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以来,中国出口顶住美国关税压力持续超预期,对非美经济体出口增长弥补了对美出口下滑。本文详细拆解了这期间中国对东盟、非洲、拉美和欧盟的出口产品结构,来分析出口韧性的来源并为展望未来提供依据。核心结论如下:东盟出口增长主要来自原材料/半成品,对美转口是主要驱动力,未来有望延续并部分弥补对美直接出口的下滑,但需警惕抢出口的短期透支。对其余地区的出口更多是当地需求驱动,非洲在“一带一路”战略下与中国经贸关系更加紧密,欧盟和部分拉美经济体今年以来经济出现改善。另外,对各个贸易伙伴的出口中均不同程度体现出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汽车、船舶、锂电、跨境电商等品类是典型代表。整体来看,我们认为无需过度高估对美转口的影响,“一带一路”战略、全球经济形势和中国产业竞争力可能对中国出口韧性更加重要。
▍对东盟出口:增长主要来自原材料/半成品,对美转口是主要驱动力,未来有望延续并弥补对美直接出口的下滑。
2024年11月至2025年6月,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同比增速均值高达13.4%,其中的8.8%来自原材料/半成品。具体来看,处理器及控制器、存储器和手机等通讯设备零件对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的拉动作用均接近或超过1%。我们认为这背后主要是因为东盟承接了大量的中国对美出口产能转移,近期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速与东盟对美国出口增速高度相关。此外,产能转移也拉动了中国的机械设备对东盟出口,中国对东盟的资本品出口增速同样不低。未来,虽然“抢转口”需求消失可能会阶段性导致转口回落,但是总体看,东盟成为中企出海的主基地,部分弥补了对美出口下滑。我们认为特朗普政府针对转口的惩罚性关税应不会显著冲击中资企业,因为多数中国的转口贸易是合规的。
▍对非洲出口:原材料/半成品和资本品出口均有明显拉动,中国竞争力提升和中非关系升温或为主因,预计未来可以延续较快增长。
2024年11月至2025年6月,中国对非洲同比增速均值高达19.6%。其中,原材料/半成品和资本品的拉动均在8.5%左右。具体来看,船舶、燃油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锂电池增长较为明显。对美转口应不是中非贸易改善的主因,因为自中国进口增速靠前的非洲国家并没有出现对美国出口高增的现象。更可能的是中国企业的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尤其是在汽车、船舶等产业方面的全球市占率显著扩大。另外,中非关系持续升温可能也是重要原因,非洲自中国进口商品的份额呈逐年上升趋势。
▍对拉美出口:原材料/半成品拉动较多,但应不是用于对美转口,而是本地经济复苏驱动,另外中国产业竞争力增强也是重要原因。
2024年11月至2025年6月,中国对拉美出口平均增速达7.47%。其中,原材料/半成品拉动4.15%,资本品拉动2.08%。具体来看,船舶、摩托车、脚踏车、化肥、金属制品、电子零部件等品类增长较为明显。与东盟不同,中国对拉美出口的原材料/半成品应不是用于对美转口。因为中国对拉美国家出口增长较多的主要是阿根廷、智利和哥伦比亚,这些国家的对美出口增长均没有明显改善。对美转口的主要基地是墨西哥,但是中国近期对墨西哥出口增长不高。我们认为,中国对拉美出口可能更多是其内需主导,出口改善的国家经济也多出现改善。未来,对拉美的出口可能具有一定不确定性,需要观察拉美国家的经济走势以及中国与拉美国家的经贸关系。
▍对欧盟出口:消费品占主导,欧洲经济温和复苏提振需求。
2024年11月至2025年6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平均增速5.7%。其中,消费品拉动2.71%,资本品拉动1.28%,是主要贸易对象中唯一消费品成为主要拉动的,内需主导的特征更加明显,也与今年以来欧元区制造业PMI持续改善的趋势相符。具体来看,跨境电商、锂电池、混动汽车、集装箱和电脑等产品对出口拉动比较明显。当然,锂电池、汽车等出口产品的增长同样反映出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显著提升。未来,对欧出口的走势可能主要取决于欧盟经济形势,如欧洲国家财政扩张速度、欧央行利率政策以及俄乌冲突前景等。
▍风险因素:
美国加征关税变化超预期;中国产品海外竞争力提升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恶化;海外经济衰退超预期。
注:本文节选自中信证券研究部已于2025年9月19日发布的《宏观专题报告—对非美出口韧性的含金量》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