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药系减员近5千、药茅“屯兵”千人、IVD最苦,2024 A股药企人员变动盘点

既有人降本增效,也有人屯兵买马。

2024年年报的披露完毕,打工人们关心的2024年哪些企业还在逆势增员,哪些企业的打工人“岌岌可危”,面临减员的风险最大,也有了答案。

数字最为直观。205 vs 203,Wind数据统计498家A股上市药企中,增员与减员的公司数量巧合得几乎持平。另有近90家公司未披露或人员规模保持一致。

其实自2021年行业进入下行周期以来,从MNC到本土传统药企,再到创新药企,都离不了一个关键词:缩减团队。人员的变化的背后,往往与企业为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强相关。受组织架构调整以及业绩影响,大药企们动辄千人的减员潮;面临开源与节流双重压力下的创新药企,也不得不通过缩减人员规模来减少支出。

反之,当一家公司在增员方面表现积极时,往往因创新产品获批和市场布局而扩大团队,部分则因转型创新需求而吸纳更多研发人才。

当然,看待药企人员缩减的范围和影响,也离不开药企自身的人员规模,既要看绝对数值,又要看调整比例。

Wind数据统计,203家在过去一年进行了人员缩减的动作的企业中,减员人数大于1000人的共6家,几乎形成了医药商业与IVD分庭抗礼的局面。国药一致过去一年减员超4600人成为A股上市药企中,减员人数最多的,迪安诊断则减员超2000人紧随其后。但若以裁员比例来看,国药一致裁员比例为11.7%,而迪安诊断的裁员比例超过19%。

巧合的是,498家药企中,扩容增员的公司数量几乎与减员持平,为205家。数据来看,共有13家药企增员超千人,扩张最大的是爱尔眼科,一年内新增员工数量超过5900人。长春高新与科伦药业增员人数也超过2000。

每个细分板块中,人员规模的变化也是“冰火两重天”。医药商业公司中,与国药一致、大参林数千人的减员形成对比的是,一心堂在2024年人员规模扩张1400余人。CXO龙头药明康德连续第二年减员,不过“二哥”康龙化成在过去一年增员千人。

过去一年,哪个细分赛道或公司提供了更多机会,谁又可能存在风险?

LOGO.png“眼茅”“药茅”拼了

A股医药板块,2024年实现超千名增员的企业,约13家。增员最多的三家公司,分别为爱尔眼科,长春高新和科伦药业。

员工人数最多、增员也最猛的,当属医疗服务领域的“眼茅”爱尔眼科,在过去一年大增员5975人,与化药、中药、生物制品、器械等子板块企业增员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2023年,爱尔眼科增加4392名员工,总人数达36718人。2024年,公司在职员工人数进一步增加至42693人,是整个医疗服务领域员工数最高的公司,排在其后的是药明康德,美年健康和康龙化成。

这离不开其全球医疗网络规模的持续扩大。年报显示,2024年,公司境内医院达352家,门诊部达229家,境外已布局163家眼科中心及诊所,规模效应明显。去年,爱尔眼科实现门诊量1694.07万人次(+12.14%),庞大的业务规模需要匹配足够的医护人员以维持服务质量。

而在逆势进行人员扩张的,当属长春高新。2024年的长春高新,近20年来首次实现年度营收、净利双双下滑,其中,营收下滑8个百分点,净利润下滑了43个百分点。

然而,过去一年长春高新却新纳入了2518名员工,主要系销售人员实现近1900人的激增。与之对应地,公司2024年销售费用达44.39亿元,同比增长11.81%。

这离不开正处在转型关键期的长春高新,过去一年在收入结构上发生的变化。

一方面,夯实核心“老业务”,生长激素长效剂型收入占比已提升至32%左右。另一方面,针对新业务快速补强销售能力。去年,长春高新新获批或引进了数个新产品,包括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金赛恒)、醋酸甲地孕酮口服混悬液(美适亚)、黄体酮注射液(Ⅱ)(金赛欣)等,尤其是肿瘤领域商业化正式开启了“破冰练兵”。

