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作栋“清仓式”离任:兴银基金的权益转型再添不确定性,固收独大如何撕开权益突破口

在固收称王的兴银基金,权益业务的每一次人事变动都格外引人关注。

资市圈

在固收称王的兴银基金,权益业务的每一次人事变动都格外引人关注。

10月28日,这家千亿公募再度传出人事调整——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兼基金经理袁作栋离任,并彻底告别公司岗位。

而这位被视为兴银权益板块核心人物的基金经理的离开,无疑让这家固收主导的公募机构,在权益转型之路上再添几分不确定。

去除图片内容.png

“清仓式”离任,核心人物走了

兴银基金发布公告称,袁作栋因“个人原因”离任,卸任全部在管基金,并已在基金业协会注销登记,这意味着其已正式离开公司。

兴银方面对外回应称,这是“正常人事调整”,不会影响公司整体投研战略,但从离任方式看,这更像是一场“清仓式”离场——袁作栋共管理8只基金,全部更换了新经理。

这些基金涵盖偏股、偏债及二级债基,几乎囊括了兴银权益线的主要产品。

例如,兴银智选消费混合由乔华国接手,兴银收益增强债券由邓纪超、罗怡达共同管理。公司强调,新任基金经理的过往业绩亮眼,如乔华国近一年代表作收益超40%,罗怡达收益超30%。

但业内人士指出,在一家固收主导的公募中,权益部门的持续震荡往往意味着转型难度加大。袁作栋的离任,也让兴银在权益投资上的“战斗力”再度削弱。

业绩不俗,却难扭结构失衡

公开资料显示,袁作栋出身通信行业,曾在中兴通讯任职7年,2019年加入兴银基金后迅速成为权益部门骨干,2020年起管理多只基金产品。

数据显示,他在任期间管理的产品均实现正回报,其中代表作“兴银丰运稳益回报混合A”任职回报高达63.46%,在同类1270只产品中位列前50。即便是其管理的二级债基“兴银收益增强A”,任职回报也达48.06%。

可以说,在以固收见长的兴银体系中,袁作栋是少数能打出“正收益曲线”的权益经理之一。

但即便如此,也难改公司权益产品整体规模偏小、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现实。Wind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兴银基金权益类产品总规模仅41.79亿元,占比不到5%;而债券与货币类基金规模高达983.68亿元,占比超过九成。

这意味着,兴银的千亿规模,几乎全部由固收业务撑起。

固收独大,转型之路不易

过去两年,兴银基金高管更迭频繁。2024年至2025年间,公司总经理、督察长、财务总监、董事长等关键岗位均有变动。

2025年3月,董事长吴若曼离任;8月,华福证券董事长黄德良接任董事长一职,兴银基金高层架构才基本稳定。

如今,随着袁作栋的离开,权益板块再次失去核心人物,这对于一家正试图提升主动权益管理能力的公募而言,无疑是一次“打断重塑”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兴银基金旗下多只固收产品机构持有比例高达99%,例如其规模最大的“兴银现金增利货币基金”,机构占比达97.33%。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指出,机构资金比例高说明产品风险偏好更低、合规要求更严,这也意味着基金公司在资产配置和收益空间上受到更多约束。

“固收类产品的机构客户更看重稳健回报和低波动,这对公司转型权益业务的创新性和灵活度会形成天然掣肘。”王铁牛说。

换言之,兴银基金虽靠固收奠定了“千亿规模”的底盘,但想从中撕开权益突破口,并非易事。

END

资市圈

全球市场一个圈,这里用机构视角看市场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