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背佳”风光不再?母公司可孚医疗业绩下滑,香港上市谋破局

家用医疗器械竞争激烈

出品|公司研究室IPO组

文|曲奇

8月29日,可孚医疗(301087)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上市申请,寻找在香港二次上市。

即便不知道可孚,但你一定知道“背背佳”,这款曾经风靡全国的姿势矫正现象级爆红产品,正是在可孚医疗旗下。

尽管有“背背佳”这样的爆款单品,但过去几年,可孚医疗在经营层面存在一定的挑战。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利润双双下滑,业绩拐点还未出现。

上半年收入、利润双降

可孚医疗成立于2009年,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器械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全生命周期个人健康管理企业。

2021年10月,可孚医疗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如今又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寻求双重上市 。

可孚医疗的产品覆盖五大领域,分别是康复辅具、健康监测、呼吸支持、医疗护理/耗材、中医理疗及其他。

过去3年,可孚医疗收入有波动,2022年到2024年收入分别为29.8亿元、28.5亿元、29.8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5.0亿元,同比下滑4.0%。

收入结构方面,康复辅具类产品(助听器、矫正器、轮椅等)是公司的基石业务和最大的收入来源板块。

康复辅具类产品的收入从2022年的5.3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0.4亿元,复合增速达到40%。不过,2025年上半年,该业务收入5.3亿元,同比下滑7.0%。

与康复辅具产品的趋势相反,医疗护理类产品(敷料产品、造口护理产品)过去3年的收入整体呈下跌趋势,从2022年的11.0亿元降至2024年的7.8亿元。2025年上半年,医疗护理类产品收入3.3亿元,同比下滑12.2%。

不过,整体来看,过去几年,可孚医疗的毛利率在不断提升。2022年到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37.8%、41.11%、50.6%。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50.0%,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

2022年到2024年,可孚医疗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0亿元、2.5亿元、3.1亿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1.6亿元,同比下滑9.7%。

从上半年的业绩来看,可孚医疗的业绩拐点暂时还未出现。

上半年海外市场增速209%

在销售渠道方面较为依赖线上电商,2025年上半年,公司线上渠道实现收入9.74亿元,占主营收入67.28%。

线下连锁药房等渠道,公司有自营门店,同时还与海王星辰、老百姓大药房等百强连锁药店企业深度合作,覆盖面极广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可孚医疗在中国拥有738家自有门店,其中689家为“健耳听力”服务中心,覆盖超过中国135个城市。

“健耳听力”服务中心提供专业的听力检测服务,并供应包括自有可孚品牌在内的各类优质助听器产品。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按中国助听器验配中心数量计,健耳听力位居行业前三。

不过,2025年上半年,可孚来自线下渠道收入仅4.74亿元,占比32.72%。同时,上半年,自营线下渠道收入增长9.9%,第三方药房和经销商渠道均出现下滑。

在国内销售收入下滑的情况下,近年来可孚积极寻找出海机会。

2025年上半年,可孚医疗先后完成了对上海华舟和香港喜曼拿的收购。

上海华舟于2025年1月并表,主要从事压敏胶制品生产,客户群体覆盖国内外知名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品牌商,海外收入占比超过60%。

喜曼拿于2025年6月底并表,是香港地区知名的医疗仪器及健康与保健产品零售商,拥有30个零售医疗器械中心及3个专业足科中心。

2025年上半年,可孚来自海外收入9676万元,同比增长209%,占比6.5%。

海外市场的增速是未来2-3年值得关注的重点。

家用医疗器械竞争激烈

根据公开数据,中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是医疗器械行业中第二大细分赛道,市场规模从2017年的750亿元人民币增长至2022年的2086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23% 。

中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呈现出清晰的梯队结构。

其中,鱼跃医疗是无可争议的市场领导者,2024年营业收入75.66亿元,归母净利润18.06亿元,在营收和利润规模上均远超可孚医疗。

按国内收入计算,可孚医疗在中国所有家用医疗器械企业中排名第二。相比之下,可孚医疗的优势在于在康复辅具领域,以接近30%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背背佳的品牌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不过,在健康监测和呼吸支持领域,可孚的优势并不大。

呼吸支持领域的国内市场由鱼跃医疗主导,全球市场则由瑞思迈和飞利浦两大巨头垄断。健康监测领长期由外资品牌主导,尤其是在血糖监测领域,外资品牌占据超过60%的市场份额,国内竞争主要由三诺生物等专业厂商引领。

可孚医疗能否加强康复辅助器械领域的优势,以及加快出海进程,何时能迎来业绩拐点,值得投资者关注。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