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关于推广二维码讲解提升景区和游客体验感的提案”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四方面工作。
其中提出,打造线上文化旅游空间,培育数字文旅产品业态。
- 推动5G、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在文化旅游领域有效赋能应用。推动大遗址、古建筑、石窟寺、革命文物等重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以及大山岳、大河川、大景观等重大自然遗产资源实现数字化保护、展示。建设省文旅文创融合数字创意中心,打造一批省级数字文旅智慧产业园区。
- 前瞻性布局文旅大模型、沉浸式装备等未来产业,重点支持文博场馆、考古遗址公园、旅游景区、休闲街区等,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裸眼3D、数字光影等技术和设备建设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建成洛阳元宇宙产业园等一批领跑全国的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场馆。
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丰富的应用场景、广阔的市场空间,在文旅发展方面,河南省积极布局元宇宙领域。
《河南省元宇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文旅元宇宙。具体举措包括推动景区、博物馆、文化馆、主题公园、艺术中心等场所深度运用扩展现实等技术,在虚拟世界构建数字孪生体;建立线下主题场景与线上开放世界相结合的文旅新形态,充分发挥元宇宙的沉浸式体验优势,结合虚拟世界打造丰富多样的线下实景文旅项目;鼓励开发数字原生内容,扩大数字藏品规模,以此拓展元宇宙数字文旅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河南文旅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从龙门石窟的AR光影,到少林寺的元宇宙禅修;从殷墟的数字化考古,到“只有河南”剧场的全息幻境,河南依托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借助5G、AI、区块链、元宇宙等前沿技术,成功构建了一个虚实交融的文化旅游新生态。
例如,全球首个“石窟元宇宙”项目中的AI导览员“龙门小厮”,能够根据游客的国籍、年龄自动切换讲解模式,还能与游客进行佛学知识问答互动;嵩山少林寺上线的“禅武元宇宙”系统,让游客通过VR设备化身武僧,参与“十三棍僧救唐王”历史事件,在虚拟演武场与AI武学大师切磋。
相关数据也彰显了河南文旅数字化转型的显著成效。2025年上半年,河南文旅产业数字化渗透率突破68%,科技赋能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120亿元,游客平均停留时长同比增加1.8天。同时,河南省建成了58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36个文博场馆完成数字化改造。
今年6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公示了《关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示范优秀案例名单》。在发展数字文旅体验新业态类别中,有11个项目入选,涵盖《唐宫夜宴》XR大空间沉浸展、《隐秘的秦陵》中国历史文化LBE大空间沉浸展、《大宋·宋慈奇幻漂流》沉浸式体验、开封府全息剧场《大宋谜案》深度沉浸互动数字化项目、沉浸式数字光影演艺《寻迹洛神赋》、九洲池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问道函谷》沉浸式数字化体验项目等。在打造数字文旅服务新场景方面,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XR遗址展示项目《妇好归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妇好作为大祭司和将军的辉煌时刻,游客可与妇好墓场景和文物交互,聆听妇好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从国家层面来看,“十四五”以来,出台了《“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强5G + 智慧旅游协同创新发展的通知》等多项政策,大力支持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推动发展沉浸式文旅新业态和新场景。《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也提出,要让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成为常态,通过创意激活和科技赋能消费场景,布局未来业态。《河南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加快文化旅游大模型建设,继续实施“百大标识”数字化提升项目,鼓励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工业遗产、博物馆等打造“人工智能+智慧文旅”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动5G+AR/VR技术在文旅消费场景应用。
融合了虚拟现实技术、光影技术、智能交互技术等优势的沉浸式文旅,既满足了大众不断升级的旅游需求,也成为我国文旅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和夜间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当下文旅产业快速发展的“风口”。
此外,河南省还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此前相继出台《河南省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培育行动方案(2023—2025年)》《河南省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应用工作方案(2024—2026年)》等政策文件,持续聚焦算力、算法、数据、应用等领域,加快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
注:文中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