增员数量突破了2000人的,还有科伦药业。科伦“屯兵买马”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与销售团队的扩张。其中生产人员增长破千,销售人员增加了900余人。这里离不开创业初期科伦药业制定的人才培养的“长板凳计划”:即从基层的班组长到企业的高管团队,每个层级都必须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该培养机制为公司的快速扩张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另外,中药企业天士力、同仁堂,化药企业华东医药、华润双鹤,械企振德医疗、CXO企业康龙化成,以及医药商业板块一心堂、上海医药、达嘉维康和华人健康,在2024年均增员过千,增员背后,是政策导向(如中医药振兴、国产替代)、资本整合(央企并购重组)及技术转型(创新药研发、数字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人员扩张,药企们快速匹配战略需求,以应对行业集中度提升与竞争壁垒重构的挑战。

LOGO.png连锁药店、IVD“叫苦连连”

经历前些年应对需求激增的快速扩张阶段后,医药产业正伴随2025年行业红利的逐渐消退,步入深度调整的收尾阶段。

根据Wind数据,整体而言,在2024年,A股498家医药上市公司中,共有203家药企减员。医药商业和医疗服务企业几乎包揽了减员榜单前列。其中,国药一致以超4600人的减员规模断层领先,迪安诊断和大参林紧随其后,分别减员2070人和1934人。

国药一致旗下国大药房在2024年打响了连锁药店“反规模效应”第一枪,同时,在大规模关店后,国大药房也是率先退出“万店”竞争的头部连锁药店。据国药一致年报先是,截至2024年底,国大药房门店数量仅剩9500余家。

相对来讲,大参林虽然仍然稳坐连锁药店中营收最高、门店量最多的地位,但无论是减员近2000人,还是闭店量达数百家,都暗示出大参林也在退出规模效应的竞争。值得一提的是,大参林也在2024年官宣暂停新开门店和并购。

迪安诊断的减员则是整个体外诊断板块调整的缩影。作为独立医学实验室(ICL)三巨头成员,除迪安诊断减员2070人外,金域医学与艾迪康同样实施组织优化,分别缩减人员1259人及268人。这场行业寒冬的降临,与核心企业业绩全面承压不无关系。

财务数据显示,两大头部企业陷入深度亏损:迪安诊断全年营收121.96亿元,同比下滑9.04%,归母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分别录得-3.57亿元和-3.8亿元;金域医学营收71.9亿元,同比缩水15.81%,归母净利润亏损达3.81亿元。

其业绩崩塌均离不开核心业务失速——迪安诊断支柱性渠道产品收入(占比超60%)同比降5.99%至77.87亿元,诊断服务收入亦下降12.86%至45.2亿元。金域医学则应收帐款周期长、现金流紧张的困局,截至2024年末43.96亿元应收账款占资产总额的比例高达42.39%,相当于年营收的半数以上。部分应收账款回款周期延长,导致产生信用减值损失金额高昂,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达6.19亿元。其现金流水平也持续恶化,至2025年一季度账面现金较期初锐减5.15亿元至19.35亿元,凸显经营压力。

除了体外诊断和医药商业外,中药板块也是减员重灾区。达仁堂、步长制药、太极集团、红日药业和亚宝药业减员都超过500人。这背后其实也暗示出中药板块业绩整体的下滑。就以这五家公司为例,2024年营业收入都呈下滑趋势,其中太极集团营收降福高达20%。利润端更为严峻:步长制药归母净利润暴跌273.62%,太极集团与红日药业分别骤降96.76%和95.76%。

行业全景更为严峻:A股71家中药上市公司中,超半数实施减员,更有三家企业减员幅度超过20%。这一颓势早在2024年二季度便现端倪——据E药经理人监测,当季中药板块营收环比锐减12.4%至864亿元,归母净利润环比暴跌28.1%至90.4亿元。历经半年调整,行业困境非但未缓解,反而呈现加速恶化态势。

这一现象也揭示中药板块正经历需求萎缩与盈利模式重构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政策调整与市场偏好变化导致传统中药产品增长乏力;另一方面,企业高额净利润下滑暴露出成本压力与运营效率短板,倒逼企业通过人员精简缓解业绩增长压力。当前行业已步入存量博弈深水区,唯有通过战略转型与精细化管理重构价值链条,方能在洗牌周期中突围求生。

注:

1.数据来源:Wind万得数据库

2.增员/减员计算逻辑:以2025年4月30日员工数量与2024年4月30日员工数量差额计算。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