业准入门槛可能出现的把控不严,就难免让不少缺乏资质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浑水摸鱼,随后一旦入围,理论上这些企业都可以生产或销售,那么,监管难度又将极大提升。在此作用下,包括地摊货、后备厢、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仿款,都会给质量安全带来不少潜在隐患。

甚至,部分企业为了利润,则会处心积虑去绕过质量监管,以仿冒产品铺路,客观上构成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价值始终守恒。仿冒校服削减成本,则会加倍转化成质量问题:事实上,甲醛、pH值、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等指标,都直接关系学生着装安全。

然而,这些指标却无色无味,如果监控不严,仿冒校服大量流通,那么,使用频次高、穿着时间长、被称作中小学生的“第二层皮肤”的校服,一旦质量问题失守,兹事体大,由此对学生健康的造成的冲击,或许将加倍爆发。

从这点上说,当下“一市一款”校服风潮再度涌现,这一种“大一统”形势全面限定一个地区校服的款式的做法,或许,也是一种对家长权益、学生需求的变相威压。

值得注意的是,包括江西、辽宁、黑龙江、广东等多地,都展开了全市校服统一款式的征集工作。可从中国现代校服,乃至整个社会服装发展大视野来看,大一统的“一市一款”模式,呈现出的简单、统一,甚至于粗放的外形表达,或许与服装发展的客观规律有一定背离。

事实上,改革春风席卷华夏大地的几十年,经济的蓬勃快速发展,也在加速同步着人们着装的跃迁。多元、个性、交流融合的着装表达,也一步步呈现出了更为立体、尊重人文的美学效果。由此,中国人的着装千人千面,变得不再呆板,也逐渐告别了大统一时代。

而在中西文化激烈交汇、传统与现代文明迅速交融的大时代下,当下,越来越多的国人衣着蕴含与展现的,则是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的活力与自信。

其中,本应爆发出更强生机的校服相较主流服装,变革与调整虽然有些姗姗来迟,可自2015年国家颁布被称为“校服新政”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后,最近十年,承载校园文化的具象符号的校服建设,早已在开明、自由、向善、向美调整与变革浪潮中,滚滚向前,早已势不可逆。

十年浪潮,全国已有近20个省市发布校服中小学校服管理办法,多地出台文件明确家委会主导校服采购决策,选择权交还给了家长,并从多个方面严格考察校服企业的资格。

更重要的是,过去数年,校服的美育价值逐渐拔高,大踏步来到C位,在全国各地勾勒出了缤纷多彩的校园风景——

不管是河南省实验中学,天空蓝与海洋青配色打底、精神气十足的“航空员”校服,还是成都墨池书院小学,一套套立领、盘扣、水墨纹样等中式元素交融别致的着装,都在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重新定位出校服应有的多元美感。

从这点上说,当时代向前,或许只有那些多元选择、尊重学生意愿的校服,才能毫不保留地展现出文化符号与校园青春的相得益彰。

这也意味着,在十年校服新政与美学理念结合、能给予学生厚重教育底蕴的当下,“千校一面”“一市一款”的再次复现,或许,也不单单与校服发展不符,更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愿景相悖。



二、校服选用,从没有一劳永逸

可罗马并非一日建成。

不容忽视的是,校服选用,本身就不是一件能够完美达成、一劳永逸的任务。

如果回顾中国校服发展史,不难发现,校服的外在形式,往往与各个时期人文、地理,以及时代主张密切相关。

例如,百年前新文化运动思潮,就激发年轻一代对自由和美的渴望,由此,中国现代校服一经问世,就有着中西交融下锐意进取的样貌。随后,更加激烈变化的时局,则让校服变得更加简约、干练,体现出自由独立的精神。

到了现代,校服构建,除了融合交流,美育价值,也更需紧贴实际,尊重学生自由个性。这就导致,校服选用势必需要与各地文化底蕴、区域气候、生态人文方面密切挂钩,复杂的情景下,也更考验各方执行的耐心,因城制宜、因地制宜。

就比如在气候考量上,东北地区冬季严寒,就需要校服厚重保暖以抵御风雪,江南四季分明,就需要校服款式多样、灵活变通,北京、西安等城市有深厚地域文化,就需要校服设计别具匠心,更具人文风范。

总之,校服与学校的教育环境本身就该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和谐状态,学校所在地的气候、建筑、植被、课程、社区乃至通勤方式不同,对应校服的功能、配色、款式、设计也该不同,看似是众口难调,实则是校服上一种体贴入微的“因材施教”,也没有必要统一。

正因如此,若所有学校对“一市一款”全盘接收,或许只会导致功能的不适配,更重要的是,盲目对某一模式的粗略复刻,很大程度上,也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教育问题规驯化的一种变相呈现。

从这点上说,今年以来多地校服模式,开始将学习聚焦于以深圳为首的“一市一款”模式时,这也意味着,某种形式上的“刻舟求剑”。

辩证来看,深圳“一市一款”模式具有历史的前瞻性与先进性:深圳靠南靠海,气候湿热,亚热带海洋性气候作用下,当地年均温度为22℃,夏季长达半年以上且高温高湿,因此,学生八成时间,都需要身着短袖、薄款校服,色彩、款式、版型的设计因素等发挥空间都极其有限。正因如此,深圳统一校服以短袖T恤+基础款运动裤/裙确立后,近十年仅进行过两次微调。

