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离婚记」:所有自由,皆有代价

它们彼此都不是对方的唯一。

OpenAI 和微软,正式宣告「离婚了」。

当地时间 10 月 28 日,OpenAI 宣布完成一项简化公司治理结构的资本重组——其中最大的重点是,OpenAI 的非营利机构现更名为 OpenAI 基金会(OpenAI Foundation),该基金会持有 OpenAI 最新成立的营利实体 OpenAI Group PBC 的股份,估值约 1300 亿美元。

与此同时,作为与 OpenAI 深度绑定的科技巨头,微软也随着这次资本重组,重新定义了它与 OpenAI 之间的关系。8ecdb605e1725918838e326deb05ca25.jpg

在微软公布的最新合作条款中,它将持有 OpenAI 盈利实体 OpenAI Group PBC 27% 的股份。与此同时,OpenAI 和微软解除了双方之间的云计算提供商和 AI 模型之间的深度绑定关系,微软可以自行探索 AGI,OpenAI 也不需要再优先购买 Azure 云服务。

但微软也不是吃素的——在 Azure 的优先权被放弃之前,它还是要求 OpenAI 签约购买了价值 2500 亿美元的 Azure 服务。

总体来说,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整,OpenAI 和微软之间,不再是深度绑定,而是适度合作。

关于这次合作,用微软官方的话说,它与 OpenAI 进入到一个合作的新阶段,在延续既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伙伴关系,为双方的长期发展奠定框架。这些话听起来虽然不免有些官方,但确实,解除这一绑定关系,对双方来说,也都算是好事。

因为,如果从 OpenAI 和微软近年来的各种动向来看,它们的「离婚」基本上是注定的。

一场最初被 Bill Gates 质疑的联姻

在外界的普遍认知中,OpenAI 和微软建立亲密合作关系的起点,是 2019 年 7 月 22 日宣布的那笔 10 亿美元的融资。

确实,回头来看,这笔融资无疑是 OpenAI 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节点,也是微软在 AI 时代所做的最重要、也最成功的一笔投资,没有之一。

不过,这笔融资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看好的,甚至是被 Bill Gates 反对的。

这背后的逻辑在于,尽管当时 OpenAI 已经喊出了「致力于发展 AGI」的目标并且在技术层面取得突破,但 OpenAI 最初的动机是成立一家非营利机构。基于此,当微软 CEO Satya Nadella 把投资方案提交给微软董事会的时候,作为微软创始人的 Bill Gates 提出了警告。

Bill Gates 的原话是:

「记住,这是一个非营利机构,你基本上是要烧光这 10 亿美元。」

不过最终,作为 CEO 的 Satya Nadella 还是说服了微软董事会,并最终完成了这笔 10 亿美元的针对 OpenAI 的投资,他所给出的最重要的理由是:OpenAI 所处的大规模 AI 模型赛道足够重要,也值得去冒险。65b1d4fa56718ee87f368f5386175498.jpg

而对于 OpenAI 来说,来自微软的这笔投资也至为关键。

其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马斯克在 2018 年 2 月因为利益冲突而退出 OpenAI 董事会并停止捐款,以非盈利机构自居的 OpenAI 就面临财务困境,它也无力支付在超级计算机上训练人工智能模型所需的高昂费用。

为此,OpenAI 甚至在 2019 年 3 月还宣布创建一个营利性实体,其目的是筹集足够的资金来支付追求最雄心勃勃的人工智能模型所需的计算能力;只不过,参与这个实体投资者所获取的利润是有上限的,超出部分将归最初的非营利组织所有。

所以,对于当时 OpenAI 来说,它一方面需要钱,另一方面也需要算力。而恰好微软的这笔投资,不仅仅送来了 10 亿美金,也送来了 OpenAI 利用算力雄厚微软 Azure 云服务平台来追求 AGI 的机会。

双方的这一合作,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当然,作为合作协议的一部分,OpenAI 也需要付出一定代价,那就是:Azure 自此以后成为 OpenAI 首先的算力供应商,而微软也成为 OpenAI 在人工智能新技术商业化方面的首选合作伙伴——也就是说,OpenAI 与微软深度绑定。

不过,从当时的条件来看,这些其实还是非常合理的。

在这一投资达成之后,OpenAI 与微软之间进入到蜜月期,双方开始频繁互动,并进行一些技术和商业化层面的合作。

其中在 2020 年 6 月,在微软宣布专门为 OpenAI 打造了一个包含 10000 个 GPU 的超级计算机后的一个月,OpenAI 通过 Azure 托管 API 的方式对外首次提供拥有 1750 亿个参数的 GPT-3,并且在 9 月份给予微软独家 API 合作授权——这一 API,是 OpenAI 的首个商业化产品。

