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创新航(03931):高增长光环难掩盈利脆弱与竞争困局

中创新航(03931)作为国内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凭借“动力+储能”双轮驱动战略,实现了经营业绩的显著跃升,装机量稳居全球前四、国内前三,资本市场对其成长性也给予了积极回应。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中创新航(03931)作为国内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凭借“动力+储能”双轮驱动战略,实现了经营业绩的显著跃升,装机量稳居全球前四、国内前三,资本市场对其成长性也给予了积极回应。然而,公司的盈利能力依然脆弱,市场竞争压力持续加剧,技术领先优势面临挑战,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基仍存隐忧。

从经营业绩来看,中创新航(03931)过去几年的增长势头确实不容忽视。2020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复合增速达77%,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高达227%,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277.52亿元,同比增长2.76%;归母净利润5.91亿元,同比大增100.83%,盈利修复趋势初显。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68.96亿元,同比增长42%;归母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长36%,延续了增长态势。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储能业务的爆发式增长。2024年,公司储能业务收入达82亿元,同比大增72.4%,占总营收比重提升至近30%,成为核心增长引擎。2025年上半年,公司动储电池总出货量超过45GWh,全年销量有望突破110GWh,同比增长超60%。其中,动力电池出货量预计达65GWh,同比增长44%;储能出货量将达45-50GWh,同比高增80%-100%,增长数据亮眼。

在动力电池领域,中创新航的市场地位相对稳固。2025年上半年,公司国内装机量19.5GWh,市占率6.5%,稳居第三;全球装机量21.8GWh,位列第四。公司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前五大客户占比从2022年的75%降至2024年的55%,最大客户占比从40%降至13%,客户集中度显著改善,风险分散能力增强。公司已深度绑定小鹏、零跑、蔚来、吉利、广汽等主流车企,2025年1-5月在零跑、小鹏、蔚来中的装机份额均超26%,已成为零跑的最大供应商。同时,公司成功切入现代、大众、丰田等海外头部品牌供应链,国际化布局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商用车领域,公司装机量同比增长85.2%,深度绑定奇瑞、福田、陕汽等核心客户,“至远”系列重卡电池系统已批量出货,市占率快速提升。

储能业务的高增长更是公司业绩的亮点。2024年,公司储能电芯出货量全球第五,单月出货量突破5GWh,并成功交付全球最大储能项目(7.8GWh)。2025年4月,公司全球首发量产392Ah储能电芯及6.25MWh液冷系统,技术领先。公司已与阳光电源、中车等龙头客户建立稳定合作,阳光电源为其最大客户,并成功进入南非、智利等大型海外项目,海外布局加速。2025年上半年储能出货超20GWh,全年有望达45-50GWh,高增长趋势明确。

深入剖析其财务数据与行业格局,中创新航的“风光”背后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隐忧。首先,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盈利能力依然脆弱,与行业龙头差距悬殊。尽管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毛利率提升至17.31%,净利率达5.18%,在二线厂商中位居前列,但与宁德时代(毛利率24%、净利率18%)相比,仍有巨大差距。更关键的是,公司单Wh归母净利率仅为约0.01元/Wh,而宁德时代高达0.09元/Wh,差距高达九倍。这表明中创新航的盈利模式仍处于“以量补价”的初级阶段,缺乏真正的定价权和成本护城河。行业分析指出,宁德时代与二线厂商的成本差异高达0.05-0.06元/Wh,且海外市场盈利较国内高出0.1元/Wh以上,中创新航在成本控制和海外市场盈利能力上均处于劣势。其盈利改善更多依赖于碳酸锂等原材料价格下行带来的成本红利,而非自身技术和管理的绝对优势,这种盈利改善的可持续性存疑。

其次,激烈的市场竞争正不断挤压公司的生存空间。动力电池市场集中度高,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合计占据国内超66%的市场份额,且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仍在提升。在储能领域,宁德时代同样占据绝对领先地位,2024年全球份额超60%,而中创新航仅为2%。尽管报告乐观预计2025年中创新航储能全球份额有望提升至10%,但这一目标的实现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宁德时代、比亚迪、阳光电源等巨头在系统集成、品牌、渠道上优势明显;另一方面,亿纬锂能、海辰储能、瑞浦兰钧等二线厂商也在加速追赶,竞争格局日益激烈。公司虽在客户多元化上取得进展,但对阳光电源等大客户的依赖度依然较高,议价能力有限。一旦行业出现价格战,中创新航的盈利将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再者,技术领先的优势正在被追赶,且面临“叫好不叫座”的风险。公司确实拥有3531项授权专利,覆盖全产业链,并在5C超充、高锰铁锂、半固态电池等领域布局前沿。但技术优势能否转化为商业成功,仍需市场检验。例如,其引以为傲的“顶流”圆柱电池、R46大圆柱等产品,虽在研发,但商业化进程和市场份额尚不明确。而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对手在麒麟电池、刀片电池等技术路线上已形成规模化应用和品牌认知。公司控股苏奥传感,意在强化产业链协同,但传感器业务与电池主业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时间,短期内难以对业绩产生实质性贡献,更多是战略布局。

最后,产能扩张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存在不确定性。公司正加速扩产,2025年有效产能预计达140GWh,未来两年年均新增40GWh。同时,葡萄牙、泰国等海外基地也在建设中。大规模的资本开支带来了沉重的折旧摊销压力。虽然2025年产能利用率预计达79%,但2026年随着新产能释放,预计会小幅下降至64%。产能利用率的波动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盈利水平。若未来新能源汽车或储能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或竞争对手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中创新航将面临产能利用率不足、固定成本高企的困境,陷入“越亏损越投产”的恶性循环。

中创新航凭借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和积极的客户拓展,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营业绩,动储双轮驱动的增长故事也颇具吸引力。然而,其盈利根基远未稳固,与行业龙头的巨大差距、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技术商业化落地的不确定性以及产能扩张带来的财务压力,构成了公司发展中难以回避的障碍。当前的高增长更多是行业红利和规模效应的体现,而非核心竞争力的绝对胜利。

投资者在看到其“风光”一面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其“隐忧”的另一面。中创新航的未来,不仅取决于它能跑多快,更取决于它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真正建立起坚不可摧的成本、技术和品牌护城河,实现从“量增”到“质优”的根本性转变。否则,其高增长的光环终将难掩盈利脆弱与竞争困局的现实。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