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博弈”:谁是主要“受害者”?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陶川;作者:武朔 林彦

关税的“账”,谁来买单?

三季度,美国关税大戏开始进入数据验证窗口。一方面,异常冷静,有人相信了通胀数据退潮的“海市蜃楼”,有人则押注特朗普再端上一盘“TACO”大餐。但眼下,关税大战的结局如何,除了等待,我们别无他法。另一方面,市场之外,4-6月美国海关的钱包鼓了不少(二季度累计约644亿美元收入,年化接近2600亿美元)。如果维持这个收关税的速度,大而美法案增加的赤字就能被消化掉很大一部分。这不禁让人好奇,这笔账,究竟由谁“买单”?

关税的分摊主要是出口商,进口商和消费端的三方博弈。虽然理论上关税是对进口企业征收的税种,但支付≠承担,最终成本承担者取决于各个环节的供需价格弹性和议价能力,进口商(制造商或批发商)可以通过提价将成本向下游(零售商或消费者)转移,或压价让上游(出口商)分摊。

与特朗普一直强调的相反,根据主流学术研究在全球化供应链中,由于对进口品需求相对刚性、议价弱势和替代成本高,进口国企业和消费者往往成为关税的实际承担者,而其中消费者的议价能力更弱,会被动承接更多的关税成本。那么,这个规律适用于本轮的情况吗?

首先,面对巨额关税下的进口需求下降,出口商为了获取订单和抢占市场,可能会主动降价,牺牲部分利润,相当于间接承担了关税成本。但从美国进口价格指数来看,近几个月走势相对平稳(2-5月均增速约为0%),而剔除了能源和食品(这两者其实美国都是净出口国)后的数据更是出现了多月连续上涨(2-5月月均环比增速约为0.2%),降价促销的特征并不明显,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关税的前几个月,出口商整体并没有出现特别明显的降价行为,从美元计价的层面来说没有怎么替下游分担关税。

关税征收后,美国对主要伙伴如欧盟、加拿大和墨西哥等进口价格并未出现明显回落,而东盟对美出口价格甚至明显上升,我们估计部分原因可能是美国将部分原本是中国的订单(即使5月12日豁免部分之后还是显著高于东盟)转移东盟,提高了东盟在对美贸易之间的议价能力(其实应该是加进了部分因为关税上升的仓储和物流成本)。

由于4月9日豁免后,本轮关税普加10%,因此对于多数国家来说关税处于同一竞争起跑线,因此降价竞争的压力不大,而关税加征幅度(25%)更大的加拿大和墨西哥部分产品受到USMCA的豁免,降价的压力也偏小。尽管如此,出口商中也不是没有人是关税“受害者”。从结构上来看,日本、中国等国采用了降价策略来分摊关税,保持市占率。日本、中国则各有苦衷,前者主要是由于汽车、钢铁等行业关税严重遏制了其经济增长命脉;后者则因为税率偏高,影响了一定的对美出口份额。

其中,日本制造业降价明显,尤其以汽车的最为显著(4-6月对美汽车出口价格累计下跌18%,作为对比,对非美国家仅下降0.1%)。4月对等关税和行业关税征收以来,日本对美出口价格大幅下降,远低于日本总体出口价格降幅。由于美国在日本出口占比中的份额约在20%左右,其中汽车、钢铁更是其出口的重中之重,50%的钢铁关税和25%的汽车关税对日本制造业和经济增长颇具影响。

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日美至少进行了7轮谈判均未达成明显共识,以及日本在谈判中对取消汽车关税的强硬态度了。

其他产品上,日对美纺织、机械、化工、金属等出口价格也均有明显下行,较日本对全球出口价格明显走弱,关税压力下日本企业降价行为较为普遍,也是关税的主要影响国之一。

此外,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也受到一定影响。2-5月美国对中国进口价格月均环比增速为-0.4%,中国出口商可能存在一定的降价换取对美出口份额的特征,尤其是服装、低端电子产品、塑料等商品。

进一步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从全球维度上,出口商并未明显降价(以美元计)分担关税,但并不意味着其可以“毫发无损”,其中的关键因素在于美元贬值。自年初以来,美元贬值10%以上,几乎相当于税率的增幅。这对于以美元结算的货物来说,相当于换回的本币收入更少,即产生了汇兑损失,这部分出口商是承担了。因此,我们倾向于认为虽然美国国内主要承担了关税成本,而对于出口商则更多承担了美元贬值的负担。

其次,既然4-6月的关税成本主要由美国国内负担,那么哪个环节是主要承接者?

我们认为当前主要是美国国内的制造商和批发商吞下了这笔成本,尚未大幅转移至下游零售商和消费者。4月以来,美国制造商和批发商进口海外商品要支付大范围对等关税,这直接导致两者面临的成本上升。但终端价格却保持相对平稳(核心CPI环比持续5个月不及预期),并未出现大范围的涨价特征,这意味着关税成本可能更多由制造商和批发商自身消化,尚未大幅向下游零售端转移。

主要原因在于,年初制造商和批发商积累了大量的廉价库存,这使得下游零售端依然能拿到相对便宜的货源,价格上涨并不明显。但4月以来美国制造商和批发商库存开始逐步消耗,我们在报告《关税“悖论”:真的越加越通缩?》中提到,预计这批低价库存将在7月前被大量消耗,届时4月以来制造商和批发商的新增进口(完全承担10%的税率)将开始逐步进入零售商柜台,关税成本向零售端的转嫁也将加快。

最终受害的可能还是美国消费者。随着进口商向下游的成本转嫁,美国零售商的涨价诉求越来越强,尤其是在巨头沃尔玛的带头下(计划6月起逐步提价),美国诸多零售商纷纷透露涨价意向,核心原因仍在于当前美国零售商的稀薄利润率已经禁不起关税的蚕食了。

我们以美国主要零售商企业为例。可以看到,美国零售商自身的利润率不高,除了少数几个如威廉姆斯·索诺玛、家得宝利润率稍高以外,其余大多数均低于5%,甚至部分为负。零售端的利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库存管理,原本就是薄利多销赚高周转的钱。因此,利润率稍高的家得宝可能是为数不多的敢于维持价格不变的零售企业,但对于其他大多数零售商来说,面对如此稀薄的利润率,实在没有全盘吃下关税成本的底气。

综上,特朗普要求美国零售商自行承担即将到来的关税成本,而不是将其转嫁给消费者的号召的确不太现实。根据PIIE测算,如果零售商完全吸收关税成本,将导致总体零售利润率下降2.5个百分点,这对于部分企业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那么后续企业向消费者转嫁成本的比例有多大?根据纽约联储的调查,超过一半的企业倾向于将至少50%-75%的成本转移给消费者,这也意味着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消费端的价格压力将明显提升,并且逐步反映在CPI的涨幅上。

我们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看到美国物价更大范围的上行,这将进一步蚕食美国家庭的消费活力,国内消费者将成为关税的主要受害者,而美国经济也更可能面临我们一直以来的基准预期——滞胀的局面。

风险提示:美国经贸政策大幅变动;关税扩散超预期,导致全球经济超预期放缓、市场调整幅度加大。

注:本文为民生证券2025年7月17日研究报告《关税“博弈”:谁是主要“受害者”? 》,报告分析师:林彦S0100525030001、武朔S0100125070003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