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兴业(0830.HK)三季度:业绩企稳信号显现,多维布局锚定长期增长空间

从深耕高端到全球拓界的价值重构

10月20日,中国建筑兴业(0830.HK)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整体而言,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公司三季度业务呈现"底部企稳、多领域突破"的鲜明特征。

财报显示,第三季度营收为13.41亿港元,经营溢利为1.21亿港元,从营收、经营溢利的同比变化数据看,第三季度相比于上半年都出现了不同幅度的改善。这释放出公司业绩趋向底部企稳的积极信号。

在业务进展上,今年以来,从幕墙业务在香港、内地、新加坡三地精准发力,到BIPV业务的项目落地与区域扩张,以及幕墙后服务市场的智能化探索,公司交出了亮眼的订单答卷。

可见,中国建筑兴业一直在构建可持续增长的长期愿景,不妨结合最新的成绩单具体探讨公司的增长逻辑和长期潜力。

港澳幕墙业务"压舱石",楼市复苏主线下前景可期

幕墙业务作为核心主业,公司针对不同市场因地制宜,在港澳、内地、新加坡三大市场不断斩获成果,继续强化行业核心地位,为主业注入了长期增长的底气。

从香港市场来看,三季度,公司继续获得华懋、嘉里、新世界等头部发展商青睐,中标了多项住宅合约,其中拿下了华懋在东涌唯二的项目,足以说明公司在香港高端幕墙领域的竞争优势。

更重要的是,深化与现有大客户战略合作关系,不仅能借助项目的标杆效应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力,其后续开发储备也可能为公司锁定潜在的合作机会,最终转化为公司订单增长。

展望市场前景,香港市场"复苏"的主线明确,这为幕墙需求修复打下了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香港私人住宅租金升势持续,今年已连升8个月,创6年来新高;9月住宅楼宇买卖合约5643份,环比上升6.7%,且连续7个月维持在5000宗以上的较高水平。

随着香港"高才通"、"优才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推进,未来高收入、高学历群体将为租赁市场注入持久动力,加上这部分群体在港长期发展意愿强烈,未来需求还可能延伸至购房领域,给楼市带来新的支撑。

加上2025年美联储降息带动本地利率中枢下移,租金回报率超过按揭利率,这意味着租售比进一步修复,而投资属性改善将吸引资金入场,刺激市场需求复苏。

此外,股市带来的财富效应也是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历史显示,香港股市和楼市存在联动效应,两者走势一致且前者滞后数月。随着港股市场估值修复,更多中概股、内地科技股和消费股赴港上市,推升港股活跃度,其带来的财富效应将外溢,从而推动楼市持续向好。

目前,多家机构对香港楼市持乐观态度。华泰证券预计,今年下半年香港私人住宅成交量价将企稳回升,2025年、2026年成交量同比分别增长3%、5%,成交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3%;瑞银预计,如果美联储持续减息且美国长债息率下降,2025年香港楼价及租金将同步上升5%-10%;财通证券则判断,香港楼市已进入新一轮复苏周期,本地开发商与商业运营商将率先受益。

所以,无论是香港租房市场热度还是金融市场繁荣,都有望传导至购房投资领域,推动住宅开发提速。而住宅项目开工与建设,直接对应幕墙业务的增量空间,长期夯实了公司业绩增长的确定性。

多维差异化破局,从深耕高端到全球拓界的价值重构

中国建筑兴业幕墙业务的增长韧性不仅源于市场复苏红利,更得益于公司在"卡位高端赛道、国际项目突破、后服务智能化升级"等维度构建的竞争壁垒。这不仅规避了传统幕墙行业的同质化,还从盈利质量、市场空间、估值逻辑三方面实现了公司价值跃升。

1、深耕高端市场提升毛利率

就内地市场来说,公司凭借领先的技术、产品及服务能力提升高端客户粘性,为业务稳健发展带来了坚实保障。今年在连续斩获三单太古项目、华为坂田创始大厦更新等项目的基础上,本季度承接了苹果、耐克等高端品牌维修订单(如上海南京东路耐克01店玻璃维修),并收获万华地产等新客户,锁定长期合作机会。

上述持续验证了公司行业领先的交付品质可以满足高端客户对幕墙细节的极致要求。这类客户相对更注重履约质量而非价格,也能为公司带来稳定的现金流,利于公司幕墙业务毛利率改善。

通过深耕高端客户,公司在当前外部环境下能够更好穿越行业周期,提升市占率。

客观来看,内地幕墙市场规模整体还未走出收缩趋势,但由于幕墙影响到建筑物的外观形象、结构安全、绿色低碳等方面,业主重视程度较高,对于幕墙项目的风险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这将驱动竞争格局显著分化,行业资源有望向头部加速聚集,由此公司将抓住内地高端业主,实现业绩稳健前行。

