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的国内消费市场,信任壁垒已成为孕育消费巨头的新路径,山姆、胖东来等过往标杆,以及如今的转转,都是这一逻辑的典型印证。
为进一步夯实自身的信任壁垒,转转于9月22日宣布,将逐步关停自由市场业务,全面转向战略聚焦透明度与信任度更高的CBC模式。
关停C2C,全面依托CBC模式,转转正全力解决循环经济中最关键的结构性问题——信息不对称与信任缺失。
围绕这两个核心痛点,CBC模式为转转构建循环经济领域稀缺的信任壁垒提供了强力支撑:其背后的专业质检体系、高效履约能力、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等核心能力,不仅难以被复制,更是循环经济实现规模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具备规模化的基础能力后,转转也有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循环经济正站在爆发点上。根据Statista《2024年二手市场报告》,全球二手市场规模2024年达到1.8万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长至2.2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4.6%。这不只是一个消费“细分赛道”,而是一条正在变宽、变深、变重的价值新链路。
所以,转转的故事,不只是“二手”这么简单。若从整个消费市场的视角审视,转转正在复刻港股 “消费四姐妹” 的故事。
2024年,四姐妹营收增速全部超过20%,净利润增速全部超过30%,股价年内涨幅全部超过40%。背后的共同逻辑是:通过构建差异化优势,抬高了自身的增长天花板。
回到转转,依托信任壁垒的差异化优势,它踩中了结构性变化的起点,又站上了趋势加速的斜坡。尤其当循环经济成为下一代消费趋势的动力,我们应当重新去理解,转转在这个历史时刻的价值。
/ 01 / 超级转转火爆背后,循环经济正站上C位
人潮汹涌的不一定是胖东来,也可能是“超级转转”。
这家占地3000平米的二手多品类循环仓,已经登上了大众点评北京服饰鞋包热门榜第一名。对许多女性用户来说,逛两小时起步,在这里不只是购物,还是让二手上交易变得更加可信,更是将二手消费展现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它的爆火,并非偶然,而是循环经济浪潮的缩影。
这波变化并非中国独有。2024年,中国人均GDP已接近1.35万美元,与80年代末的日本相当。而当时的日本,也正处于循环经济快速崛起的阶段。
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消费环境变了,消费心态也在变。
过去,经济高速增长带来“消费过剩”。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一边是刷新不断的购物车,一边是塞不下的衣帽间。过剩的供给,为二手交易打下了商品基础。
仅手机一项,中国每年产生废旧手机超过4亿部,废旧手机总存量已突破20亿部。
与此同时,新一代消费者也在重估消费价值。他们讲性价比,也讲可持续。不是买不起新品,而是更认可“好物不过度定价”的理性消费理念。
CIC数据显示,近90%的用户表示未来愿意购买二手设备。
在这股大潮中,转转跑在了最前面。2024年,转转平台上高消费能力女性用户数量同比增长70%;部分城市如昆玉市、铁门关市的交易单量同比增长超过50%。
这背后,不只是一次二手生意的升级,更可能是一种新消费形态的预演。
/ 02 / 增「信」提「效」,构建以「买」驱「卖」正循环
在消费行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增长逻辑。
第一种,以泡泡玛特为代表,是典型的“供给创造需求”模式。Labubu 在出现之前,消费者未必知道自己“需要”它,但一个精巧的人设、一次成功的营销,就能点燃情绪消费的欲望。
但更多消费品,尤其是基础品类,其增长方式更为朴素——“需求决定供给”。比如,夏天热了需要空调,做饭就需要酱油。这类消费是被真实、持续的生活需求所驱动。
而循环经济,恰恰属于后一种。
作为以基础消费品为主的“再流通”场景,循环经济的交易逻辑天然是“需求拉动型”:一件物品是否能成为商品,不取决于卖家愿不愿意卖,而是看有没有买家愿意买。没有买家,它只是“闲置物”;有了买家,它才是“可交易商品”。
转转的崛起,正是踩在了这条逻辑上:通过建立信任、提升效率,实现了“以买驱卖”的正循环。
转转的取胜逻辑正来自这里,其实现了以「买」驱「卖」的增长逻辑。
要激发买家需求,首先要解决的,是消费者对“二手商品”的天然不信任。在经济学中,这被称为“柠檬市场”问题:信息不对称,买家无法判断商品好坏,出价更谨慎,最终导致市场充斥劣币。
转转给出的解法,是深度参与交易过程,构建平台信任。
