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双11。
10月20日天猫双11开售当晚,平台公布的战报中,80个品牌成交破亿,3万个品牌成交翻倍,并且强调高于去年开卖首日。
今年可谓是最长的双11,有平台提前到了10月9日左右,并对比去年同期的平销期给出了300%、500%的增长数据。相比之下,天猫的战报却很朴实,依然用去年开卖首日的数据做对比,而非“大促比平时”的“同比”,虽然没有夸张增速,但更有参考价值。
作为中国消费活力的晴雨表与零售创新的试验场,双11每年的变化都预示着未来的方向。今年双11,大部分平台都延续了没有满减的“直降”模式,可以说电商大促正式走进了立减时代。
而在外卖市场格局突变、AI技术走向成熟的大背景下,今年双11背后揭示的趋势,不止于玩法规则的改变,更指向一个核心变化:电商的增长引擎正在换挡,一场由“大消费+AI”驱动的商业形态革命已拉开序幕。
时代的趋势变化是有目共睹的,但具体到消费市场语境下,如何在变化中抓住机遇,仍是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探索的新命题。
AI驱动的精度变革
此次变革的第一现场,在于AI的深度应用正将零售业的“精度”推向新高度。
几年前,电商平台就在开始尝试将AI应用到台前幕后,一边抓消费者的体验提升,一边抓商家的效率提升。但AI的应用还较为初级、割裂,且多停留在边缘环节,尚未触及核心增长逻辑,业界都在等待一个AI从“锦上添花”到“不可或缺”的奇点时刻。
今年,这个时刻似乎终于来临了。
到今年双11前,AI已经以一种平稳的方式嵌入到中国电商的肌底。双11巨大的规模与复杂性,为AI提供了绝佳的试炼场。
消费者的体验变化最为直观。例如,有用户发现,天猫双11的AI能根据她的购买习惯与喜好,自动生成一份涵盖护肤品、日用品乃至跑步装备的个性化购物清单。“它突然变得有‘灵气’了,不只是说一下动一动的机械。”
这背后是AI能力的跃迁:它不再仅仅“感知”用户行为,而是开始向前一步,提供“决策辅助”。从帮助判断美妆新品是否适配肤质,到精准筛选出符合特定需求的宠物用品,AI正在化解线上购物中“只可意会”的决策难题。
这种体验升级对品牌而言意味着什么?
一方面,它重新定义了消费者体验。正如李宁集团副总裁冯晔所言,双11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更新、更好的体验。当AI能提供“专属导购”般的服务时,体验的升级将从营销噱头变为坚实的产品力。
另一方面,它解决了零售业的一个根本痛点:需求与供给的模糊匹配。
淘宝多年前就公布过,平台的消费者每天会产生1亿的长尾搜索词。很多时候,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具体,他知道自己需要一款可以做什么的商品,但并不能精准描述出来这个商品是什么。商家也难以在定义商品时穷尽所有使用场景,只能概括性地说这个商品是什么,可以用于哪一些场景。
更智能的AI正在打通这一“模糊地带”,实现需求与商品间的精准对接。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AI带来了流量匹配效率的双位数提升:复杂语义搜索相关性提升20%,推荐信息流点击量提升10%,商家广告ROI提升12%。
这意味着AI不但作为经营工具,提升了经营效率,也将成为流量分配的引擎。
AI电商的特性是深度融入场景。对于品牌商家而言,精准、直接面向“帮用户解决问题”的创新,很可能将是在AI时代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新生态驱动的广度变革
此次变革的第二现场,在于零售远近场场的深度融合所带来的“广度”拓展。
前几个月,外卖市场的剧变早已暗示:今年双11,电商竞争的焦点,将从线上拓展至“线上+线下”的全域战场。巨头们为何纷纷重仓即时零售?品牌又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新机会?