2、发力海外政府项目拓空间

将视角转向海外,中国建筑兴业发力新加坡在内的东南亚市场,为幕墙业务打开了全新的增量空间。

三季度,公司加强本土化战略,并突破了L6资质限制,这是新加坡其他工程类中的最高资质等级,意味着公司具备承担大型复杂工程的资格。公司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得到快速提升,将面向巨大的业务成长空间。

与此同时,公司首次中标了新加坡政府的两个项目,其中,"勿洛北医院"项目是市场中稀少的业主指定中标,足见业主对公司在技术实力、成本效率、服务能力等多方面的高度认可。

长期来看,新加坡幕墙市场中约半数份额为政府项目,公司已与当地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不仅意味着短期订单突破,更为公司后续切入更多学校、交通枢纽、医疗设施等政府主导项目打下了长期合作基础。

新加坡也在稳步推进制造业高景气,"制造业2030愿景"计划到2030年实现制造业产值增长50%。制造业投资有望带动大量新兴领域企业成长,进而产生建设总部大楼或研发中心的需求,进而产生大量的幕墙需求。

随着公司本地化能力进一步提升,捕捉持续的业务机会,新加坡市场将成为公司幕墙业务的重要增长极。

3、后服务智能化升级重构估值逻辑

公司对幕墙完工后服务市场进行智能化探索,进一步延伸主业的全生命周期价值,据了解,该业务已在OPPO深圳前海总部基地完成无人机试水与清洗测试。

这一布局不仅能通过智能化服务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更能通过施工、运维组成的业务闭环增强客户粘性,为公司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丰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

从估值角度看,尽管公司探索幕墙完工后服务市场尚在起步阶段,但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未来公司在资本市场多了"科技服务商"这一标签,估值逻辑也将从基建板块延伸到高附加值服务板块,长期有望在资本市场更具吸引力。

BIPV业务乘政策东风,技术与场景双轮驱动增长

在幕墙主业之外,公司BIPV业务在第三季度实现项目落地提速、区域板块扩张,成为公司响应"双碳"战略、布局绿色赛道的核心抓手,其增长逻辑既源于技术实力的验证,也得益于行业政策的持续利好。

从项目来看,BIPV业务的"技术硬实力"得到实战检验,比如深圳华发冰雪世界BIPV产品通过全国最大负风压试验,完美抵御超强台风"桦加沙"。这种"经得住实战考验"的技术实力,是BIPV业务获得市场认可的核心前提,也为公司承接更多大型、高要求的BIPV项目积累了口碑。

区域与场景方面的扩张,则让公司BIPV业务的增长路径更加清晰。今年以来,公司与昆山市持续加强合作,三季度斩获三单BIPV项目,有望带动周边商业、公建项目的复制推广;同时,BIPV产品首次进入山西,Light F光伏地砖产品首次落地上海,从传统屋面幕墙向地面应用场景拓展,有效打开了业务的市场空间。

随着政策叠加市场爆发,当前BIPV迎来黄金增长期,公司BIPV业务将迎来放量。

《电力装备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明确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为核心,提出"积极推进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深化光伏领域国际合作",直接利好BIPV这类分布式光伏应用。

同时,今年多地政策持续加码,广东明确将BIPV作为分布式光伏重点方向,不再发展地面集中式光伏,要求项目融入区域建筑风貌;上海市虹口区对BIPV项目补贴最高达1500元/千瓦,比普通分布式光伏高出30%;浙江、江苏更将BIPV纳入新建建筑"强制"配建范围,为市场注入了确定性。

而中国建筑兴业承接包括深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北京中海金融中心、深圳华发冰雪世界、香港环保署新界西堆填区扩建计划、新鸿基西九龙高铁站上盖在内的多个项目,验证了自己的技术优势能够让BIPV项目实现精准落地。

比如满足曲面屋顶、异形幕墙等复杂场景,和建筑融合保证美观和还原当地风貌;通过光伏布局提高自发自用比例,降低电网依赖,同时搭建运维体系,确保项目长期稳定发电;还比如为业主创造额外回报,带来碳减排效益。

因此在政策和市场驱动下,中国建筑兴业将享受到更多行业红利,BIPV业务将成为公司未来业绩跃升的重要看点。

结语:

幕墙业务作为核心主业,在香港楼市回温、深耕内地优质客户、海外项目突破的支撑下,不仅实现了短期订单增长,更构建起"成熟市场稳基本盘、新兴市场拓增量"的布局。

而BIPV业务方面,公司乘政策东风,在技术和场景上积累优势,BIPV将成为公司的一大增长极。子公司"远东光伏"更名为"远东绿能",进一步彰显了公司捕捉绿色低碳转型机遇的战略决心。

展望未来,随着香港楼市复苏对幕墙需求的持续释放、新加坡政府项目合作的深化,以及BIPV在政策支持下加速规模化推广,中国建筑兴业的幕墙领军地位以及绿色能源解决方案服务商的发展路径愈发清晰,有望在资本市场上迎来重估。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