并且,深圳作为典型的移民城市,早期校服设立初衷,意在抹平五湖四海学生存在的身份差异,为学生构建基础的集体身份认同。同时,统一校服最初致力于“规范市场、降低成本”,是为了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于提升教学质量等核心环节,是“先解决‘有没有’,再考虑‘好不好’”发展逻辑的体现。

尽管满足了彼时发展需求,可时过境迁,深圳模式也难免出现了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一成不变的模式也势必随着时代发展,出现了不少亟待解决的命题,某种程度上,或许也到了再次革新与优化的节点。

事实上,校服选用,很难有办法可以一劳永逸。近二十年来,深圳校服长期使用着政府入围零售模式,当地政府可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定校服供应商后,家长可定点购买,可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优化的环节。


一个直观的例子是,在深圳确定20多家校服供货企业后,某种程度上,也容易对其他市场主体构成了竞争的“排他性”,并且,长期确定的供应商存在,也容易让入围企业不再以质量创新为主,由此,当地近些年也出现了各类校服质量问题:公开信息显示,2019年,深圳校服抽检的不合格率达36.25%,2020年,深圳校服抽检的不合格率达23.33%。2024年抽检仍有12.7%不合格,远低于上海、江苏等省市。

并且,“一市一款”模式主导下,往往统一招标的校服千篇一律,衣着美感难以呈现,再加上统一校服与教育个性化、多样化趋势的一定冲突,最终,也让学校特色难以彰显,学生个性难免被抑制。

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上海校服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生家长需求满足,用十年家委会参与机制实现多元化挑选,注重衣着美感,这也让当地近几年产品合格率、服务满意率接近100%,为校服行业提供了一份创新、亮眼的答卷,实现了学校、家长、学生多方实质满意。

此外,近些年转型迅速的厦门,也从早些年为平抑价格、规范秩序的校服全市统一招标,再到近两年,明确将校服采购权下放至学校,打破“一区一款”限制,大胆采用“一校一款”。巨大变化下,拥有更强自主选择权的学校,则根据历史文化、办学理念,也设计出了独具特色的校服,将学校的精神内涵融入其中,极大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三、怎么把生机、希望,真正穿回身上?

校服选用,既是一本人情账,也是一本教育账,同时还是一本经济账。可归根结底,一件校服要想大方得体,将下一代的精气神真正穿回身上,并让中国校服的风采在更高维度全面展现,对各方关系的重新梳理通达,必不可少。

《微观经济学》作者尼科尔森曾表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趋向等于生产成本,能够形成对消费者来说最低的价格,使消费者获利最大。同时,完全竞争市场还可以使消费需求的满足趋向最大化。”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具有诸多好处:比如,价格趋向等于生产成本,消费者的选择面得到极大拓宽,加上企业质量层面的持续优化,消费者也将拥有更加宽广、更具含金量的选择权,每次消费,都将是一次自由投票,由此孕育出的一个充分竞争市场,创新将会水到渠成,生产力也会不断拔高,整个社会的经济被极大推动,最终形成良性发展。

因此,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各方参与者才能获取合理的利益,需求端更加满足需求。

从这点上说,“一城一服”模式是特定历史阶段的选择,其价值在于满足特定实际的效率管理,可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者意识提升,校服选用,也与当前高质量发展的经济模式类似,同样需要与时俱进,尊重多方利益,最终多方共赢。

今年以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就规定了各地校服采购不得设定区域性技术壁垒,招标文件不得包含指定品牌、工艺专利等排他性条款,推动传统“地方保护式”采购模式转型。

并且,若各地多城因地因城、去开展多元化校服建设,价值不止于经济维度,更是一场美学教育深入实践、以夯实现代教育理念深入基层毛细血管的必须选项。

事实上,从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再到2015年,各部联合推出《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及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不难看出,全国成千上万的学校,已经成为美学教育的实践场,一个多元、自由、更具人文关怀的教育风尚,势必将打造出昂扬向上、文明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其中,一件简单校服,承载的不仅是一种美学理念、一种向上的力量,还有兹事体大的学生关于美与性格的塑造。

可喜的是,近年来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也在围绕校服质量、美育功能,以及打破地域保护等方面,不断建言献策,去奋力推动中国校服的优质发展,让整个行业朝着市场化、品质化、品牌化的方向靠拢,最终,确保更多学生家庭能够享受到更优质的校服产品。

加上,越来越多人群参与讨论校服选用、媒体不断跟踪报道校服质量溯源等等,社会聚光灯汇聚下,行业的自我革新、调整,势必会更加迅速。这也让人对“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的中国校服盛况重新充满期待。

更重要的是,一件简单的校服,或许更该回归初衷与单纯:即,将“穿什么”的选择权交给生机勃勃的年轻一代,让他们把个性、生机、希望,真正穿回身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