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硅谷,数据中心服务器指示灯如星海闪烁,背后是大模型迭代、远程医疗传输等AI驱动场景,每一秒都在消耗海量电力;德国鲁尔区燃气轮机运转,为AI控制的工厂机械臂供电,也为社区供暖。二者底层逻辑高度一致:AI的尽头是电力,没有电力,再先进的AI也只是代码片段。
“2026年电力需求将达峰值”的说法近期搅动资本市场,却忽略了AI与电力“需求牵引、技术反哺”的绑定。跳出短期股价波动,从文明演进视角看GEV25Q3财报及全球数据,本质结论清晰:2026年不是电力“峰值”,而是AI数字文明与能源转型的“驿站”,所谓“峰值信号”,不过是推理段需求升级的注脚。
数据里的“文明惯性”,7.4GW不是终点,是起点
TDCowen调研显示,25Q3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租赁容量约7.4GW,超2024年全年7GW。有人视其为“需求顶点”,却忽略这7.4GW几乎全是AI撑起的刚性需求——毕竟电力是AI运转的基础。
它支撑的不是“一次性算力狂欢”,而是AI驱动的人类生活方式“不可逆转变”。甲骨文为OpenAI租5.4GW,买的是大模型产业化的生命线:GPT-5训练一次耗超10万兆瓦时电(相当于中型城市一周用量);未来,智能工厂AI算法需24小时运算,AI诊断设备需稳定电力,这些需求都是长期刚性的。
更关键的是,AI与电力已形成双向循环:AI可降低数据中心15%-20%电力浪费,还能通过负荷预测优化电力调度——这不是“脉冲式需求”,而是“渐进式渗透”,就像20年前没人认为宽带2005年达峰,而人类对AI智能的渴望无天花板,电力需求自然不会止步。
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2035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容量将从2024年81GW增至277GW,2025-2035年需求翻三倍多。若2026年是“峰值”,277GW从何解释?答案在AI渗透速度里:2025年全球AI算力是2020年10倍,2030年预计再增50倍,算力跃升必带电力扩张,进一步印证“AI的尽头是电力”。
格隆汇研究院2024年初就研判,数据中心电力需求是长期增量赛道,需关注支撑算力基建的电力设备商,这与当前趋势高度契合。“峰值”说法混淆短期供需缺口与长期天花板,就像2000年有人说手机销量达峰,却没料到智能手机催生新需求——而AI对电力的拉动更强劲、更持久。
AI渗透才刚开始:当各行各业都借助AI做产业的升级迭代,电力需求只会攀升,不会在2026年停步。
GEV订单数据也印证“惯性”:25Q3新增订单146亿美元(同比增55%),总订单储备1350亿美元,产能排至2027年。若客户认为2026年是峰值,不会提前锁产能——这些订单里,亚马逊的12GWAI数据中心变压器、谷歌的算力集群备用电源、公用事业公司的风电并网设备,全是AI军备竞赛下的长期备战,而非短期冲刺。
技术的“摆渡力”,从氢燃机到Prolec并购,GEV在修“永续的能源桥”
有人称2026年电力达峰的底气是“现有能源技术已到极限”,但GEV的技术布局拆解了这一误区:能源“峰值”是技术升级的起点,GEV正搭建承载AI时代电力需求的“能源桥”。
H级燃气轮机的氢燃烧技术是关键构件:100%氢燃料运行,氮氧化物排放低于25ppm,2026年商业化。其核心意义不仅是“碳中和”,更是为AI提供稳定低碳电力——若电力不稳(如天然气短缺),AI生产线会停产;若碳排放高,AI“绿色应用”会落空。
更重要的是,该氢燃机搭载AI智能控制系统:AI毫秒级调整燃料配比,提升8%氢燃料利用率;AI预测性维护提前30天识故障,缩短30%停机时间——这是“AI反哺电力生产”的典型案例,让电力供给更适配AI的连续需求。
德国老厂换氢燃机,可继续为AI服务器供电;日本工厂用它,能避免AI生产线因天然气短缺停产。这种“氢燃机+AI”组合,不是“限制需求”,而是“解放AI电力需求”,证明电力可多用以支撑AI,同时碳足迹变小,所谓“峰值”只是旧技术瓶颈。
格隆汇研究院此前研判,“碳中和+AI电力需求增长”双轮驱动下,氢燃机、高效变压器等技术将催生投资机会,具备跨场景适配能力的设备企业更具长期价值——GEV的布局正契合这一判断。
52.75亿美元收购ProlecGE的动作更值得深思。市场解读为“补产能”,却忽略30年合作根基与长期布局:Prolec变压器能在阿拉斯加极寒、沙特高温中稳定工作,不是为2026年峰值准备,而是让电力抵达更多“AI尚未覆盖的地方”。
GEV把Prolec中低压变压器销往非洲,能让肯尼亚村庄用上稳定电网,支撑当地AI教育平板、AI诊断设备,让孩子告别烛光学习——这是AI向欠发达地区的延伸,电力普惠是AI普惠的前提。
当Prolec变压器与GEV电网自动化技术结合,AI价值进一步凸显:AI实时监测变压器状态,提前72小时预测故障;AI驱动负荷预测,让偏远风电、光伏量与AI设备用电需求精准匹配,避免新能源浪费——这是电力适配AI需求、AI优化电力利用的双向赋能。
这种并购是“AI时代能源普惠”的长期主义。Prolec2025年20%业务来自AI算力中心,2028年预计收入超40亿美元——背后是电力需求从城市AI算力中心,向乡村AI应用场景、发展中国家延伸的轨迹。若2026年是峰值,这些未满足需求该如何安放?
