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躺平”!英特尔打响复兴战

未来可期

“IntelInside”曾是全球每三台电脑的标配,如今却在五年内历经沉浮:CPU份额被AMD蚕食12个百分点,先进制程落后台积电两代,AI浪潮中GPU近乎失声。直到2025年10月24日凌晨,三季度财报发布后股价一度暴涨9%,为这场寒冬画上休止符——巨头的复兴战,正式打响。

136.5亿美元营收、40%毛利率、23美分调整后EPS,三项核心数据集体超预期,终结一年半同比下滑颓势。更关键的是,曾现金流告急的英特尔,如今手握309亿美元现金,美国政府、英伟达、软银扎堆注资159亿美元。但光鲜背后,是3.5万名员工的离职背影,是产能短缺的现实困境,更是一场“在时代浪潮中坚守自我”的深刻救赎。

偏执狂的迷失:

从"Inside"到"Outside"的二十年

1997年,安迪·格鲁夫在《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中警示变革风险。彼时英特尔凭x86架构垄断82%的CPU市场,每季度将15%营收投入研发,每年砸数十亿美元建晶圆厂,这种对技术的敬畏,让它成为PC时代的绝对王者。

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兴起,英特尔管理层犯下致命误判:固守高毛利PC芯片,放弃移动芯片布局。时任CEO欧德宁“智能手机芯片利润不配英特尔出手”的傲慢,让其错失移动时代船票,创新基因逐渐僵化。

2018年危机全面爆发:AMD锐龙芯片重夺份额,台积电5nm制程量产时,英特尔10nm工艺仍陷良率泥潭。2023年微软SurfaceLaptop改用高通芯片,“IntelInside”从旗舰产品消失,内部论坛一句“我们从定义者变成追随者”,道尽巨头的精神崩塌。

陈立武的手术刀:

裁员3.5万背后的人文重量

2025年3月,曾带领Cadence逆袭的华人CEO陈立武上任,面对的是典型“大企业病”:11万员工中行政人员占28%,部分研发团队十年无核心产出,年运营成本超700亿美元。他的改革第一刀,直指人员结构。

"裁员不是为了削减成本,而是为了给真正的创新者腾出生存空间。"陈立武在首次全员大会上的这句话,背后是艰难的抉择。截至10月,英特尔员工总数降至8.84万,年底将进一步减至7.5万,3.5万名离职者中,既有入职三十年的老员工,也有刚毕业的应届生。为了减少裁员的冲击,公司推出了"转型计划":为离职员工提供12个月薪资补贴、职业技能培训,甚至与英伟达、高通等企业合作开设"人才通道"。

58岁工程师马克·安德森的经历颇具代表性。1995年加入的他参与过四代酷睿研发,如今拿着离职补偿准备创业:“当我发现三年没画过新电路图时,就知道改变该来了。”这种遗憾中的理解,折射出员工对复兴的复杂期待。

裁员之外,陈立武通过资产优化回笼资金:出售Altera获43亿、减持Mobileye得9亿,外包非核心封装测试业务,年省233亿运营成本。这些资金全部投向核心领域——18A制程研发获80亿追加投资,AI团队预算翻倍。“把钱花在技术突破上,才是对员工最大尊重”,他的逻辑暗藏人文思考。

200亿现金的温度:

巨头背书下的信任重建

美国政府89亿美元入股9.9%(57亿来自芯片法案,32亿为安全基金),成为最大股东,特朗普直言“这是保住美国半导体灵魂”。政府注资不仅解困,更重建了市场信心。

英伟达50亿美元投资更具行业意义,黄仁勋与陈立武的握手,象征x86架构与GPU生态联手。双方约定英特尔代工英伟达芯片、英伟达开放GPU技术,联合开发的“x86+GPU”AI服务器方案2026年量产。分析师评价:“这是巨头放下傲慢的共赢。”

软银20亿美元注资则瞄准全球化布局,资金专项用于日本熊本工厂扩建,聚焦汽车芯片生产以填补全球缺口,孙正义直言“18A制程是未来十年关键变量”。

截至三季度末,英特尔现金储备达309亿(较年初增47%),偿还43亿高息债务后,陈立武启动“员工持股计划”,向核心研发人员发放限制性股票。“让员工成为复兴受益者,才能凝聚向心力”,让现金流有了人文温度。

产能荒的阵痛:

需求狂欢与供给瓶颈的博弈

“订单排到2026年底,产能却跟不上”,CFO戴夫·津斯纳的坦诚道出“甜蜜烦恼”。三季度AI服务器CPU需求暴涨60%,AIPC订单增41%,但Intel10/7工艺产能不足,部分客户被迫转向AMD。

俄亥俄州“超级工厂”原计划2030年完工,陈立武果断调整节奏,优先保障18A制程的Fab52工厂投产。与其遍地开花,不如集中突破核心技术,短期产能紧张的代价,换来了长期竞争力的奠基。

“差异化保供”策略成效显著:优先满足AI服务器、AIPC等高端需求,放弃部分入门级PC市场,推动数据中心业务毛利率升至52%(同比增18个点)。陈立武的经营哲学在此彰显:“客户导向不是满足所有需求,而是为最有价值的客户创造价值。”

2026年将迎转机:Fab52工厂完成调试,18A制程良率达标,明年一季度量产,满产后年产120万片晶圆,新增30%先进制程产能。津斯纳直言:“产能荒是技术迭代的必然阵痛,熬过去就是新天地。”

复兴的底色:

技术信仰与人文精神的共生

研发中心墙上,格鲁夫照片旁新增标语“偏执于技术,温暖于人心”。32岁的18A制程研发负责人莉娜·汉森,是英特尔三代工程师世家:祖父参与初代奔腾,母亲研发14nm工艺。“三代人坚守,只因这里有改变世界的机会”,道出技术企业的凝聚力。

英特尔重启“20%自由时间”制度,允许工程师探索本职外的创新,当年酷睿芯片便诞生于此。莉娜团队开发的高数值孔径光刻技术,将晶体管密度提升至每平方毫米2亿个,正是这种制度的产物。

EMIB-T先进封装技术更显底蕴:成本比台积电CoWoS低20%-30%,却能实现多芯片高效集成。这项突破源于对客户需求的洞察——摩尔定律放缓后,封装成为性能提升关键。“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要读懂时代需求”,莉娜的理念打破了“技术至上”的桎梏。

社会责任层面,英特尔将AI芯片收益投入“半导体人才计划”,在10所高校设奖学金,重点扶持女性和少数族裔。陈立武在报告中强调:“复兴不止业绩反弹,更是企业价值的回归。”

结语:

巨头的救赎与时代的启示

硅谷夜色中,研发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奋战18A制程的工程师、为转型付出代价的离职员工、注入信心的投资者,共同谱写着复兴交响曲。三季度业绩暴涨,只是这场漫长救赎的新起点。

英特尔的故事,直指所有科技巨头的核心命题:如何在变革中保持创新?如何兼顾效率与人文?陈立武给出了答案——以技术为骨,以人文为魂,在偏执与包容、坚守与变革间找到平衡。

未来挑战仍在:18A量产效果待检验,与英伟达合作需突破技术壁垒,代工业务盈利拐点未现。但正如格鲁夫所言:“变革是我们的盟友。”当英特尔重拾技术信仰与人文精神,这场复兴或许能为半导体行业,写下“生存与尊严”的参考答案。

扫码关注格隆汇研究院,我们会通过“订单跟踪+技术拆解+估值建模”的全方位体系,帮你穿透市场波动,精准把握这场半导体革命中的投资良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