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城市收缩!未来只剩四大圈存活…

收缩型城市,直观结果就是房价持续性阴跌,财政恶化,就业萧条,收入下行。 所以在未来,如何避免自己成为收缩型城市一员,选择适合的生存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

上周我测算过,今年的出生人口真实预估只有700多万,出生率降到0.56‰左右,迈入全球生育率最低国家之一,

这种情形继续演变下去,对居民影响最直接的还是房地产,尤其是小城市,人口还在往大城市迁移,流失将会加速,

可以预见,大部分城市的人口趋势都会像下面这张图一样,持续减少,甚至面临“破产风险”!

恰好今年发哥也释放信号,表示要撤并整合“收缩型城市”,甚至网上还传流出了一份包含一百多个的收缩型城市清单,

收缩型城市,直观结果就是房价持续性阴跌,财政恶化,就业萧条,收入下行。

所以在未来,如何避免自己成为收缩型城市一员,选择适合的生存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

鹤岗算是最典型的案例,数据显示,鹤岗人口过去每年平均消失大概1.5%,每隔十年减少15%人口,近几年还有加速之势...

这些城市的房价常年保持在3000-6000一平,算上通胀就是稳定亏钱,

而我认为,这份收缩城市清单,后续估计将进一步扩大到90%以上,甚至蔓延到二三线城市

当然这也是不可逆的,纵观日本人口迁徙的过程,也是伴随着:

1、出生率持续走低,东北和中西部大量人口流出

2、青年高度集中于一二线城市

东京都市圈:占了日本总人口的35%;

大阪都市圈:占了总人口的15%;

两个城市圈就吸纳了日本一半的人口。

从1960年到2023年,超100万人口的城市群人口总数占日本总人口的比例从40%上升到了65%,

即便后来日本开始了失去的二十年,也依然没能扭转这个小迁大的趋势。

因此日本也是95%城市房产都无法保值,只有东京和大阪的核心地段,勉强能做到抗通胀,

........

另一个案例美国,底特律曾是美国汽车工业的心脏,鼎盛时期(1950年左右)人口达到185万

但随着产业外迁、去工业化和郊区化,底特律人口急剧流失,到2020年只剩下约63万,70年间减少三分之二。

人口流失后房价也跟着暴跌,甚至出现过“一美元一栋房”的极端案例。

随后底特律市政府在2013年正式宣布破产,宣布债务全部重组,债务持有人资产减值3/4。

现在,美国的人口也高度集中化,比如美国50个,前5大州人口超过全美35%,

超100万人口的城市群人口总数占美国总人口的比例从1960年的39%上升到47%,

更多案例就不展开说了,

韩国一个首尔大区,就虹吸了整个韩国50%人口!

巴黎大区,则虹吸了法国总人口的18%。

中国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未来95%的城市面临成为通缩型城市的风险,

........

那具体要选哪些城市?

我的一句总结就是,围绕核心四大城市圈,

东京、大阪两个都市圈,合计占了日本7.5%的面积,虹吸了整个日本50%的人口。

日本是中国总面积的4%,只形成了2个大区,理论上,中国核心形成的,至少会在核心4个大区,

1. 京津冀城市群(政治+科技研发)

·核心:北京、天津

2.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外贸枢纽)

·核心: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

3. 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制造业+金融)

·核心:上海,辐射:江苏(南京、苏州)、浙江(杭州、宁波)、安徽(合肥)

4. 成渝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西部唯一超大经济体)

·核心:成都、重庆

与美国,日本相比,中国目前的人口集中程度并不算高,人口超100万的城市群人口占总人口的数量只有32%

而这四个大区,每一个都有机会吸收15%左右全国人口,即保守估计,未来人口有机会达到总人口的50%以上

按14亿计算,也就是7亿人,目前这四个核心城市群仅5亿人,也是为数不多还有人口增长空间的城市,

...........

那为什么人口必向四大城市圈不断聚集?

首先经济学的经典观点,是小城市交通越便捷,理论上人口越会往核心城市群聚集

因为核心城市群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多,各方面资源更好,为了生存和发展,也会不断虹吸周边城市的年轻人口,

所以这点和政治制度无关,纯粹就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此外,这个现象在我国会更显著,

逻辑不复杂,因为大部分城市严重入不敷出,老龄化严重,就业岗位不足,形成负面螺旋。

别看很多城市在多年的改造之下基建已经越来越好,但早期投入建设完全没考虑到回报效应,

这也使得城市运作无法满足商业运作“盈亏平衡”的基本逻辑,

随着人口不断净流出,城市将会面临高昂的基建成本,比如高铁、城市公路、隧道、基站、地铁这些越来越入不敷出,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累赘,

其次是就业,比如公务员面临缩编的问题,考公大军在城市撤并后就原地失业,或不断降薪逼走为止,

而老师这些岗位,基本上也是大面积下岗,失业金和萧条的地产、消费,会拖垮地方财政,

这也是为什么要定义“收缩型城市”

收缩型城市也就意味着城市不再轻易获得财政资金拨款,失去了“打造”价值,

要知道过去很多小地方因为隐性债和政治业绩,搞了大量的基建,结果装了拆,拆了装,

好比荆州关公像,投入1.7亿,拆了又花1.5亿

因此定义“收缩型城市”,本质上就好比在说“你们小心点,别在收缩型城市乱投钱了,出了事我也是不会救的”,

如开头所说,在老美,地方政府破产并非不可能,“通缩型城市”的未来,也是中央断臂求生的必经之路,

再看从2019年到2023年,地方政府对全国财力的净贡献,

数据来源:wind

这里也能看出,真正能提供长期正贡献的就是三个核心城市圈,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

其中贡献比例最高的就是长三角,未来人口聚集度大概率也会是最高的,

而其余70%都是稳定亏钱,最典型的东三省,巨额财政赤字,人口老龄化接近25%,产业枯竭,最典型的通缩型省市,

............

但注意,以上仅是说明城市的发展前景,但对于买房来说,即便是选择核心四大城市圈,也不代表就安全了,

日本虽然失去的二十年里,最终东京23区的房价保住回本,但从相对的角度来说却依旧远远不及美国房产保值,

核心原因在于日本文化不容易接受外来移民,老龄化问题难以解决,加上日本出生率极低,造血效应不足,

直到近几年因为中美摩擦产业重构,日元贬值后迎来大幅出口红利才开始复苏,

中国的房产租售比整体远低于日本,租性价比>>购房,且同样外部移民有限,仅靠虹吸周边小城市,还是很难实现稳定的增长价值,

我的建议是,现阶段尽量不要在屎坑里找金子,就算你选了个不错的城市圈,也不要轻易买房,能租则租,实在要买,也要力所能及的买,

力所能及,就是按国际惯例,一套房子全款的钱不超过6年家庭总收入

很多贷款买房的人这几年眼睁睁看着跌到负资产了,却无能为力,但用这套标准,即便房价下跌也不会造成太多负担,

不过话又说回来,按6年家庭总收入的算法,大多数人目前也买不起房,

这恰恰说明也没到买房的时候,这些年的调整,更多是居民财富和房产同步缩水,收入和房租同步跳水,房价下跌,并没有大幅增强居民的购买力,

需要等着它真正意义上调整到位再出手,在此之前就当一个躺平的兔子这样…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