它采用C2B2C模式,对商品进行统一质检后再出售——从源头上规避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围绕这一模式,转转打造出两大核心能力体系:
一是履约保障。转转首创“官方验”体系,在深圳、成都、青岛建立了三大质检中心,拥有近3000名专业质检工程师和奢侈品鉴定师,实现标准化、专业化的商品把关。这使得转转上的每一件商品,都更接近“准新品”的品质标准。
此外,转转还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客服与售后系统,在线下配套超1000家门店,覆盖质检、交付、售后全过程,提升交易闭环的安全感与体验感。
二是多场景卖场生态。转转通过 App、小程序、门店等多种渠道构建卖场矩阵,覆盖线上线下多个消费触点。不同场景彼此独立又互补,满足了用户“随时随地交易”的便捷需求,也扩大了二手商品的曝光和转化空间。
信任体系+卖场生态,让用户“敢买”“愿买”“方便买”,直接带来了更高的销售效率。当“买得出去”成为常态,也就自然带动了更多用户开始“卖得进来”。
这种以买促卖的机制,也已经在平台数据上得到验证。2024年618期间,转转平台的回收订单快速增长:摄影摄像品类回收订单同比增长78%,智能穿戴增长52%,乐器品类增长80%。
买家信任带来销售效率,销售效率反过来刺激供给增长,一个可循环、可扩张的消费生态系统正在形成。
从长期看,这种由信任驱动、由效率放大的结构性优势,才是循环经济走向主流的真正关键。也正因此,转转正逐步从一家“二手交易平台”,成长为循环经济的基础设施型企业。
/ 03 / 中国有机会诞生全球首个二手消费巨头
以邻为镜,可以知兴衰。
尽管循环经济在海外已发展多年,但至今尚未诞生一家多品类、平台型的二手消费巨头。最典型的日本市场,虽然二手交易活跃,却呈现出一个高度碎片化的格局:中古店、连锁店、跳蚤市场密布,全行业被无数“小而散”的玩家分割。
这背后并非机会缺失,而是行业特性所致。
循环经济本身是一个非标准、链条长、颗粒度细的产业,每一件商品的评估、验收、定价和流转都依赖复杂的人工作业流程。这使得传统二手行业注定难以像快消品、电商一样,靠标准化、规模化快速扩张。
大市场,小公司,几乎成了行业宿命。但中国是个例外。
与海外不同,中国循环经济的崛起,踩中了一个极为关键的变量:信任红利。
过去几年,消费者对“商品可靠性”的关注迅速上升。一方面,是大量品牌“重渠道、轻品质”的发展路径埋下的隐患;另一方面,是消费者信息获取能力提升之后,对“真实价值”的更高要求。
哪怕是东鹏特饮这样的现象级爆品,也因牛磺酸含量偏低、含糖量偏高而陷入争议。这种商品层面的信任危机,正在向更广泛的消费品类渗透。
在这样的环境下,谁能解决信任问题,谁就能获得远超平均水平的用户忠诚与交易效率。
胖东来、山姆就是例子——它们不是靠规模取胜,而是靠信任心智构建起“闭眼买”的消费壁垒。如今,胖东来已占据许昌约两成的消费市场(不含大宗商品),成为地方型“消费巨头”。
在信息不对称的循环经济中,信任红利只会更大。这一点,恰恰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简单来说,中国的二手经济的崛起,正好赶上了互联网基础设施成熟、用户评价体系健全、平台履约能力增强的关键节点。这些条件的叠加,让体系化解决二手交易的信任问题,成为可能。
转转,就是这种信任红利的直接受益者。
围绕用户对信任的底层需求,转转选择关停C2C自由市场业务,全面聚焦CBC模式。这一决策让其跳出了传统撮合平台的发展路径—通过让平台深度参与交易全环节,从商品专业质检、高效履约交付、优质客服售后,到线下门店的实地保障,转转成功构建起一整套“标准化、可信赖”的信任体系。
正是在依托CBC信任体系解决循环交易核心痛点的过程中,转转逐步成长为循环经济领域的基础设施型企业,而这也恰好奠定了其向新消费巨头迈进的核心基底。
这套向新消费巨头进化的发展路径已得到市场验证:凭借对CBC模式的持续深耕,转转早在2022年便实现首次盈利,且目前已连续多年保持规模化盈利态势。从长期发展视角看,这套坚实的信任体系,成了转转推动品类扩张,持续抬高业务天花板的核心动力。
转转提出的“百类千品”战略正在显效。今年618期间,转转运动相机零售订单量同比增长300%,智能穿戴品类零售订单量同比增长50%。
从单一的二手手机,到如今覆盖3C、奢侈品、黄金、兴趣品类等多个万亿级市场,转转正站在一个全新消费结构的交汇点上。
以二手奢侈品为例,2025年一季度市场规模已突破 1.3万亿元,同比增长 28.6%。而这些新兴品类,恰恰是传统线下中古店难以标准化、用户更依赖平台信任的部分。
如果说过去十年,拼多多、美团们重构了人货关系和消费连接方式;那么今天,在循环经济这片结构复杂但潜力巨大的市场中,谁能解决信任问题,谁就能重建标准,进而率先跑通规模化的二手交易。
中国具备孕育二手消费巨头的所有条件。而转转,正在把这件事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