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保险2025年中报:NBV高增驱动价值修复,财险优化与权益增配共促稳健发展

阳光保险集团于2025年8月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全面展现了公司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卓越的经营能力与坚定的战略定力。在宏观经济波动、利率环境承压、资本市场震荡的背景下,公司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不仅实现了归母净利润的稳步增长,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阳光保险集团于2025年8月发布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全面展现了公司在复杂市场环境下卓越的经营能力与坚定的战略定力。在宏观经济波动、利率环境承压、资本市场震荡的背景下,公司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成绩单,不仅实现了归母净利润的稳步增长,更在新业务价值(NBV)、内含价值(EV)、财险承保盈利、投资结构优化等核心维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充分彰显了其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与可持续的盈利潜力。本次中报不仅验证了公司战略转型的初步成效,也为未来长期价值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上半年,阳光保险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3.89亿元,同比增长7.8%,展现出稳健的盈利能力。其中,阳光人寿贡献净利润29.22亿元,同比增长5.6%;阳光财险实现净利润5.18亿元,同比增长2.6%,两大核心业务板块均保持正向增长,协同支撑集团整体业绩。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达到5.7%,较去年同期的5.2%提升0.5个百分点,反映出公司在资本使用效率和盈利能力上的持续优化。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内含价值(EV)在报告期末达到1284.86亿元,较2024年末大幅增长11.0%,这一指标的强劲增长是公司真实价值积累的最有力证明,远超账面净资产的短期波动,为投资者提供了坚实的价值锚点。

尽管报告期末归母净资产为558.37亿元,较年初下降10.1%,但这一数据变动主要源于新保险合同准则下的会计计量影响,而非经营层面的实质性退步。根据分析,公司采用移动平均法确定折现率曲线,2025年上半年虽市场即期利率保持稳定,但折现率整体下行导致保险合同准备金计提大幅增加。同时,在其他综合收益(OCI)科目中,负债端因折现率下降带来的负向冲击高达-130.47亿元,显著超过了资产端FVOCI债券公允价值上升带来的+55.81亿元正向贡献,从而造成净资产账面值的短期回落。然而,这一会计层面的波动并未掩盖公司经营基本面的强劲表现,反而凸显了内含价值作为衡量保险公司真实价值更为可靠指标的重要性。市场应更加关注EV的持续增长与NBV的高增态势,而非被短期会计波动所干扰。

在寿险业务方面,阳光保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2025年上半年,阳光人寿实现新业务价值(NBV)40.08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大幅增长47.3%,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成为本次业绩的最大亮点。这一高增长并非依赖于规模扩张,而是源于深刻的结构性优化与经营质效的全面提升。报告期内,公司新单保费收入为190.08亿元,同比下降3.0%,其中个险渠道新单保费同比下降11.2%,银保渠道同比下降5.2%,显示出公司在“报行合一”等监管背景下主动调整业务节奏,更加注重价值与质量。然而,正是在保费规模承压的背景下,NBV实现逆势高增,充分体现了公司“以价换量”战略的成功落地。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缴费期限、聚焦高价值业务,公司显著提升了新业务价值率(NBV margin)。测算显示,2025年上半年整体NBV margin提升7.2个百分点至21.1%,其中个险渠道高达35.7%,银保渠道也达到19.0%,反映出产品结构优化与销售能力提升的协同效应。

