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暴涨背后,国产替代的扎心真相...

昨天半导体有点火得离谱,半导体设备、材料ETF盘中一度涨停, 我之前这篇今年最值得关注的基金提到过全球芯片LOF,近期大涨后也出现了4%左右的溢价, 建议持有的可以换车到纳斯达克、标普信息之类的基金上面避避,以免溢价回落跳水~

昨天半导体有点火得离谱,半导体设备、材料ETF盘中一度涨停,

我之前这篇今年最值得关注的基金提到过全球芯片LOF,近期大涨后也出现了4%左右的溢价,

建议持有的可以换车到纳斯达克、标普信息之类的基金上面避避,以免溢价回落跳水~

唉,这几个月中美芯片大战,老中反击,又是反倾销又是反垄断,A股芯片像打了鸡血似的,

今天这篇文,我想带大家深度扒一扒芯片制造的全套流程,让你们明白全球芯片产业的牌桌是怎么分配的~

1、提纯单晶硅—单晶炉

首先,制造芯片第一步,需要用到硅原料,石英砂有硅但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先经过化工工艺提纯,得到超高纯度的电子级多晶硅,

接着,将这些多晶硅放入单晶炉中,拉制成单晶硅锭:

然后再将单晶硅锭切片、研磨、抛光,就得到芯片制造所需的“晶圆”。

晶圆制造领域,日本信越化学(4063.T) 和 胜高(SUMCO,3436.T) 占据了60%以上的份额,垄断高端市场。

在单晶炉设备领域,主要供应商包括 Ferrotec(日企) 和 PVA TePla(德国) 等。

在中国,晶盛机电(300316)

 可以生产光伏单晶炉,是全球龙头,但半导体级单晶炉还正在研发ing。

沪硅产业(688126) 能够拉晶并加工成 200mm、300mm硅片,但其上游提纯仍依赖国际先进企业,和信越化学相比,它的份额只有1%左右。

2、打磨抛光—抛光设备(CMP)

晶圆出来之后,就要把切好的晶圆打磨抛光,让它达到纳米级的平整度,以便后续进行光刻。

抛光打磨用的CMP设备,被美国的应用材料公司(AMAT.O)和日本的荏原制作所(6361.T)垄断,两者的全球市占率超过80%

业务扎根国内的盛美半导体(ACMR.O)在低端芯片的抛光上已经可以自主,但高端芯片上爱莫能助~

3、涂胶—涂胶显影设备

抛光后之后,需要在晶圆表面均匀涂上一层光刻胶,这是一种对光敏感的化学材料,曝光后会发生化学变化。

光刻胶涂层的厚度均匀性必须严格控制在几十到上百纳米范围内,否则会导致后续光刻曝光不均,因此所用设备对精度要求极高。

在全球市场,涂胶显影机几乎被日本东京电子(8035.T)垄断,其市占率超过80%,是唯一能量产顶级设备的厂商。

4、光刻—光刻机

接下来要把电路用光刻“画”到晶圆上,这也是芯片制造最核心的步骤。

简单说就是用光刻机通过光学投影,把掩模版上的电路图像照射到晶圆上,

晶圆上的光刻胶遇到光就能把微观电路“显影”出来,方便下一步蚀刻。

光刻机分为深紫外(DUV)极紫外(EUV),它决定了电路能做到多“细”,其中7nm以下的先进制程必须用EUV才能制作,

这个领域完全被荷兰的阿斯麦(ASML.O)垄断,它的全球光刻机市占率超过80%,高端光刻机市占率100%!

