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隆・马斯克旗下SpaceX于全球商业航天赛道成功领跑的同时,国内商业航天产业也同步按下“加速键”。
近日,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星宇航)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招股书,国泰君安国际为独家保荐人。
按应用领域,卫星可分为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算力卫星。
世界范围来看,截至2024年,全球约有11000多颗在轨运行卫星,其中通信卫星共8681颗占比最高,为75%;算力卫星尚在加速布局。
当前,数字时代的技术进步使得计算能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就像农业时代的水利,工业时代的电力一样,算力已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生产力。
美国方面,初创公司Starcloud公司2025年6月宣布,计划在25年8月将一颗体积约1.2立方米的算力卫星上天,搭载4颗英伟达H100芯片、峰值性能可支持每秒处理800GB遥感数据,但目前仍未实现。
而在国内,国星宇航已经通过整合AI有效载荷与AI算力,率先于太空部署AI智算卫星。
2025年5月,国星宇航成功发射了全球首个由12颗AI智算卫星组成的AI智算卫星星座,推动实现“天感地算”(数据传回地面处理)向“天数天算”(太空数据在轨处理)的转变。
AI智算卫星即可为本身,也可为其他太空飞行器以及地面应用提供先进的人工智能驱动数据分析及计算服务。
此次一箭12星搭载星载智能计算机,最高单星算力达744TOPS,整体具备5POPS在轨计算能力。
AI智算卫星不仅可以直接在轨处理数据,大大降低建造实体设施所需要的费用,还直接利用太阳能供能,节省地面中心典型的电力成本。
国星宇航“星算计划”将由2800颗算力卫星组网,意在建设国内首个太空智算基础设施。
国星宇航发展蓝图长远且宏大,只是其现阶段净利润持续亏损、客户供应商集中度双高、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出等问题仍需关注。
营业收入逐年增加
近年来,国内政策积极鼓励商业航天行业的发展。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以及低轨卫星星座快速布局的推动下,中国商业航天行业的产值由2020年约1.0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2.3万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3.1%。
于中国从事卫星相关业务的民营商业航天企业收入由2020年约178亿元增加至2024年约26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9%。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按2024年收入计,国星宇航在所有管理完整卫星产业价值链的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中排名第二,市场份额为22.1%。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报告期”),国星宇航营业收入分别为1.77亿元、5.08亿元、5.53亿元及2.41亿元,2022年至2024年的年复合增速为76.6%。
国星宇航的业务涵盖从「造卫星」到「管卫星」再到「用卫星」的完整业务链条,针对不同客户的需求提供全面、优质的星基解决方案。公司经营两条主要业务线,即卫星及相关服务与星基解决方案。此外,还有少量收入来自智慧停车解决方案及软硬件代理服务。
报告期内,国星宇航各业务占比构成处于动态调整状态。
其中,卫星及相关服务是国星宇航整个业务的基础,主要涉及低地球轨道(LEO)商业卫星(尤其是AI卫星)的研发、制造、销售及运营,报告期内,其收入分别为5231.8万元、322.1万元、9097.1万元及1.22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29.5%、0.6%、16.4%及50.6%。
2023年卫星及相关服务收入急剧减少主要受卫星交付周期及火箭发射排期影响,部分收入于2024年在轨交付时确认。
星基解决方案利用公司自主研发的灵境引擎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及数据处理技术,将2D遥感图像转化为三维数字模型,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文化旅游展示、产业园区数字化建模等场景。报告期内,该业务收入分别为1.03亿元、4.60亿元、4.41亿元及1.18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58.0%、90.7%、79.7%及48.9%。
2023年星基解决方案收入大幅增加,主要是由于灵境引擎于2022年11月正式启动,公司加强了销售及市场推广工作。这也是国星宇航2023年营业收入明显攀升的主要原因。2024年由于专注毛利率较高的标准化产品及服务,使得该业务收入有所下降。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国星宇航毛利分别为4499.9万元、7106.5万元、2.10亿元及2428.1万元;而毛利率呈现起伏波动态势,分别为25.4%、14.0%、38.0%及10.1%。
2023年,国星宇航为吸引客户并拓展市场占有率,若干卫星定价相对较低,加上早期发展战略的需要,使得当年卫星及相关服务毛损率为107.1%,拉低同年毛利率水平。
处于早期爬坡阶段
国星宇航收入的增长未能完全抵消其产生的成本及开支,报告期内持续亏损,净利润分别为-0.91亿元、-1.39亿元、-1.77亿元及-1.92亿元。
