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过程还挺愉快?那他是来消费的

疼痛,是必然的;但痛苦,是可选的。

漂亮国,最近像极了《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弱者触及她红线,弱者消失了;强者触及她红线,红线消失了。上周特朗普已向22国发出关税信函,税率高达50%,同时他说,中国对美“非常公平”。博弈还在持续,音乐没停,美股就继续高歌猛进。上周纳斯达克,标普500继续创新高,英伟达市值更是首度突破4万亿。AI也从许愿机进化成工作台。上周亚马逊正考虑对人工智能公司Anthropic追加十亿美元投资,OpenAI将推出AI浏览器,直击谷歌腹地。马斯克旗下Grok4大模型上周发布,且将很快运用于特斯拉车辆。

港A这里,出现明显的基本面与资金面反差。基本面,上周公布的PPI按年减3.6%,创下2023年7月来最大降幅,超预期...的差。PPI可以看成是上市公司ROE的前瞻指标,PPI不拐头,那么9月份的季报就悬了。资金面上,国内是看到ETF的持续缓步流出,有点控节奏的感觉。沪深300已连涨三周,创出年度新高。恒生指数就有意思了,6月成交额同步增加了100%+,6月底港股总市值42.7万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猛增33%。于是板块轮动如真气在体内乱窜,甚至上周四一个地产的小作文就能让龙光集团当天涨到过84%。只是过去半年,地产小作文看多了,形成了肌肉记忆,那天下午想的是:“空哪支?多少空?空多少?”

银行股也非常猛,建设银行过去四周涨了10%,工商银行过去四周涨了13%。2万亿+市值的大家伙,过去一年涨得像妖股,神奇。从基本面看,上市银行金融资产近几个季度增长明显提速,1Q25末其占总资产的比例超30%,对应95万亿元的资产敞口。股价涨到现在,0.75倍PB还没到,不算太高。但是,债市承压对银行来说不是好事,商业银行需被迫出售处置AC与FVOCI老券,将浮盈确认在利润表中,去对冲公允价值亏损压力,营收高增的趋势不可持续。另外,以笔者粗浅的理解,所有人都看好的好东西,就是贵了。笔者从一年前看好银行等高息股,但选择了红利低波ETF。这里有较大比例的银行,但只是暂时的,什么时候银行涨多了,导致股息率没有优势了,就会被调出指数,这就等于投资者被动做了高抛低收的波段。

交易层面,一个问题困扰了我很久:我有我的规划,但市场总是另有计划。如果说校园的游戏规则是找寻标准答案,那么交易的0帧起手与最终结果都只有参考答案。后来,读了摩根.豪泽尔的《金钱心理学》,有所感悟。顶级投资者的正确率也不超过60%,世界上最优秀的交易员也都在承受40%的错误所带来的痛苦。所以真正的区别在于:普通人把痛苦视为终点,而大师们将其看作必经之路。书中提到:美国彩票销售额超过电影+体育+游戏总和,而购彩主力是贫困人群。所以即时满足=贫困思维;做时间的朋友=做痛苦的朋友。如果一个人的投资过程还挺愉快,那么他是来消费的。这本书用大量真实故事与历史案例证实:投资的成功,仅有20%与技术相关,剩下80%取决于心理与行为。多数人无法避免人性中的贪婪、恐惧、攀比与短视带来的损失。总之吧,喜欢待在舒适区,害怕与痛苦相处。这里的痛苦有两类,一类是绝对痛苦:比如账户浮亏10%时,92%的投资者会产生强烈抛售冲动。这就像登山者看到雪崩征兆就匆忙撤退,却永远错过了山顶的日出。一类是相对痛苦。就比如笔者守着恒生科技,苹果,拼多多,腾讯,阿里,美团........等,自诩价值投资,看着网上牛人上周重仓巨星传奇,交银国际,耀才证券金融,中州证券,国泰君安国际等一夜暴富....的痛苦。

11蓝思.jpg

看过书之后,就释怀了。回到交易层面,如果详尽分析后,还是看不清,那么,怎样痛苦我就怎么做,主打一个“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比如港股打新,笔者策略是:一周内,输赢都离场。但经历过黑天鹅后,看到盈利,总有尽快落袋的冲动,恨不能暗盘就清仓结算。于是,蓝思刻意先不平仓,准备留满一周。逻辑是看好的机构不少,不亏的概率挺大,弹性值得小小期待下。既然投资逆人性,那我就用操作熨平内心情绪的波动。

你在足球场边散步,一颗足球从远方飞过来,重重砸在你头上,你猝不及防。那是疼痛,也是痛苦。

你在足球场上比赛,一颗足球从远方飞过来,重重砸在你头上,球进了,比赛赢了,你是MVP,那是疼痛,但不痛苦。

投资也一样:疼痛,是必然的;但痛苦,是可选的。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