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纠纷浪费发展窗口 长期业绩不振濒临退市 西北啤酒王加码饮料

海闻社观察 故事是否将迎来转折? 市场总是希望高增长的延续是一贯的,但环境中的挑战总是猝不及防。

海闻社观察 何处寻转机?

一个企业的上升期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如果不抓住行业景气、环境温和、市场空白的时机努力,一错过经常就是一蹶不振,上市公司兰州黄河便是这样的例子。

93日晚间,*ST兰黄发布公告,宣布拟出资3570万元与两家企业共同设立合资公司,控股51%进军饮料市场。这家曾经的区域性啤酒巨头,如今正试图通过多元化转型摆脱退市危机。

 image.png

图源:公司公告

兰州黄河的控制权纠纷是一部持续了十六年的漫长戏剧。

这场纷争始于2008年,当时湖南昱成为谋求“借壳上市”,安排旗下鑫远集团接手新盛投资原大股东黄河集团约1.73亿元的债务。作为抵债,黄河集团将所持新盛投资49%股权和新盛工贸45.95%股权转让给鑫远集团。

201110月,湖南昱成成为兰州黄河第二大股东。2015年,湖南昱成推出重组方案,拟将鑫远集团100%股权置入兰州黄河,但交易因标的溢价过高遭到中小股东集体否决。

自此,原本的合作方开始“反目”。2016年起,双方关系急剧恶化,彼此发起了多次诉讼。昱成投资甚至提出解散新盛投资和新盛工贸的诉求,股东纷争愈演愈烈。

这场内斗直到2024年底才迎来终局。兰州中院准许昱成投资撤回对新盛工贸的强制清算申请,谭岳鑫正式成为*ST兰黄新的实际控制人。

在股东内斗的同时,兰州黄河的经营业绩一路下滑。

公司营收自2013年接近9亿元的高点后便一路震荡下行,至2023年仅实现2亿多元。利润也从2013年盈利2500多万元转为2023年亏损近5000万元。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不足1亿元,同比下降约16%,亏损超1000万元。

据了解,兰州黄河曾一度被外界称为啤酒界的“西北王”。其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兰州黄河啤酒厂,1999623日公司股票在深交所上市。其主要产品黄河啤酒在甘肃省的市场占有率曾一度高达70% 以上。

然而,如今的兰州黄河已风光不再。啤酒销量从2012年的29.94万千升跌至2022年的7.65万千升,十年间下降了近四分之三。

面对主业不振,兰州黄河曾一度走上一条“炒股养家”的奇特道路。

公司炒股事迹最早可追溯至2010年。当年,兰州黄河通过重仓深发展A、中国联通等多支股票,成功投资获利1.09亿元。在二级市场尝到甜头后,兰州黄河的炒股热情日益高涨。2015年,公司购买股票资金2.62亿元,约为当年营收的50%

然而,“炒股养家”的策略并不总是成功。2022年,公司证券投资出现亏损,净亏损2924.42万元。2023年,公司预计亏损3600万—4200万元,其中炒股亏损约3000万元。

在兰州黄河陷入内斗和业绩下滑的同时,中国啤酒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高端化变革。

据研观天下行业报告,2019年到2023年,中国啤酒产量只增加了3%,但行业收入增加了19%,利润总额增加了95%

各大啤酒企业纷纷发力高端市场。2023年,华润啤酒次高档及以上啤酒销量同比上升18.9%,青岛啤酒中高端以上产品销量同比增长10.5%,重庆啤酒高档产品营收同比提升5.18%

然而兰州黄河却未能跟上这波高端化潮流。2023年,公司中高档类啤酒饮料收入同比下滑61.8%,仅0.26亿元。公司啤酒饮料整体毛利率11.57%,同比下降0.92个百分点。

连续多年的亏损,使兰州黄河面临严重的退市风险。

20254月,*ST兰黄2024年利润总额、净利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三者均为负值,且扣除后的营业收入低于3亿元,被深圳证券交易所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根据《股票上市规则》相关规定,在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后,公司可能触及财务类退市指标新规,面临退市风险。

此次成立新的饮品公司,正是兰州黄河在风险之下的自救动作。这是谭岳鑫成为实际控制人后,兰州黄河的首次重大战略调整。公司试图通过进军饮料市场,开辟第二条增长曲线,以摆脱当前的经营困境。

兰州黄河的困境,部分源于其区域性酒企的地理限制。

公司超过七成营收来自甘肃省。从区域上来看,甘肃啤酒市场竞争激烈,现存啤酒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啤酒大省山东。黄河啤酒作为区域性啤酒,在区位上是没有太大优势,从消费人口来说也是日渐式微,整个年轻人聚集向大城市,当地啤酒的消费频次、数量受到进一步的制约。

新实际控制人谭岳鑫接手后,进一步加码饮料赛道究竟能否挽救这家老牌啤酒企业,还需要市场进一步的检验。但可以肯定的是,留给兰州黄河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