从渠道结构看,银保渠道成为NBV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其NBV同比增长53.0%,贡献占比高达61.2%;个险渠道NBV同比增长23.6%,贡献占比30.6%。这一格局凸显了阳光人寿“银保为主、个险为辅”的渠道定位已趋于成熟。在产品结构上,传统型寿险成为价值增长的压舱石,其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3.7%至426.5亿元,在寿险总保费中占比高达76.9%,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这种向长久期、高续期占比产品的倾斜,不仅有助于稳定负债成本,更将为未来NBV的持续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同时,公司持续推进个险渠道改革,尽管月均人力较年初下降3.6%至5万人,但个险渠道人均产能保持在2.8万元/月的高水平,精英队伍人均产能更是传统队伍的两倍以上,显示出“提质稳量”的代理人转型已初见成效,人力质态的改善为个险渠道的长期价值增长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财产险业务方面,阳光财险同样展现出卓越的经营韧性与结构优化能力。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52.7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车险业务受行业整体环境影响,保费同比下降6%至125亿元,成为整体增速的拖累项;但非车险业务表现极为亮眼,保费同比增长12.5%至127.8亿元,占比提升4.5个百分点至50.6%,首次实现非车险占比过半,标志着业务结构转型取得关键突破。在盈利能力上,阳光财险实现了承保利润与成本控制的双重优化。综合成本率(COR)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至98.8%,承保利润达到2.9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2.4%。这一改善主要得益于综合费用率的显著下降,同比降低2.8个百分点至29.9%,显示出公司在费用管控方面的卓越成效。尽管综合赔付率同比上升2.5个百分点至68.9%,但整体承保风险仍处于可控范围。分险种看,车险COR改善明显,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至98.1%,家用车保费占比提升至65.3%,新能源车险占比亦提升2.1个百分点,结构持续优化;非车险COR为99.7%,虽同比微升1.2个百分点,但意外伤害险和短期健康险保费达52.1亿元,占非车险比重超40%,成为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整体而言,阳光财险坚持“好中求进”的发展理念,业务质量稳步提升,承保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在投资端,阳光保险展现了前瞻性的资产配置能力与稳健的收益管理策略。截至2025年6月末,集团总投资资产规模达到5918.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9%,为投资收益的稳定释放提供了充足的资产基础。在配置结构上,公司主动顺应市场趋势,实施“增配核心权益,减配债券”的策略:债券类资产占比下降4.4个百分点至53.5%,而股票类资产占比提升1.8个百分点至14.1%,与权益型基金合计占比达15%,整体权益资产配置比例达到21.8%,预计领先同业水平。这一调整背后,是公司对2025年上半年权益市场走强的前瞻判断。公司进一步加大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权益工具的配置,期末余额达602.79亿元,占股票投资比例的72.0%,使得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表的冲击大幅减弱,实现了“稳收益、控波动”的平衡。从收益率看,2025年上半年,公司年化净投资收益率为3.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年化总投资收益率为4.0%(同比上升0.2个百分点),年化综合投资收益率为5.1%(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净投资收益率的小幅下行主要受固收类资产再投资收益率下降影响,但总投资和综合收益率保持稳定甚至改善,反映出权益投资的正向贡献。净投资收益达107.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5%,成为支撑利润增长的重要力量。

基于2025年上半年的优异表现,多家研究机构纷纷上调对阳光保险的盈利预测。目前普遍预计阳光保险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60亿元、63-65亿元和65-67亿元,较此前预测有所上调。当前股价对应2025年PEV约0.35-0.4倍,PB约0.7倍,估值仍处于历史低位,具备显著的安全边际和上行空间。阳光保险的核心投资逻辑在于:寿险NBV高增长驱动内含价值持续抬升,财险结构优化与费用管控带来承保利润改善,投资端主动调整配置结构以应对利率与市场波动,整体展现出清晰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当然,在充分肯定优秀业绩的同时,也需关注需要修正的事项。一是净资产受会计准则影响出现短期波动,公司需加强投资者沟通,清晰解释会计变动与经营实质的差异,避免市场误读;二是个险渠道新单保费持续承压,人力规模有所下降,未来需进一步巩固代理人改革成果,探索多元化的销售模式以保障长期增长动力;三是长端利率若趋势性下行,可能对保险负债端构成持续压力,公司需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联动管理,优化久期匹配。此外,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行业改革推进不及预期等外部风险亦需持续关注。

阳光保险2025年中期业绩堪称卓越,不仅实现了利润的稳健增长,更在价值创造、结构优化、投资管理等核心维度上取得全面突破。NBV同比大增47.3%、财险COR持续优化、投资端主动增配权益,三大亮点共同支撑公司价值稳步增长。

“新阳光战略”引领下,阳光保险正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从单一增长转向结构优化,未来发展潜力值得期待。在当前低估值背景下,阳光保险无疑是保险板块中具备高成长性与强修复动能的优质标的,其卓越的经营业绩与清晰的发展路径,理应获得市场的高度认可与积极评价。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