就这市占率,但凡换个领域早被反垄断调查了,但光刻机目前是个例外,因为全球找不到第二家能造EUV的。

重点还是美国压根不让阿斯麦尔卖给中国EUV光刻机,因为里面很多技术来自美国,故只能拿点DUV凑合,

所以国内一提到科技领域,就喜欢拿光刻机说事,脖子确实被卡得死死的。

国内的光刻机概念股票,大多数都是ASML的上下游产业链公司,目前远不具备生产EUV的能力。

5、蚀刻—蚀刻机

给光刻机画上电路图后,蚀刻机就负责去雕刻模板了,

蚀刻机利用等离子体、化学反应、物理轰击等方法去掉光刻胶未覆盖部分的材料,最终只保留下需要的部分,形成晶体管沟道、互连线等结构。

能否被精准雕刻,这大大影响芯片的良率和器件性能。

目前美国的泛林半导体(LRCX.O)市占率在全球达到了50%左右,日本东京电子(8035.T)市占率25%紧随其后。

中国的中微公司(688012)在介质蚀刻领域其实算“很牛”了,市占率高达2%左右,

6、清洗—清洗设备

这一步是去除晶圆表面附着的灰尘、颗粒,以及光刻胶残留、刻蚀后的副产物;

不要小看这一步,芯片在进行清洗时必须保持超净环境,否则一粒灰尘就能毁掉整块芯片

这一领域也是被日本的斯库林-SCREEN(7735.T)东京电子(8035.T)垄断,两者市占率超过70%

国内的北方华创(002371)芯源微(688037)虽然已经能提供28nm以上的清洗设备,但7nm以下的高端局还是上不了桌,

7、薄膜沉积—沉积设备

刻蚀完就轮到沉积了,芯片是由几十到上百层薄膜堆叠而成的,每一层都需要极高的均匀性和纯净度,而沉积设备就是用来制造这些薄膜的。

沉积主要分物理气相沉积(PVD)、化学气相沉积(CVD)、原子层沉积(ALD)三种;

不同工艺决定了这层膜是绝缘层、导电层还是特殊功能层。

美国的应用材料公司(AMAT.O)在沉积设备中市占率超过30%

其次是美国的泛林半导体(LRCX.O)日本的东京电子(8035.T),三者全球市占率超70%。

目前国内仅有北方华创(002371)中微公司(688012)可以在28nm的工艺上实现量产沉积设备,高端方面依旧只能依赖进口。

8、前道检测-检测设备

另外,晶圆生产过程中,每一步都要对光刻/蚀刻后的线宽、膜厚、缺陷监测,

检测设备目前由美国KLA(KLAC.O) 长期垄断,市占率 >50%,在 7nm、5nm、3nm 工艺无可替代。

国内精测电子(300567)中科飞测(688361) 可以在成熟制程提供部分检测设备,但高端领域完全空白。

9、晶圆制造

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芯片制造厂会统一采购上述全球设备,并完成晶圆的生产和前道检测,

但不是有了设备就能造,就算老美卖光刻机,也得有先进的生产技术才行。

目前全球先进制程龙头只有台积电(TSM.N)三星(02593.KS),尤其是台积电,在3nm的先进制程上已经实现量产,2nm也快。

而中国的中芯国际(688981)目前只有在14nm以上有成熟工艺,7nm只能小规模量产,和台积电还隔着几代之差。

以上就是芯片制造的全套流程和所需设备,期间大约需要经历500–1000道工序,耗时2-3个月,才能出一套能用的芯片;

10、封装、测试-检测设备

之后晶圆加工厂则会把这些晶圆送到封测厂,进行最后的封装测试。

封测厂会把一整片晶圆切割成单颗裸片,经过封装(装壳、连焊球/引脚)后,最后验证电性能和可靠性,分档良品和次品后流入市场。

在封测领域,全球前三大厂商是:

  • 日月光(ASE, ASX.N),市占率约 20%;
  • 艾默生(Amkor, AMKR.O),约15%;
  • 长电科技(600584),约10%。

但是封测也需要好的检测设备,否则肉眼也没法去检测好坏,这里也叫后道测试,(封装之后的功能/性能终测)

目前泰瑞达(Teradyne, TER.O)爱德万测试(Advantest, 6857.T)

 垄断了90%以上的检测设备!