可以说,正是在微软的加持之下,OpenAI 迈出了它走向商业化的第一步。

此后,微软在 2021 年追加了一笔针对 OpenAI 的投资,而 OpenAI 则在微软的助力之下继续推进 GPT-3 的能力进化。

一直到 2022 年年中,在一次见面中,Bill Gates 向 OpenAI CEO Sam Altman 发出挑战,要求他们创建一个能够通过大学先修课程生物学考试(AP Bio)的模型。到 9 月份,在 Bill Gates 举行的一场家宴中,GPT 成功通过测试,并且获得了最佳成绩。

对于 GPT 在这场生物考试中的表现,Bill Gates 感到非常震惊,他在后来的文章中称,这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令人惊叹的演示」。

就在这次测试的两个月后,也就是 2022 年 11 月 30 日,ChatGPT 发布了。

从亲密无间,到渐生龃龉

2023 年 1 月 23 日,OpenAI 和微软各自在官网宣布了同一事项:双方扩大合作关系。伴随这一事项,微软又向 OpenAI 投入多年期的、高达数十年美元的投资。

与此同时,微软还宣布,加大对专用超级计算系统开发和部署的投资,来帮助 OpenAI 在 AI 的发展中取得突破;微软还表示将在面向消费者和企业的产品中部署 OpenAI 的模型。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点是:

作为 OpenAI 的独家云提供商,Azure 将为 OpenAI 的所有工作负载(包括研究、产品和 API 服务)提供支持。

在当时的新闻稿中,OpenAI CEO Sam Altman 也明确表示,过去三年,双方的合作非常愉快,双方拥有共同的价值观——虽然这些话语中不免有外交辞令,但确实也可以看做是双方正处于「蜜月期」的有力证据。

当然,对于微软来说,伴随着 ChatGPT 和 OpenAI 的一炮而红,它对于 OpenAI 的投资也进入到了收获期。

2023 年 2 月 8 日,微软宣布推出由 ChatGPT 支持的最新版本 Bing 搜索引擎和 Edge 浏览器——这一消息发布当天,微软收涨逾 4%,一夜市值飙涨超 800 亿美元。

此后,OpenAI 继续推出 GPT 的更新,而微软作为深度利益绑定者,也将旗下 Microsft 365 等多项产品接入 GPT,并持续受益于此——比如在 2023 年第一季度,微软云计算服务 Azure 的收入同比增长了 27%。

实际上,仅仅在 2023 年上半年,微软股价就飙升了 42%。

所以,对于微软来说,OpenAI 固然是一个它的投资对象和合作伙伴,但同时,OpenAI 也是微软在云计算业务和市场想象空间方面的助推力——因此,至少在 2023 年年内,双方在「蜜月期」内,微软也有足够的动力去维持 OpenAI 的运行。

2023 年 11 月,当 OpenAI 陷入到一场「罢免 CEO Sam Altman」的内斗风波并因此导致重大的领导层危机时,作为重要股东的微软又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公开表示对 Sam Altman 的全力支持。da1a2945a1c0a425fc306fb413a217a5.jpg

最终,在微软的斡旋下,Sam Altman 最终重返 OpenAI 担任 CEO,董事会也进行了一轮重组,OpenAI 就这样度过一场领导层危机。

可以说,在这场风波中,微软与 OpenAI 的「亲密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过,随着 ChatGPT 一炮而红并被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OpenAI 忽然意识到,与微软之间的密切合作,尤其是双方在 Azure 云计算层面达成的独家合作关系,已经开始影响到它的技术进展和商业化进程了。

实际上,就在 2023 年 5 月底,OpenAI CEO Sam Altman 就在一次公开采访中明确表示,在更新 GPT-4 的过程中,遇见的最大瓶颈是 GPU 短缺,许多客户都在抱怨 API 的可靠性和速度。不仅如此,更长的 32K 上下文、微调 API、专用容量供应等服务都受到 GPU 资源的限制。

尽管 Sam Altman 没有明说,但这背后隐藏的一个背景是,虽然微软已经专门为 OpenAI 打造了一款用于 AI 模型训练的超级计算机,但是随着 OpenAI 的技术突破和用户增加,它对于算力的需求越来越高。

但问题在于,到 2023 年 5 月,微软 Azure 建造 OpenAI 超级计算机的预算已达到 12 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微软为自家产品构建服务器所花的费用。而且,在 2023 年年中,微软在 OpenAI 打造这台超级计算机上投入的大量资源,已经在公司内部引起了骚动和抱怨。