新的机遇很可能隐藏在“最后一公里”的价值重塑中。
电商平台们很早就意识到,在远场电商之外,线下靠近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是另一片热土。几年时间,从生鲜超市、社区团购,到即时零售,大家都试图把“最后一公里”吃透,并由此找到新增长空间。
今年的这场电商外卖竞赛,为的还是“最后一公里”的渠道增量。据阿里巴巴今年2季度的财报分析师电话会公布的数据,8月淘宝闪购目前的日订单峰值达到1.2亿单,周日均订单量达到8000万单,带动手淘8月DAU增长20%。
但至今,“最后一公里”的潜力仍然尚未完全释放:
一,对消费者来说,他们要跳转到不同平台上,购买不同的会员,可选择的商品也没有那么丰富。除了高频的餐饮、生鲜购买需求,他们还可能有突发的即时性需求,比如变天了突然要买件衣服又没时间逛街。
二,对品牌来说,很多还没有吃到“最后一公里”的红利,比如绝大部分的护肤品牌、服装品牌等等。
今年,这场热热闹闹的外卖竞赛,终于开始将“最后一公里”吃透——这在此次双11得到了集中展现。
一个融合的大消费场域正在形成。 本次天猫双11,接入淘宝闪购的除了400多万家本地生活服务商户,还有超过37000个品牌商家的40万个门店。消费者不仅可以点外卖,还能随时满足美妆、服饰、数码等各类即时性需求,实现吃住游购娱一体化消费。
据淘宝闪购公布,今年8月,有77个品牌在淘宝闪购月成交额破千万,490个品牌成交破百万。
双11的流量与关注度很可能会刷新这个数字。10月15日天猫双11预售首日,3C数码、个护、服饰等行业品牌在淘宝闪购的成交与去年同周期相比增长超290%。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场域带来了新的消费者洞察。有国际化妆品品牌发现,每次演唱会前后,其彩妆产品的即时零售订单便会激增。这种跨场景的消费数据,为品牌营销开辟了全新的视角。
在淘宝上点过外卖,但尚未在电商下单的用户规模过亿,这是品牌巨大的拉新空间,也是潜力无限的用户深耕机遇。
这个双11,淘宝天猫的策略清晰地表明:AI与即时零售如同品牌增长的双引擎——AI主攻“效率”,优化内核;大消费主攻“规模”,拓展边界。
“AI+大消费”的竞争逻辑
“AI+大消费”给电商带来的是一场静水深流的商业变革,这次双11成为了这场变革的前哨战。除了展现竞争全景外,它还揭示出未来平台与品牌竞争逻辑的转变。
自诞生至今,从线上到线下,双11成为了中国零售不断探索创新,触碰商业极限的试验场。而无论如何变革,竞争的主线始终是成本、效率与体验,这一次变革也不例外。围绕“成本、效率、体验”,未来平台竞争的关键是AI的精度、生态的广度、运营的深度。品牌必须随着时代的趋势进行自我迭代,才能抓住新的机会。
其中,AI的精度依赖技术硬实力与数据厚积薄发。
预售当天,淘天的AI大模型调取次数超过150亿次。这个庞大数据背后是AI之争的两大关键:一是与电商经营所需全场景紧密结合的AIGX技术体系;二是20亿商品库、10亿消费者数据积累下,对人的理解。
拓展生态的广度,目的是构建全域无缝的消费体验。
更广阔的生态意味着能全方位满足消费者需求,并为品牌提供更多元的触点。此次双11,天猫在玩法上实现了电商与闪购的打通:88VIP可享每日闪购红包,淘金币玩法也接入闪购频道。也就是说,双11优惠机制的覆盖范围被扩大了,从线上到线下,更多品牌门店和服务零售能够参与到优惠之中。
运营的深度,指的是深耕用户终身价值。
淘天用一套会员体系串联起了大消费生态,88VIP在这个双11也成为了其核心运营目标:发放了500亿的88VIP消费券,并引入AI,将部分消费券交给AI“智惠引擎”统一决策发放。试点数据显示,该引擎能提升商家生意转化15%。
平台的角色因此正悄然转变。天猫通过补贴提供确定性激励,通过媒介提供确定性触达,最终通过AI技术实现精准匹配与高效转化,为品牌构建了一个确定性增长的场域。
而对品牌而言,这不仅是机会,更是驱动自身变革的契机。
以自然堂为例,其早在2020年便启动数字化转型,探索“一盘货”模式,建立全国分仓网络以实现灵活调度。今年积极布局淘宝闪购后,上线不到两周便跻身美妆品类成交榜前5。
这样的品牌正越来越多。这个双11,许多消费者享受到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无缝体验,比如购买迪卡侬商品时,可选择电商邮寄或门店闪购,价格与体验接近一致。
对品牌而言,在为消费者创造革命性体验的同时,自身也完成了革命性的变革——线上线下的渠道冲突得以化解,旗舰店升级为统筹商品、价格与消费者的“超级大脑”,真正实现了“一盘货”的终极经营理想,打通增长的“最后一公里”。
结语
2025年的双11刚刚开始,但它所揭示的趋势已然清晰。
中国零售业通过双11不断突破商业想象的上限,曾助力无数品牌在此一战成名。如今,站在“大消费”与“AI”两大历史机遇的交汇点,品牌们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样,天猫双11这个IP也已经走过了17年,经历了中国电商形态的多次转变,如今也需要直面问题,突破自身。
“大消费+AI”的红利,将更青睐那些能快速拥抱新工具、积极布局新渠道、并主动与平台共建一体化经营体系的品牌。2025年的天猫双11,很可能成为它们借助平台力量,完成数字化跃迁、建立长期竞争力的关键历史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