国内的长川科技(300604) 的测试设备,目前已进入存储和部分芯片测试市场,拿到了零头份额,但差距明显。

总之在封测设备领域,中国的“差距”也非常大。

11、芯片设计

讲完了芯片的整个从石英砂变成芯片出货的过程,

但芯片要制造,也得有芯片设计商下单,告知芯片的设计图才行,

而不同芯片设计商的需求完全不同,最终产出的芯片也各有各的用途。

主要有四大类:集成电路、传感器、分立器件、光电子器件;

  • 集成电路(IC):像大脑和神经网络,把成千上万晶体管集成起来负责计算、存储和控制。
  • 传感器:像人的五官,把外界的光、声、温度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 分立器件:像螺丝和开关,提供最基本的电流控制和放大功能。
  • 光电子器件:像灯泡和摄像头,负责光和电之间的相互转换。

其中集成电路又要分储存芯片、逻辑芯片、模拟芯片;

  • 存储芯片(Memory):像书架,负责存放数据👉三星电子、海力士
  • 逻辑芯片(MPU/CPU/GPU):像大脑,负责复杂运算和指令执行👉英伟达、英特尔、高通、AMD
  • 模拟芯片(Analog):像耳朵和嘴巴,负责把现实世界的连续信号(声音、温度、电压)和数字世界转换衔接👉德州仪器、英飞凌

比如知名的英伟达(NVDA.O),就GPU这一个细分领域的龙头,在AI训练芯片上垄断高端市场,占据高达4万多亿美元的市值,

更多细分龙头我就不一一列举了,都整理到了这个表里。

小结

看完这些差距,你才会发现芯片制造卡脖子的不仅是光刻机,其实从头到脚都卡着脖子,

全球芯片制造里,除了CPO位居前列,各大细分领域的设计龙头,几乎没有中国的企业,

这里面只要有一块领域不能实现自主,那整条产业链就不能自主。

芯片生产设备,大部分都是由美国、日本、欧洲占据主导,

由于日本和美国的产业和芯片相关性都很高,因此你会发现这俩走势相关性其实不低,标普500和日经225经常同上同下,

至于中国芯片制造和芯片设计的差距就更不用说了

典型的就是台积电中芯国际英伟达寒武纪

国产芯片企业现状在于,不管是设备还是芯片设计,只能接国内中低端芯片的订单,能上全球牌桌的屈指可数,

而芯片本身就是一个极其繁琐,需要多产业链协同的顶级科技结晶,顶级和次顶的区别就是1和0,好东西全球断货,差东西狗都不看,

中国要想以一己之力打通极度复杂的芯片生产全链条,把每一个环节都做到领先,

这相当于是向全世界宣布,我现在是学渣,但接下来我要砸钱补课了,数理化英,样样都要拿满分,在全球各个国家的技术顶尖领域都拿第一。

显然,突破封锁弯道超车就是伪命题,

这时再去看国产替代链,估值涨到上百倍PE,远高于全球芯片股们30-40的估值时,

我并不否认这些公司可能会比传统行业有更高的成长速度,甚至追赶的可能,

但在还没拿到任何成绩之前,就实现市值赶超,甚至比同行业的龙头还贵五倍,十倍遥遥领先,真的合理么....

举个例子,清洗设备龙头斯库林-SCREEN市值650亿,拿下了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所有顶尖客户,产品覆盖 7nm、5nm、3nm 的高端工艺,

抛光设备龙头荏原制造所市值700亿,设备确实进入了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等顶尖客户的 7nm/5nm节点产线,

北方华创,市值3300亿,是SCREEN的5倍,是荏原的4.8,但设备主要停留在28nm以上成熟工艺,高端产线几乎还没打开,营收完全依赖国内市场。

再看寒武纪,从初出茅庐,现在市值已超越手机芯片老二联发科,直逼老大高通,

最后,我们需要想明白,到底是爱国叙事让它变得如此昂贵,还是它真的值这个超高的估值,

如果真正看好全球AI带来的芯片井喷,显然全球芯片定价要比国产芯片ETF更合理的多...

结尾总结一句话,

在芯片产业,追随者终将困于旧路,唯有范式跃迁,方能真正改写全球格局

其实tiktok、区块链曾一度会有这个机会,但最终梦断了,错失了,

而芯片,除了勉强保持不严重掉队可以,要想超车,不换赛道的情况下,不可能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