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基金:主动权益溃败、人才流失与治理危机下的业绩困局

2025年,A股市场迎来久违的强势行情,科技、周期与高端制造板块轮番领涨,投资者情绪高涨,公募基金行业整体迎来净值修复与规模扩张的双重利好。

出品 | 财评社

文章 | 宝剑

编辑 | 笔谈 

2025年,A股市场迎来久违的强势行情,科技、周期与高端制造板块轮番领涨,投资者情绪高涨,公募基金行业整体迎来净值修复与规模扩张的双重利好。在这一背景下,华安基金作为国内首批成立的“老五家”公募之一,其资产管理总规模已突破7400亿元,较2020年实现跨越式增长,表面看似乎正站在行业发展的新高点。深入剖析其经营业绩、管理层变动与内部治理结构,不难发现,这家老牌机构的辉煌表象之下,正潜藏着深刻的业绩困局与系统性风险。

从业绩表现来看,华安基金的主动权益类产品长期表现疲软,已成为制约其品牌价值与投资者信心的核心短板。以基金经理王春为例,他自2022年8月起先后管理多只主动权益产品,目前在管4只,总规模22.57亿元。然而,其任职期间的整体回报令人失望。其管理的华安品质领先混合A(014773)成立于2022年3月,现规模仅0.65亿元,王春任职回报为-38.89%,远低于业绩基准,落后幅度超过55个百分点。同样在管的华安产业趋势混合A与华安新丝路主题股票A,任职回报分别为-22.68%和-26.67%,均未能实现正收益。尽管其管理的华安宏利混合A(040005)自2015年起任职近10年,累计回报达41.12%,年化回报约3.55%,但在同类420只基金中仅排名第305位,长期竞争力明显不足。

更令人担忧的是,公司“一拖多”现象极为普遍,基金经理普遍承担过重的管理压力,导致投资风格趋同、业绩分化严重。万建军作为公司联席首席权益投资官、投资研究部联席总监,同时管理7只偏股混合型基金,总规模约69亿元。其管理的华安逆向策略混合A(040035)任职超过三年,累计回报为-21.24%,落后业绩基准逾19个百分点;另一只代表产品华安研究智选混合A(011692)任职超过四年,累计回报-28.59%,落后业绩基准近30个百分点。即便在2025年市场整体回暖的背景下,这两只产品的年内回报仍未能超越基准,同类排名均处于倒数20%,反映出核心高管在多线作战下的巨大业绩压力。

蒋璆的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他目前在管9只主动权益基金,总规模超过52亿元,其中3只产品任职回报为负,部分基金与业绩基准之间的年化差距超过27个百分点,整体业绩分化明显,缺乏稳定性。这种普遍存在的“一拖多”模式,不仅削弱了基金经理的专注度,也使得个人投资风格的波动在多个产品中同时放大,导致投资者即便持有不同基金,也难以获得真正的资产配置差异化体验,基金产品的同质化问题日益突出。

与此同时,华安基金的规模扩张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偏科”特征。从2020年至2024年,公司货币型基金规模从1939亿元增至2796亿元,债券型基金由708亿元增长至1662亿元,ETF规模由481亿元扩大到1160亿元。其中,华安黄金ETF(518880)年内净流入超过300亿元,规模达到623.2亿元,成为同类中规模最大的黄金ETF,并被78只FOF重仓配置。这些被动与固收类产品为公司整体规模提供了坚实支撑,也成为渠道端与品牌端的重要抓手。

然而,与固收与被动板块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主动权益板块的持续收缩。2020年至2024年间,股票型基金规模虽一度从481亿元升至818亿元,但在2025年二季度已回落至740亿元;混合型基金则由1330亿元降至865亿元,并在同年二季度进一步下探至819亿元。主动权益产品在公司整体资产管理规模中的占比不断走低,存在感持续削弱,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市场对华安权益投资能力的质疑,也暴露了公司在业务布局上的战略失衡。

财务数据进一步揭示了华安基金深层次的经营矛盾。Choice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华安基金旗下产品在股票投资上的差价收入连续三年为负,分别录得-253亿元、-144亿元和-39.5亿元,累计亏损近437亿元。尽管债券投资收益保持连续增长,分别为65.4亿元、67.8亿元和84.3亿元,但仍难以弥补权益端的巨大下滑。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公司在投资端巨额亏损的同时,管理费收入却保持稳定,三年合计达到89.7亿元。这种“投资者亏钱、基金公司收钱”的反差,已成为外界质疑其“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机制是否失效的焦点。