另外一个不得不忽视的关键因素是,作为微软的云服务,Azure 所要服务的云服务客户群体也同样庞大,并非只是 OpenAI。

实际上,当时正在大力发展大模型的 Meta,同样也是微软 Azure 的客户。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微软 Azure 给予 OpenAI 的算力支持,从一开始就是受限的。这一点在 GPT 的早期训练中还不够明显,但是随着 ChatGPT 的一炮而红和 GPT-4 对算力的要求大幅度提升,微软 Azure 就成为了 OpenAI 继续发展状态的阻碍。

而这,也成为了双方开始产生龃龉的起点。

OpenAI 选择逃离,微软选择放手

作为一名 85 后,OpenAI CEO Sam Altman 身上也有一种类似于类似于 Elon Musk 这样的野心,而且似乎更加超出想象。

因此,当他在 2024 年 2 月以「在中东地区筹集总计高达 7 万亿美元的天价资金来推进一项属于 OpenAI 的半导体计划」的传闻登上各大媒体头条的时候,外界的反应是:他疯了。

包括芯片大神 Jim Keller、英伟达 CEO 黄仁勋等人都表达了这一计划的不必要性。

不过很快,Sam Altman 在与时任英特尔 CEO Pat Gelsinger 的对话中做出了澄清,他表示:

真正的重点是,我们认为世界将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计算,AI 领域确实需要全球性的大规模资金与能源投资,以构建 AI 芯片及围绕其的基础设施堆栈,并最终向世界提供大量服务,让所有人从中获得巨大价值。

无论如何,Sam Altman 的公开表态,确确实实表达了一直在持续追求 AGI 的 OpenAI 对于算力设施的强大需求——但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里,由于此前在算力设施上与微软 Azure 的绑定条款,OpenAI 的算力供应被锁死了。

事实上,2024 年初,当 Sam Altman 向微软方面提出大幅度增加算力需求的时候,考虑到要继续花费数百亿美元来购买英伟达的芯片和电力基础设施,微软首席财务官 Amy Hood 就警告称,盲目满足 OpenAI 无止境的扩张需求可能导致过度建设,令微软面临无法收回投资的风险。

于是,身为一家上市公司、要为财务报表负责的微软拒绝了——为此,Sam Altman 则对一位 AI 研究者抱怨称,微软拒绝加快数据中心建设是 OpenAI 实现 AGI 的最大障碍。

怎么办?

2024 年年中的一天,Sam Altman 找到了 Satya Nadella,要求微软允许 OpenAI 与其他云服务厂商进行合作洽谈。当时,Satya Nadella 一方面意识到 OpenAI 对算力的疯狂追求已经超越了微软 Azure 所能承受的扩张风险,另一方面也担心「微软在遏制 OpenAI 发展」的外界指控。

综合考虑之后,Satya Nadella 在坚持微软拥有优先算力供应权的前提下,同意了 OpenAI 另寻算力供应商的要求——很快,在 2024 年 6 月,OpenAI 与老牌云服务基础设施提供商 Oracle 签订了首个 1 吉瓦的德州数据中心合同,其目的就是为 OpenAI 提供更多的算力。

不过,对于当时的微软来说,虽然与 OpenAI 的合作带来了诸多好处,考虑到 OpenAI 并非满足于停留在微软麾下,微软也意识到它必须拥有自己的大模型。

实际上,早在 2024 年年初,微软以 6.5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 Mustafa Suleyman 创办的 AI 创业公司 Infection AI——2024 年 3 月,微软又成立了由 Mustafa Suleyman 担任 CEO 的 Microsoft AI 部门,该部门是微软推进 Copilot 和其他消费者 AI 产品和研究的专门机构。07d97010a563e99ff4440b43d49ee035.jpg

就这样,OpenAI 开始寻找微软 Azure 之外的其他云计算服务商,而微软也在 AI 模型的构建方面另起炉灶,双方都在有意识地放松彼此之间曾经无比亲密的绑定关系。

2024 年 7 月 31 日,微软在对外披露的年报中,首次把 OpenAI 列为 AI 服务、搜索引擎及新闻广告业务等业务的竞争对手。

对此,OpenAI 发言人表示,两家企业关系并未出现变化,双方一开始合作时,就理解彼此也是竞争关系,微软依旧是 OpenAI 的好伙伴。

虽然如此,双方在合作关系上的「渐行渐远」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

2024 年 10 月初,OpenAI 完成了一轮高达 66 亿美元的新融资,在这轮融资中,软银、英伟达等巨头都入局,微软虽然也再度出资,但其额度只有 7.5 亿美元。当月 31 日,微软在财报中首次披露,其对 OpenAI 的股权投资总额为 130 亿美元。

如今来看,这笔 130 亿美元投资金额的正式披露,更像是双方「联姻」关系的一个休止符。

2025 年 1 月 21 日,OpenAI 在官网正式发布了「星际之门(Stargate)」项目,该项目的目标在未来四年内投资 5000 亿美元,为 OpenAI 在美国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

