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老罗大战西贝的老贾。起因是老罗在西贝吃完饭之后,吐槽西贝都是预制菜,且价格贵。西贝的老贾看到之后,说没有预制菜,要起诉老罗损害名誉。由此,整个周末关于预制菜的话题都很火。不得不说老罗很聪明,没有直接把枪口对准整个预制菜行业,而是选择了一个最能引起消费者共鸣的点,即,知情权。而西贝的老贾口中定义的预制菜和大众眼中的预制菜定义存在差异,态度也比较强硬,所以目前的舆论倒向了老罗那一边。有时候,做C端的产品,自己的对错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展示出来自己“认错”的态度。毕竟你的目的是出来赚钱的,不是出来辩论的。......那,到底什么是预制菜?这个行业怎么样?预制菜的概念最早是起源于美国;而国内的预制菜起步比较晚,大概在2000年开始逐步涌现出来了一批预制菜厂家。早期的预制菜行业发展的非常粗放,国家也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规范。2022年6月,中国烹饪协会发布了《预制菜产品规范》团体标准,这个标准在业内的认可度很高。这个标准对于预制菜偏向于“预制”属性,针对食材做过预处理的均可在广义上将其划分为预制菜。因此,这种定义下的预制菜覆盖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其中包含即配、即热、即烹、即食这4类菜品。其中,即配类属于上游采购与初加工环节的产物。菜品已经经过筛选、清洗、分切,按份包装好,消费者只需要自行烹饪和调味。即热、即烹类属于中游深加工后的产品形态。
即热类是将菜品简单加热(加热水或者其他加热手段)即可食用的产品。比如速冻水饺、便利店快餐以及方便面等。
即烹类是将菜品食材经过简单烹饪,但烹饪时间缩短,属于半成品菜。比如冷藏牛排、预制宫保鸡丁、预制猪肚鸡等。
即食类,则是将菜品开封后即可食用的产品。比如即食凤爪、八宝粥、罐头以及卤味鸭脖等。
2024年3月份,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这个“通知”里面,首次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即,
预制菜也称为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相比2022年的团体标准对于“预制”的倾向,这个《通知》下的预制菜更加倾向于食品概念,强调“菜肴”的属性。
在整个供应链的环节中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产品更接近餐饮的业态。
与2022年的团体标准相比,即食、即配类的食材被排除在外。
即热类,包含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同样不属于预制菜。
连锁餐饮的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即烹类,添加防腐剂的低价料理包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本周六,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经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关于预制菜的定义和要求,或许会有新的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参与预制菜赛道的玩家众多。究其原因是因为预制菜的产业链条复杂。虽然处于第二产业,但是和第一、第三产业在生产、资源、交易等环节紧密交织。各家企业通过延伸供应链涉足预制菜行业,目前主流的分流方式,将预制菜企业分为三类。第一类,上游农牧水产企业借助原料成本优势向下游布局预制菜。代表企业包含龙大美食、国联水产等。通过自有生产基地,与原初加工产品生产线共用一部分,进而生产速冻料理生制品、油炸制品、料理包等。龙大美食是从生猪养殖、屠宰业务将供应链延伸至猪肉深加工,打造肥肠、酥肉、烤肠等大单品。国联水产则是对白对虾、鱼类等水产品进行深加工,打造小龙虾、酸菜鱼等预制菜品。这类企业通常主要是服务于B端。第二类,中游传统速冻企业扩充预制菜业务,以及传统专业预制菜生产厂商。代表企业包含安井食品、味知香等。安井食品是通过自产+并购+OEM代工这3种方式开拓预制菜的业务。因为传统速冻品后期冷冻保鲜环节和预制菜有重叠,同时经销商渠道、团队等可以实现复用。味知香是自建1-2个工厂,部分是找第三方代工。主要针对B端做定制化产品,同时针对C端打造爆款。这2类企业,通常既服务于B端,也会兼顾C端。第三类,下游餐饮企业以及零售商超向上游布局预制菜。代表企业包含广州酒家、海底捞、盒马、永辉超市等。餐饮企业,通常是自建中央厨房,原材料外采,部分第三方代工;商超则基本是第三方代工或餐饮食品品牌合作。这2类企业通常主要是面向C端,更贴合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00亿,预计到2026年将突破万亿。
从需求端来看,B端可以实现降本增效,C端可以省时省力,这必然是一个可以长期存在的蓝海行业。
但由于我们国内冷链物流相对较弱,同时国内各地区的口味、饮食习惯不同,且目前参与预制菜的企业众多,至少从目前来看,竞争还是蛮激烈的。
2023年国内预制菜企业的CR5大概在22%左右。行业集中度低,也在侧面证明了行业内部竞争激烈这一点。
从竞争激烈的行业里面去选择具体的企业,有点像押宝。押好了,可能赚得盆满钵满,没押好,可能血亏。
......
其实,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我并不抵触预制菜,只要食品安全过关,没啥不好的。
随着上面对于预制菜行业相关标准的完善,我个人认为国内的预制菜行业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
1、明天*ST天茂开始进行现金选择权的申报。具体行权的流程,可以问一下券商的客服。据说,某些券商只能在电脑端操作...
2、明天一只创业板新股-联合动力可申购,我会顶格参与。
联合动力的控股股东是汇川技术,由于汇川技术的创业团队都在华为工作过,因此汇川技术被称为工控领域的“小华为”。
而联合动力则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领域的“小小华为”。
联合动力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部件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其产品主要包含电驱系统(电控、电机、三合一/多合一驱动总成)和电源系统(车载充电机、DC/DC转换器、二合一/三合一电源总成)等动力系统核心部件。
联合动力最近3年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比较迅猛,现金流尚可,就是负债率极高,2024年负债率超过70%。
不过,背靠汇川技术这个爸爸,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