国星宇航在招股书中解释道,这主要源于公司处于早期爬坡阶段,公司在研发并发射AI卫星的同时,专注于开发核心技术以提升AI算法及算力。在此阶段,公司战略性地将获取客户及发展关系列为优先考量,同时专注于通过具竞争力的薪酬方案留住人才。
具体来看,报告期内,国星宇航研发开支稳步增加,分别为4582.0万元、5347.8万元、1.42亿元及9772.6万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25.8%、10.5%、25.7%及40.5%。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至2024年,国星宇航研发开支中,外包研发开支占比由17.7%增长至43.0%。
比研发更“烧钱”的是公司管理。2022年至2024年,受非现金的股权激励安排及折旧费用影响,国星宇航产生管理费用由0.71亿元增加至1.74亿元,管理费用占比维持在25%以上。
早期阶段的投资虽然对长期增长实属必要,但同时也延迟了国星宇航实现AI卫星经济效益及充分发挥批量化制造预期带来规模经济的能力。
不过,亏损在商业航天领域并不罕见,即使是马斯克的SpaceX,其星链业务直至首批卫星成功发射后的第4个年度,即2023年度才实现盈利。
但与此同时,国星宇航也正在为进一步实现盈利而努力。目前,公司正在建设一个结合卫星研发与制造的中心(“深圳中心”),预期通过批量化制造提升卫星研制成本效益。
当马斯克用流水线降低星链成本时,国星宇航正通过模块化设计,利用标准化组件和优化的AIT(装配、集成和测试)流程,减少开发时间和成本。
不过,国星宇航业绩严重依赖大客户及原材料供应商集中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报告期内,国星宇航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分别为1.37亿元、2.85亿元、4.29亿元及2.38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77.4%、56.1%、77.5%及98.4%;其中,来自最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49.2%、21.5%、31.3%及49.7%。
若现客户缩减采购,或对公司产品及解决方案需求有所转变,国星宇航收入或会受到不利影响。
采购方面,国星宇航的供应商主要包括星基解决方案(如软硬件)的提供商、卫星制造的卫星材料提供商及发射服务提供商。
报告期内,国星宇航来自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额分别为4320.9万元、4.91亿元、3.09亿元及2.29亿元,占同期总采购额的比重直线上升,分别为29.9%、60.5%、64.3%及73.8%。
国星宇航解释称,2025年上半年,公司向五大供应商的采购比例升高,主要是由于在此期间发射了12颗AI智算卫星,因此增加了火箭发射服务的采购。
值得关注的是,国星宇航还存在客户与供应商重叠的情况。
招股书显示,公司M是国星宇航2024年的五大客户之一,也是2024年的供应商。国星宇航自公司M购买星载激光通信终端,同期向公司M提供卫星及相关服务。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四川停碳是国星宇航2022年的五大客户之一,也是2022年至2024年的供应商。四川停碳由国星宇航创始人陆川于2021年7月创立,主要从事城市智慧停车充电平台研发、室内定位及充电服务。
2022年至2024年,国星宇航自四川停碳购买城市智慧停车相关软件,同期为四川停碳提供基于室内定位的智慧充电解决方案。
经营性现金流亏损收窄
国星宇航选择开启一场业务一体化建设的“耐力赛”,充盈的现金流支持至关必要。
受所处发展阶段影响,报告期内,国星宇航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分别为-1.14亿元、-3.13亿元、-2.13亿元及-0.78亿元,尽管有收窄趋势,但仍在持续“失血”。
销售收入难以及时转化成现金流入是重要原因之一。2022年至2024年,受客户订单增加影响,国星宇航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由1.29亿元增加至6.28亿元,2025年上半年由于公司加强了应收账款管理,得以下降至5.38亿元。期间,占流动资产总值的比重在25%至50%之间波动。
截至2025年6月末,国星宇航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88亿元,堪堪覆盖当期账上1.38亿元短期贷款及1.51亿元长期借款。
外部融资成了“救命稻草”,报告期内,国星宇航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23亿元、5.21亿元、7.60亿元及2.21亿元。
招股书显示,国星宇航成立7年先后完成十轮融资,累计融资规模接近20亿元,公司估值由2018年的9500万元攀升至2025年的67.63亿元。
其中,最新一轮融资完成在此次递表前夕不到一个月,融资规模达2.25亿元。
IPO前融资历程
图片来源:国星宇航招股书
从股权结构来看,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国星宇航创始人陆川持有32.46%的股份,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另外,国星宇航股东名单中,不乏地产商背景企业。
其中,星河产业集团持股9.68%,由地产行业企业家黄楚龙创办的星河控股集团全资持有;广东万全投资持股2.30%,由房地产企业万科持股49%。
国星宇航处于早期爬坡阶段,追求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同时,现金流的稳定与健康发展也至关重要。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洞察IPO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