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的养老钱,正被AI“一键清零”!?

你多久没有回家吃饭?

详细原文----公众号 钞自然现象

是日金句:算法织就温情网,唯有真心暖黄昏

“奶奶,您有福气呢,小孙子祝您福如东海呀。”屏幕里的小男孩笑容格外天真,76岁的黄丽娟(化名)笑着回了一句“哎呀乖孩子”,那一刻她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但她殊不知,这个温暖的“孙子”仅仅是AI技术生成的幻象罢了。

几天后她的“孙子”发来了一条求助信息:需要299元,用来缴纳学费。黄丽娟犹豫了整整好几天,最终还是把钱汇了出去。这笔钱是她省吃俭用才积攒下来的。

在黑龙江绥化,63岁的宋言玉深陷于AI骗局。他原本身为啤酒厂的下岗职工,如今仅靠每月微薄的退休金,艰难地维系着生活。一日他在某短视频平台上瞧见一则“5分钟便可生成爆款文章”的广告由于轻信“零门槛、包教包赚”的宣扬多次进行转账,累计已超万元,这笔钱近乎是他三个多月的退休所得。结果可想而知,承诺的“5倍流量、3倍收益”从未实现。

01|四五线城市的AI围猎,一场精准的情感收割

这些故事并非孤例。在四川攀枝花,55岁的陈蓉(化名)被“AI获客总裁班”骗走了四万余元;在江西武宁县,59岁且一向精明的李兰娟(化名)陷入AI财商课的陷阱之中,投入超150万元。

这些骗局,有着惊人的共同点:目标明确,瞄准四五线城市;利用AI技术,进行包装;精准地打击老年人的情感弱点。诈骗团伙熟练地将AI话术,与社交推荐算法结合,精准投放到老年人聚集的短视频平台,和微信群。他们深知这些地区的特性:网络的普及率高,但是防骗教育较为薄弱。

公安部数据显示,AI换脸诈骗案,这几年持续高发,老年人已成为受骗比例最高的群体之一。更令人心痛的是,这些骗局,不单骗钱,更是骗取感情。在广东江门,有一位老人,她每天都会与AI“数字乖孙”聊天。不过直至对方以交学费为借口,骗走了她1500元之后,那个账号,即刻就被注销了。“她不单心疼那笔钱,还因感情被欺骗而伤心”,女儿徐红(化名)说道。

02|银发经济的真实需求,被资本完全忽视

当我们谈论银发经济之时,市场热衷于讨论“夕阳红经济”那万亿规模的情况。但现实呢,老人们最为需要的或许仅仅是一款,字较大且操作较为简单的手机。

此前一则讽刺新闻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开来:某科技公司推出了价格颇为昂贵的“智能养老手表”,其功能十分繁杂且花哨,不过正是由于充电接口的特殊性,导致多数老人都无法独自完成充电这一操作。

这完美地映射了当前银发经济的一种尴尬现状:资本市场呈现出热火朝天的态势,不过真实的需求却被大大地忽视了。

数据显示,过去在银发经济舆情里,负面舆情大多集中于“产品并非实用”“服务尚不到位”。资本追逐着“虚假需求”:在养老领域的融资中,高端养老社区的占比过于高了,不过真正能解决大多数老人需求的社区养老项目却寥寥可数。

产品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调查表明,大多数的老年人,对于复杂的智能设备持有一种排斥的态度,他们更为需要那种“像傻瓜一样简单”的操作。不过企业却热衷于去开发那些功能华而不实的智能设备,将老人的使用习惯给忽视了。

北师大的一项调研发现,65岁以上用户平均每天观看短视频时长显著高于年轻群体。老人们在短视频里寻找陪伴,在AI语音里寻找安慰,而算法推荐机制却将这些渴望交流的老人困在信息茧房中。只要刷过一个AI类诈骗视频,系统就会源源不断地推荐更多类似内容。

03|技术滥用背后的孤独,被遗忘的3亿老人

中国老龄协会数据显示,有大量的老年人,他们或是独居,或是仅与配偶同住。子女因忙于工作,而疏于与老人沟通,这使得老人在孤独之中,反而更容易轻信那些所谓的“关怀”。

骗子用AI克隆声音,伪造视频,扮成孙子、老师、医生只要模仿出那种“亲切的柔和”,往往就能精准地击中老人的情感防线。

在广东打工的许文博(化名)曾在深夜之际接到了“母亲”的视频电话。那画面那语气那口音皆完全相同。对方声称自己亟需住院费,他未作过多思量,即刻便转了十几万元。可到了次日,才察觉那是AI伪造而出的。“就连我都能被欺骗,老人又怎能防范得住呢?”他无奈地苦笑言道。

尽管我国实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已明确要求加强人工智能内容管理,但是在执行中,仍困难重重——许多老人,根本不知道如何识别这些风险。

技术改变了世界,也放大了孤独。在信息洪流中,老人们成了最孤独的“在线者”。

04|破局之道:回归简单,用真心代替套路

当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滥用和银发经济失衡这双重挑战时,解决途径或许比预想的更直接,就是回归日常认知,将注意力聚焦于真实需求之上。

日本711成功切入养老服务,其秘诀在于解决了老人最为关心的三个问题:首先是便利,其次是安全,最后是陪伴。不过在中国,多数企业依然在重复着“烧钱扩张上市”这样的互联网打法。

上海某社区养老驿站,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通过提供“10元午餐”,以及“日间照料”这样的基础服务,实现了较高的续费率。这种模式虽说并不起眼,不过却切实地解决了老人的日常需求。

老人的真实需求其实很简单,

药品管理:简单明了的用药提醒,而非复杂的健康监测系统;

日常购物:方便的送货上门,而非花哨的生鲜APP;

社交陪伴:实在的社区活动,而非虚拟的元宇宙社交。

数据显示,老人对“解决具体问题”的服务支付意愿远高于“概念性产品”。在技术层面,防骗比炫技更为重要。近期一些地方开始推出“老年版”应用程序,自动地、较为轻松地过滤可疑链接和AI生成的内容。这个时候,社区定期开展数字素养课程,耐心地教授老人识别骗局。

最好的银发经济创新,可能就是你教会父母使用视频通话的那份耐心。

随着技术不断发展,AI伪造的亲人只会更加逼真。但有一件事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的:那就是子女坐在父母身边,手把手教他们使用手机时的温度。

最后我想说:我们终将老去,今天对老人的态度,或许就是明天我们被对待的方式。

数据来源说明: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5)《中国老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中国老龄协会(2024)《中国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2025)《老年人数字媒体使用行为研究》

公安部(2025)《第一季度网络诈骗犯罪数据报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