所谓“峰值”的误解:当我们把“阶段性平衡”当成“终极天花板”
“2026年电力达峰”说法的本质,是把“短期供需平衡”当成长期需求的天花板,忽略人类文明“AI驱动的需求无限性”与“技术突破性”。
Gartner预测,2027年40%数据中心将受电力限制——这不是“需求达峰”,而是“现有供电跟不上AI新需求”的预警。2026年生成式AI市场规模预计破1.2万亿美元,AI边缘计算节点将快速增加(2028年累计电力需求破50GW),这是推理端需求的新爆发点,而非峰值。
同时,AI正重构电力系统应对缺口的方式:智能电网通过AI分析用电习惯,提升25%供需平衡效率;GEV研发的AI电网调度系统,2027年可将供需误差控制在5%以内——这是“AI反哺电力系统”,让电力供给更精准匹配AI需求,而非被动应对“峰值”。
这就像20年前“宽带不够用”不是“互联网需求达峰”,而是“宽带技术要升级”。电力供应限制,恰恰说明需要更多的燃气轮机、更多的变压器、更多的电网设备,来支撑未被满足的需求。花旗上调AI基建支出至2.8万亿美元,高盛预测2025-2027年超大规模资本支出累计1.4万亿美元——这些不是“为峰值冲刺”,而是“为突破AI电力限制”。
格隆汇研究院曾研判电力投资核心逻辑:短期供需缺口不是天花板,而是下供电升级的窗口期,应聚焦解决并网难题、提升传输效率的设备领域,这一判断正被行业资本验证。
GEV风电板块短期调整也印证此逻辑:陆上风电订单疲软,不是“风电需求达峰”,而是“为AI驱动的风电升级蓄力”。GEV没裁员,而是培训工程师转做运维——这些工程师未来会用AI检测风电叶片、优化并网效率,让风电2030年支撑全球30%的AI算力需求。这种调整是“深耕”不是“退缩”,证明电力增长是“AI+多能源”协同演进,“峰值”是单一视角的片面判断。
再看GEV的现金流与资本配置:25Q3自由现金流7.3亿美元,期末现金近80亿美元,2028年仍有超100亿美元增量资本可部署。若2026年是峰值,无需保留这么多长期资金——这些资金投向“AI与电力深度融合”:用AI训练燃气轮机数字孪生模型(提20%运维效率、降12%燃料消耗);研发BWRX-300反应堆AI运维系统(2028年核电预测准确率达95%);升级电网数字化(AI优化输电路径,降5%传输损耗)。这些投入指向“让AI电力需求持续增长”,而非“应对峰值后收缩”,完全契合“AI的尽头是电力”的逻辑。
电力没有“峰值”,只是文明的“新起点”
站在2025年10月底谈2026年电力峰值,恰似19世纪的人谈“蒸汽动力峰值”——我们总用当下技术限定未来可能,却忘了AI需求永向前,“AI+能源”技术永破边界。
必须明确核心结论:AI的尽头是电力。AI从算法模型到智能控制、家庭互联、乡村应用,每一步都以电力为基石;电力从传统供给到低碳化、智能化升级,每一次迭代都支撑AI边界扩张——二者早已共生共荣,“电力峰值”是割裂这种关系的片面判断。
GEV的1350亿美元订单,是为文明铺路的砖石;氢燃机与Prolec并购,是承载AI电力需求的桥梁;其员工、客户、服务的社区都在证明:电力需求从不是“越用越少”,而是越用越广、越有温度——从城市AI算力中心到乡村AI医疗设备,每一度电都支撑更智能的生活。
“2026年电力峰值”不过是资本市场短期情绪的误解。真正的“峰值”,只存在于“停止AI创新、停止电力技术突破、停止文明延伸”的世界。而在当下,AI仍在渗透(消费端到工业端),数字仍在普惠(发达地区到发展中国家),碳中和仍在推进(传统能源到新能源),电力需求会像永续河流,在“AI的尽头是电力”的逻辑下不断向前,滋养更多人的美好生活。
这,才是GEV财报里最该被看见的真相,也是AI时代文明向前的永恒逻辑。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