在这一项目中,OpenAI、甲骨文、软银和 MGX 成为主要投资方,而微软则仅仅扮演了技术合作者的角色。

也就是在同一天,微软宣布与 OpenAI 深化合作,双方重申了在 IP 使用权、API、分成的合作关系,强调了微软作为 OpenAI 主要投资者的地位;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微软不再拥有 OpenAI 新增算力的独占权,而是改为股东优先购买权。

在这种情况下,OpenAI 终于在公共视野中走出了与微软「解除绑定关系」的关键一步。

依旧是朋友,还可以继续问候

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 2025 的 OpenAI,可以用「算力囤积狂魔」。

具体来看,以 Stargate 项目的启动和运行为契机,OpenAI 在各大重量级的科技巨头之间纵横捭阖、左右逢源,也出尽风头,不仅与英伟达、AMD 等半导体巨头达成合作关系,还与博通合作,开启了自研芯片的步伐。

OpenAI 对于算力的持续追求,建立在它作为一家机构所拥有的越来越强大的体量之上,同时建立在它一直着力于实现的 AGI 目标之上,当然也建立在越来越庞大的活跃用户群体之上——如今在 OpenAI 的公开话语中,它已经拥有超过 8 亿的周度活跃用户。

这背后的隐藏话语是,OpenAI 具有着非常大的 AI 技术领先机遇,以及相应的潜在商业化前景。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 2025 年 10 月初,OpenAI 现任以及前任员工,向一众顶级投资者甩出了 66 亿美元的股票——在这次交易中,OpenAI 的估值金额高达 5000 亿元,成为全球最值钱的初创公司。

而在这些一连串的动作中,依旧持有 OpenAI 不少股份的微软,仿佛是一个局外人。

但微软真的在局外吗?

并没有——实际上,微软依旧在受益于它对 OpenAI 的前期投资,其 Azure 云服务在 2025 财年的营收首次突破 750 亿美元,同比增长 34%,其中第四财季 Azure 的收入增速更是高达39%,创下自 2023 年来的增速记录。

与此同时,作为微软自身 AI 战略的一部分,由 Mustafa Suleyman 担任 CEO 的 Microsoft AI 部门在 2025 年 8 月份正式推出了完全归属于微软自家的 MAI-Voice-1 以及 MAI-1-Preview 两个模型。

其中在接受采访时,Mustafa Suleyman 表示:微软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之一。我们必须具备内部能力,来打造世界最强的模型。

这样一句话,也清晰地点出,微软并不满足于仅仅拥有 OpenAI 这样的投资对象,它自身在 AI 领域也有着不小的野心。

所以,2025 年,事态已经非常明朗:本质上,虽然 OpenAI 和 Microsoft 之间依旧有着深刻勾连,但其实,它们彼此都不是对方的唯一。

不过,事态的明朗,不意味着事态的结束。

对于 OpenAI 来说,无论是它与英伟达、AMD、博通、甲骨文等巨头的疯狂联手,还是它在商业化层面的积极探索,这一场你来我往的资本盛宴,必须建立一个足够有想象力和支撑力的价值支点之上,也就是 AGI。

但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AGI 是遥远的。在经历了一场翻云覆雨的操作之后,以非盈利机构为出发点的 OpenAI,必须在资本层面寻找到一条足以支撑其走向 AGI 的路径——上市几乎成为一个必然的选项。f5e630e5ee7dd95115913eb1822f3de4.jpg

在这种情况下,OpenAI 通过新一轮的资本重组来为它未来的 IPO 之路扫清障碍,就成为必然的一环——而显然,作为 OpenAI 最主要的投资者之一,微软是无论如何都没有办法在这一环中缺席的。

于是,我们看到,微软和 OpenAI 在 9 月 11 日发布了一份语焉不详的联合声明之后,又花了将近 50 天的时间来敲定一份被双方称之为「新篇章」的声明。

通过这份声明,微软继续拥有 OpenAI 盈利实体(OpenAI PBC)27% 的股份,以及一系列固有权益——但在这份声明中,最重要的是,OpenAI 可以不受限制地选择云服务商,而微软也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追求 AGI。

就这样,在确认双方固有投资关系和收益关系的基础上,OpenAI 与微软达成了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离婚」协议。

它们依旧关系密切,但是,它们不必绑定,而是拥有了各自前行的自由。

不过,对于 OpenAI 来说,这份自由显得更加珍贵——这意味着,在借助了科技巨头微软的力量成长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 AI 创业公司之后,它终于可以怀揣着疯狂追求 AGI 的野心,朝着 1 万亿美元的天价估值目标,在通往 IPO 的道路上不受限制地一路狂奔了。(完)

作者:林非

编辑:周易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