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医疗扬帆出海,估值水涨船高?
创富国际观察到,尽管AI医疗尚处于培育期,但其巨大的潜力已吸引众多公募QDII基金重仓布局。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随着“出海”逻辑延伸至AI医疗领域,国内多家AI医疗公司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寻求第二增长曲线。例如,晶泰控股凭借AI技术助药企获得澳大利亚临床试验批准,其出海业务捷报频传,已成为华夏基金、招商基金等头部公募的重仓股。医渡科技也将其AI辅助诊疗服务拓展至新加坡、文莱等地,海外市场收入增速远超国内。固生堂则通过收购新加坡企业进军东南亚。这些公司“出海”战略的成功,不仅为其自身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使得相关公司估值水涨船高,甚至超越了QDII基金重仓的美股对标公司。
港股AI医疗估值“溢价”之谜
然而,创富国际也注意到,基金经理们在布局AI医疗时,面临着港股相关标的估值偏高以及盈利困难的挑战。随着港股市场流动性提升,不少AI医疗公司的市销率估值达到数十倍甚至上百倍,一些尚处于商业化探索阶段的公司市值已高达百亿港元。例如,港股AI医疗公司Mirxes觅瑞的市值,竟然高于拥有强大资源的美国竞争对手Grail公司,这表明港股市场对AI医疗公司给予了更高的溢价。因此,一些主动权益基金经理选择在美股市场寻找估值更具吸引力的标的,如皮劲松等明星QDII基金经理,其在AI医疗领域的布局几乎都指向美股,将Tempus AI、Grail等美股AI医疗明星公司纳入隐形重仓股名单。
商业化落地加速,AI医疗未来可期
面对港股AI医疗公司估值偏高的现象,创富国际认为,这与中美两国AI医疗商业化进程差异有关。美股AI医疗公司起步更早,发展更快,体量更大,已链接众多医院并开展C端问诊产品应用。但国内AI医疗正处于从0到1的快速拓展期,未来有望通过快速商业化落地,逐步解决高估值问题。长城消费增值基金经理龙宇飞指出,AI医疗作为医疗新科技,长期需求确定性强,结合政策扶持,一旦AI模型和应用端催化,有望重新获得市场青睐。万家健康产业基金经理王霄音也表示,全球“硬件-大模型-应用”的商业闭环正在形成,医疗作为最重要的垂类应用领域,未来脑机接口等前沿方向有望在1-2年内从实验室走向临床,3-5年内实现商业化,市场空间广阔。创富国际相信,随着国内AI医疗公司加速发展,商业化落地进程的加快,其未来潜力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