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与 30 多家全球顶级银行正在加速推进一个基于区块链的“共享数字账本”。这个账本目标很明确:实现跨境支付的实时化,并兼容稳定币、代币化存款和央行数字货币(CBDC)。
听上去很宏大。要知道,SWIFT 作为全球跨境支付的核心网络,每天处理数万亿美元交易。现在它要把“慢、贵、但安全”的老模式,换成“快、便宜、数字化”的新系统,这不是相当于要革自己的命吗?
01|SWIFT的野心:从老系统到共享账本
根据 SWIFT 的公告,这次合作的参与方包括摩根大通、汇丰、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三菱日联金融集团等大行。目标是打造一个 24/7 实时结算的账本系统,通过智能合约来自动执行规则。
这意味着未来跨境支付有可能像发微信红包一样即时到账,而不是像现在一样等几天。
问题是:
• SWIFT 能否真的放弃自己现有的利润模式?
• 还是只是做个“姿态”,告诉大家“别急着抛弃我,我也能搞区块链”?
02|银行是盟友,还是卧底?
报道里提到,30 多家金融机构参与了这次设计和测试。听上去是“全球联盟”,但背后暗流汹涌。
别忘了,摩根大通早就有自己的 JPM Coin,在部分机构内部结算跑得飞快。其他银行也都搞过区块链支付实验。
那么,他们是真的想和 SWIFT 共建新体系?还是来“摸底”的?甚至在心里盘算着:“你 SWIFT 别升级得太快,不然威胁到我自己那套系统。”
这就像一群大公司说要一起搞“行业标准”,但谁都心里有自己的算盘。
03|外部压力:市场早已动手
新闻里提到,SWIFT 的优势是覆盖 200 多个国家、连接 11,000 多家银行。可问题是,市场早有人跑在前面:
• 稳定币(USDT/USDC)的交易量已经每天数千亿美元。花旗甚至预测,到 2030 年稳定币的年交易额可能达到 100 万亿美元。
• Visa、万事达、PayPal 都在测试或推出稳定币支付。
• 中国的 数字人民币 在香港和东南亚已经开始跨境试点,速度和覆盖面都不容小觑。
等到 SWIFT 真把共享账本上线,市场格局可能已经被这些玩家重新洗牌。
04|去美元化的暗线
这篇报道没有明说,但绕不开的一个大背景就是:去美元化。
SWIFT 本质上是美元体系的延伸,美国可以通过它对国家或机构实施金融制裁(伊朗、俄罗斯就是例子)。
如今,90% 以上的央行都在研究自己的数字货币。数字人民币、数字卢布,乃至东盟的跨境支付网络,本质上都是在削弱对 SWIFT 和美元的依赖。
所以 SWIFT 即便引入区块链,它依然甩不掉美元霸权的影子。对很多国家来说,这就是一道信任鸿沟。
05|革命还是挣扎?
把新闻和现实结合起来看,SWIFT 的区块链改革更像是一场 防守性的突围:
• 对外:防止被稳定币和 CBDC 边缘化;
• 对内:说服成员银行相信它还能进化;
• 对市场:释放信号,“别急着抛弃我”。
但最终能否成功,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金融巨头间的博弈。
未来的跨境支付格局,很可能是多极化的:
• SWIFT 改良版继续维持美元体系的主导;
• 中国和“全球南方”通过数字人民币和区域 CBDC 推动去美元化;
• 稳定币则在全球链上世界继续扩张。
结语
很多人会把这次新闻解读成 SWIFT 的“重大革命”。但从我的角度看,更像是一个老牌巨头被逼到墙角,不得不借助区块链来续命。
它能不能撑下去?未必。但有一点是确定的:跨境支付的旧格局正在松动。
你怎么看?
• 你觉得 SWIFT 的区块链共享账本能跑起来吗?
• 未来跨境支付是“SWIFT+美元”的天下,还是“数字人民币+多极化”的格局?
• 稳定币会不会才是真正的最大黑马?
欢迎在评论区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