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承压期下,平安银行(000001.SZ)做对了“加减法”

以“反内卷”的质量型增长撕开缺口

今年以来,A 股市场呈现出稳健的慢牛行情,上证指数突破3800点,开始向4000点发起进攻。各板块轮动活跃,其中银行板块作为市场的中流砥柱,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下,银行板块凭借其稳定的现金流、较高的股息率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强大支撑作用,是市场行情稳步前进的关键,也是众多长线资金配置的重要一环。对于那些估值仍处于底部区间的银行,其潜在的投资价值正逐渐被市场所挖掘。

在这样的背景下,平安银行以其独特的经营策略和发展潜力,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一、质效优先,筑牢发展根基

8月22日,平安银行发布的2025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93.85亿元,净利润达到248.70亿元。尽管两项核心财务数据依旧同比下降,但降幅较第一季度有所收窄。表面来看,营收和净利润的下滑似乎给银行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深入分析会发现,这背后有着诸多复杂且可理解的因素。

在银行业整体处于降息周期的大背景下,平安银行的净息差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其净息差为 1.80%,较去年同期下降16个基点。市场利率下行,使得银行资产端收益降低,而负债端成本调整相对滞后,这是导致净息差收窄的主要原因。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相较于股份制银行的整体水平,平安银行的净息差仍处于领先地位。2025年上半年,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为1.55%,远低于平安银行同期水平。

这得益于平安银行精准的资产负债结构管理,通过优化贷款业务结构,合理配置高收益资产,同时积极拓展多元化的低成本负债来源,在艰难的市场环境中,尽可能地维持了净息差的稳定,展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韧性。

更重要的是,面对经营承压的现状以及信贷市场的“反内卷”趋势,平安银行主动放慢了业务扩张的步伐,将重点放在寻求业务质与量的平衡上。

从资产负债表修复的角度来看,这种从规模导向转向质量导向的战略调整具有深远意义。在资产质量方面,一系列关键指标的变化彰显了平安银行的努力成果。

截至6月末,平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05%,同比下降0.01个百分点,这一细微但积极的变化反映出银行在信贷风险把控上的成效。不良贷款生成率为1.64%,同比下降0.05个百分点,较去年全年下降0.16个百分点,意味着新产生不良贷款的速度在减缓。此外,信用及其他资产减值损失194.50亿元,同比下降 16.0%,显示出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上的力度和效率不断提升。

与此同时,2025年6月末,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31%、10.85%、13.26%,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19、0.16、0.15 个百分点,展现出平安银行越来越扎实的根基。

通过主动调整业务节奏,平安银行正在为未来更稳健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破净困局下,估值修复逻辑显现

长期以来,银行板块的破净现象一直困扰着市场。众多银行的股价低于其每股净资产,这从根源上看,主要在于资产质量与业绩增速两大关键因素,这也是行业的共性问题。但反过来看,哪家银行能在这两方面展现出较强的边际改善迹象,谁就应该享受到价值修复的红利。

根据上文阐述,平安银行无论是在不良贷款,还是资产充足方面都已经展现了向好发展的趋势,这种资产质量的持续向好,是平安银行抵御风险、稳健经营的基石,也为其业绩提升与价值重估创造了有利条件。

资产质量的改善不仅增强了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更为业绩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与稳定的环境。

近年来,受信贷需求不足、客户还款能力下降等因素影响,零售业务面临较大压力。

但平安银行持续推动零售业务转型的决心没有改变,敏锐察觉到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日益多样化,对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不断提高,因此在财富管理业务上,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积极推动业务升级。2025 年上半年,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24.66亿元,同比增长12.8%,综合金融贡献的财富客户净增户数占比57.3%、新获客AUM占比50.8%。

其中,银保业务协同是平安银行重要的业绩抓手。2025年上半年,代理个人保险收入6.66亿元,同比增长46.1%。

此外,银行主动调整信贷资源投放策略,加大对公业务投放力度,力求实现业务均衡发展。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银行对公客户数90.9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6.5%。其中,总行级战略客户贷款余额达到3585.5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8%,显示出银行对优质大客户的吸引力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再者,国家产业政策为银行对公业务指明了方向。平安银行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政策,持续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2025 年上半年,平安银行三大新兴行业贷款新发放1238.17亿元,同比增长16.7%。

可以看到,平安银行在资产质量改善以及业绩提升举措上已展现出独特优势,但目前其估值仍处于相对低位。截至8月22日,平安银行市净率为0.53,在一众股份制银行里处于中游位置。

(来源:wind)

随着平安银行在资产质量不断优化,其业绩有望持续改善,有望推动估值水平上升,实现业绩与估值的共振修复。

三、结语

当多数银行仍在规模扩张与风险防控的矛盾中摇摆时,平安银行选择以“反内卷”的质量型增长撕开缺口,并用数据印证了从“规模优先”到“质量优先”的转型并非妥协而是远见。

当前偏低的估值,与其说是对过往业绩的反映,不如说是对未来增长逻辑的低估。在银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质量比拼”的新周期里,真正的价值重估从来都属于类似平安银行这样敢于变革的勇士。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