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挑细选了一年多之后,星巴克中国业务花落博裕资本。双方已达成协议,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共同运营在华零售业务。
总部位于香港的博裕资本成立于 2010 年,最初因科技行业投资而声名鹊起,近年增加了对消费品产业的投资,比如蜜雪冰城,并持有高端百货公司运营商SKP 45%的股份。
本次交易,博裕资本将持有至多60%股份,星巴克保留另外的40%,并继续拥有星巴克品牌和知识产权,将其授权给新公司;博裕将以约40亿美元收购股份。
以博裕出资推算,星巴克中国业务总价值为66.66亿美元,而星巴克中国门店数为8,011家,每一家咖啡店约合83.2万美元(592万元)。
截至2025财年末(2025年9月28日),星巴克美国和中国的门店占全球门店总数的61%,其中美国门店6,864家,中国门店8,011家。
星巴克来自中国市场的收入在2021年达到37亿美元峰值,2024年下降到约30亿美元,2025年小幅回升至31.05亿美元。根据欧睿国际的数据,星巴克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19年的34%下降至2024年的14%。
11月3日,星巴克还给出了另外一种计算方式,预计中国零售业务的总价值超过130亿美元,价值由三部分构成:出售合资公司控股权所得款项、星巴克保留的合资公司股份价值,以及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内,星巴克可获得的持续授权收益的净现值。
如果以130亿美元估算,则约合每家咖啡店价值高达162万美元(1155万元)。
竞争对手瑞幸的最新市值为112.3亿美元,较星巴克中国的130亿美元低约14%。数量上,瑞幸更为庞大,全球门店总数已达到2.62万家(截至第二季度末),其中国内市场2.61万家(含16,903家自营门店、9,214家合作门店)。
以市值估算,每一家瑞幸咖啡店约合42.8万美元(305万元)。即便考虑到瑞幸体系中35%的门店为加盟店,与星巴克单店价值83.2万美元仍有不小差距。
中国咖啡连锁中,数量更少的第二梯队品牌单店估值更低,比如来自加拿大的品牌Tims。该品牌在中国业务的市值仅有8675万美元,截至第二季度末,Tims中国有1,015家店(自营566家、加盟449家),每家店仅约合8.5万美元(60.5万元),约为星巴克的1/10。
从星巴克(国际市场)、瑞幸(自营)最近的季度运营利润率来看,水平差距并不大,分别为10.8%、13.8%。星巴克没有单独公布中国业务运营利润率,仅表示“保持在健康的两位数水平”。Tims品牌在中国尚在亏损阶段,调整后门店EBITDA利润率为9.6%。
中国是星巴克全球最重要、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这次的交易价格里,包含了投资方对品牌的认可,以及为未来成功支付的溢价。星巴克预计合资公司将在2026财年第二季度成立。
星巴克寻找中国合作伙伴的初衷之一是扩大规模。CEO倪睿安(Brian Niccol)此前谈出售:“我们收获了很多人的兴趣——非常多。人们看到了星巴克品牌的价值。他们看到咖啡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我认为他们很乐意与我们合作,共同探索如何将门店数量从8000家扩大到20000家。”
当时,多家知名机构在备选名单上,包括凯雷集团、EQT、红杉资本、博裕资本,多数买家对中国业务的估值约为50亿美元,稍低于最终成交数额。
倪睿安上任之前,星巴克已经在酝酿出售在华业务,与那场几乎颠覆行业的9.9元价格战不无相关。
2023年年中,库迪推出9.9元促销活动,一直被它贴身跟随的瑞幸应战,每周推出9.9元单品。2023年夏秋之后,几乎所有咖啡、奶茶都卷入其中,星巴克最初排斥促销,之后也被裹挟,上架了限时优惠。
一年之后(2024年7月),时任星巴克首席执行官Laxman Narasimhan首次透露星巴克对中国业务有新打算:公司正处于探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早期阶段,以期增强竞争地位,在中国取得长期胜利。
同一天,瑞幸宣布门店总数突破了2万家,其中自营门店1.3万家,已经是星巴克中国规模的近2倍。
2024年秋,倪睿安上任时面对着紧迫局面:当季,瑞幸自营店收入为75.014亿元,比2023年同期增长45.9%;星巴克中国收入7.837亿美元(55.80亿元),同比下滑7%。
倪睿安组建全新的管理团队之后,2025年5月,公司聘请财务顾问正式向潜在投资者发送信件,征求投资人对业务的看法,启动出售。
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展业务,对于星巴克来说不陌生。星巴克进入中国最初采取的就是代理与合资模式:香港和广东等地由香港美心集团开拓;江浙沪由统一集团合资经营;北方市场由汉鼎亚太投资和三元集团运营。
星巴克的海外扩张通常选择当地伙伴,采取特许经营模式,市场成熟时再另做打算。创始人舒尔茨看重中国市场,曾表示星巴克中国将可能超越美国,成为其全球最大的市场。所以在2006年-2017年,星巴克陆续从合作伙伴手中收回了业务。
也是在那段时间,瑞幸势如破竹,后来又有了库迪、Tims等众多竞争者,资本、品牌在咖啡市场狂热地跑马圈地。
从那时起,就有投资者不满星巴克操作,认为他们选择了风险更大的方式,亲自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和经营咖啡店;年轻消费者喜欢性价比更高、遍地都是的本地品牌。
星巴克管理层其实也看到了“下乡”的益处,只是自营模式提速不易。前任CFO RachelRuggeri就曾表示:“在低线城市和新乡镇开店,在那里我们看到了更强劲的回报。低线城市和新乡镇的回报甚至更强。”
有投资者不断提出,星巴克最好的选择是分拆中国业务,效仿百胜(肯德基必胜客母公司)2016年的操作。本地经营者更擅长抵御本地挑战,也能让高层集中精力解决美国市场的难题。
现在,倪睿安能更专注于美国本土市场的“回归星巴克”计划。星巴克想要做回 “第三空间”,恢复社区咖啡馆氛围,确保门店是顾客想坐下来工作和见面的地方。今年以来,星巴克已经宣布两轮裁员,2月份减少了1,100个岗位,9月再裁员900人,并关闭600多家门店。
轻装上阵后,星巴克2025财年第四季度全球同店销售额增长1%,结束了此前连续六个季度下滑的局面。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