进入2025年,情况虽有所改善:上半年股票差价收入6.9亿元,受益于市场回暖终于转正,但权证差价收入又亏损1.1亿元,波动风险依然存在。根据国泰海通(601211)2025年半年报披露,华安基金报告期内营业收入15.58亿元,同比增长7.15%;净利润5亿元,同比下降3.66%。营收增长主要依赖于规模扩张带来的管理费收入,而利润下滑则反映出投资端盈利能力的不足,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

在管理层层面,2025年8月26日,徐勇正式接任董事长,接替因“正常退休”离任的朱学华。这一人事变动标志着华安基金进入新的治理阶段。朱学华在任11年期间,带领公司规模从600亿元出头跃升至超7000亿元,推动华安黄金ETF、华安德国30(DAX)ETF、张江光大园REITs等创新产品落地,功不可没。然而,其任内也未能扭转主动权益业绩长期低迷的局面,且“重固收、轻权益”的发展路径,导致混合型基金管理费率(普遍高于债券基金)对利润的贡献减弱,2021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均呈现三连降趋势。

徐勇的上任被寄予厚望。其曾任招商基金总经理,在任期间推动规模增长超1000亿元,具备丰富的管理经验。然而,他面临的挑战极为严峻:一方面,公司整体规模虽已突破7400亿元,但增长动力主要依赖固收与指数产品,与当前行业向主动管理转型的大趋势存在一定落差;另一方面,主动权益产品长期胜率不足,基金经理“一拖多”问题突出,投研团队稳定性堪忧,品牌口碑持续受损。

更复杂的是,华安基金正面临与海富通基金的潜在合并风险。其母公司国泰海通证券已完成合并,根据“一参一控一牌”新规,华安基金与海富通基金的整合迫在眉睫。尽管华安基金在规模上占优,但海富通基金手握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人三张稀缺牌照,尤其是社保基金管理人牌照主体名称不得变更,这使得“海富通”名称保留的概率大增,华安基金极有可能面临被吞并的命运。在此背景下进行“换帅”,无疑增加了公司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

此外,华安基金还深陷合规与声誉危机。2025年3月10日,上海证监局发布对前基金经理张亮的《行政处罚罚没款催告书》送达公告,揭露其在2018年10月31日至2022年8月5日担任华安国企改革主题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经理期间,利用未公开信息控制“闫某”账户,累计趋同买入金额高达6.66亿元,非法获利1566.26万元。监管部门已对其作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等额罚款、合计3132.52万元,以及10年证券市场禁入的处罚。然而,处罚决定生效半年后,张亮仍处于“失联”状态,未缴纳任何款项,这一事件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司声誉,也暴露出其在风控与合规管理上的重大漏洞。

人才流失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自2022年以来,崔莹、谢昌旭等多位实力派基金经理相继离职,固收领域“一姐”孙丽娜于2025年3月卸任7只产品,管理规模高达2999.26亿元的固收团队遭遇重创。曾经被誉为“华安TFBOY三剑客”的李欣也在5月卸任所有产品后正式离任,仅剩胡宜斌一人坚守。核心人才的集中出走,不仅削弱了公司的投研实力,也反映出内部激励机制与职业发展路径可能存在缺陷。

在投资策略上,华安基金虽提出“聚焦国企改革”“挖掘PB-ROE框架下的优质标的”等理念,但实际操作中却缺乏一致性。例如,新任基金经理关鹏在2025年6月接手华安国企改革后,将组合几乎全部调仓为大金融类股票,重仓银行与券商,但银行板块在近期行情中表现平平,农业银行和东吴证券虽有超30%涨幅,但上海银行、福建高速等个股年内涨幅不足甚至下跌,导致基金整体表现乏力。这种“豪赌单一板块”的激进策略,暴露出基金经理对市场轮动判断的片面性与风险控制的薄弱。

华安基金虽以7400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跻身行业前列,但其背后是主动权益业绩的长期低迷、基金经理“一拖多”的普遍现象、投资端巨额亏损与管理费稳定增长的反差、核心人才的持续流失、合规风险的暴露以及潜在的合并危机。这些深层次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其发展道路上的多重障碍。

徐勇的上任或许能带来新的治理思路,但若不能从根本上重建主动权益的投研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完善激励机制并强化合规文化,华安基金的“规模光环”终将难掩其“业绩塌陷”的现实。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