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管理规模曾突破8000亿的头部公募,工银瑞信基金的2025年夏天,注定被阴霾笼罩。
8月30日,公司姗姗来迟的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显示,总经理高翀因“工作调动”正式离任,由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桂才临时接棒代任总经理。
但这场看似“常规”的人事变动,却被市场视为高翀对公司“烂摊子”的“甩锅式逃离”——任期内,工银瑞信混合基金规模从2021年的1200亿暴跌至不足566亿,4年缩水超600亿,股基缩水500亿;超10只基金成立以来亏损超24%,王牌基金经理杜洋管理的产品亏超27%;更致命的是,张宇帆、蒋华安等明星经理“清仓式离职”,投研团队遭遇打击。
如今,让银行信贷出身的赵桂才“一肩挑”,工银瑞信是真的“无人可用”,还是只想用“过渡方案”搪塞投资者?规模缩水、基金业绩亏损、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如何破解?
工银瑞信瑞信基金高层人事地震:高翀“蹊跷”离任藏隐情?
“工作调动”四个字,成了工银瑞信对高翀离任的唯一解释。但翻看高翀的任期履历,这场“调动”更像是一场“狼狈退场”。
公开信息显示,高翀自2021年执掌工银瑞信总经理以来,恰逢公司从“固收强司”向“全品类布局”转型的关键期。可四年过去,转型不仅没能突破,反而让公司陷入“权益拖垮、固收失守”的双重困境——混合基金规模腰斩、明星经理批量出走、基金业绩难看,每一项“烂账”都与高翀的管理任期高度重合。
市场对高翀离任的质疑声浪,从一开始就未曾停歇。
“如果真的是‘升任’或‘正常调动’,为何公司连具体去向都不愿披露?”有业内人士分析,“在行业里,业绩惨淡时总经理‘出走’,大概率是‘扛不住压力’的委婉说法。高翀现在离开,更像是在业绩报表最难看的时候‘甩锅’,把烂摊子丢给赵桂才。”
混基4年缩水超600亿
如果说人事动荡是“导火索”,那么规模的断崖式下跌,就是工银瑞信陷入危机的“实锤”。
数据显示,工银瑞信混合基金规模在2021年12月底还高达1200.3亿元,可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这一数字已暴跌至565.8亿元,短短4年时间缩水超634亿元,缩水幅度达52.8%。
这样的缩水速度,在头部基金公司中堪称“耻辱”。要知道,同期公募行业混合基金整体规模从5.2万亿增长至6.8万亿,增幅达30.8%,不少中小型基金公司凭借几只爆款产品实现规模翻倍。
可工银瑞信作为“银行系公募龙头”,背靠工商银行的渠道优势,却交出了“逆市缩水超50%”的成绩单,反差之大令人咋舌。
规模缩水的背后,是投资者用脚投票的无奈。
名将杜洋管理的工银圆丰三年持有期混合吧中,有基民抱怨到,袁芳太激进前两年就亏了30%多,就不会玩,到现在还亏的30%。
更讽刺的是,工银瑞信近年来一直宣称要“打造全品类资产管理平台”,可如今却渐行渐远。
其中,权益业务“惨不忍睹”,股票型基金从2021年最高900亿缩水至2025年二季度的410亿亿;就连曾被寄予厚望的FOF业务,也因蒋华安的离任陷入麻烦。
“工银瑞信现在的问题,是‘什么都想做,什么都做不好’。”一位公募行业评论人士指出,“以前靠固收能稳住基本盘,现在固收守不住,权益又起不来,规模缩水是必然结果。高翀在任时没解决的问题,现在丢给赵桂才,只会更难。”
明星经理“集体出逃”致投研断层
比总经理离任更致命的,是明星基金经理的“清仓式出逃”。
2025年1月,工银瑞信权益投资部的“顶梁柱”张宇帆突然离职,让市场一片哗然。这位2007年就加入公司的“元老级”经理,曾凭借工银新兴制造基金2024年50.28%的回报率,跻身全市场主动权益基金前三,是公司少数能拿得出手的“权益名片”。
可张宇帆离职后,工银瑞信的操作更显荒唐——其管理的3只基金,接任者竟是一位管理经验不足30天的新人基金经理。“工银瑞信的权益投研体系,难道是‘一人撑全场’?”有投资者在社交平台愤怒吐槽,“明星经理一走,就找个新人来‘填坑’,这是把投资者的钱当‘练手工具’吗?”
更令人担忧的是,2025年4月,FOF投资部总经理蒋华安一次性卸任9只基金,管理规模达21.39亿元,作为公司FOF业务的“奠基人”,他的离任直接让工银瑞信FOF布局陷入“无将可用”的境地;同年8月,固收领域的百亿级名将张略钊也悄然卸任,要知道,固收曾是工银瑞信的“压舱石”,如今连这块“基石”也开始松动。
业绩雪崩,多只基金亏超24%,百亿经理杜洋“踩雷”亏近30%
规模缩水的根源,终究是拿不出手的业绩。
翻开工银瑞信的基金业绩榜单,满眼的“负收益”刺痛着投资者的眼睛——11只基金成立以来亏损超24%,其中多只产品亏超30%,堪称“散户收割机”。
工银中证传媒A是“亏损王”的典型代表。该基金成立于2015年5月,截至最新数据,成立以来亏损高达63.82%,年化回报为-9.41%。这意味着,如果投资者在基金成立时投入10万元,如今仅剩3.618万元,亏损幅度远超同期中证传媒指数45%的跌幅。
更荒唐的是,这只基金多年来始终“躺平”,既没有调整持仓结构,也没有更换基金经理,任由净值在低位徘徊,被投资者吐槽为“僵尸基金”。
工银互联网加的表现同样糟糕,成立以来亏损42.50%,年化回报-5.26%。在互联网行业经历多轮周期复苏的背景下,这只基金却始终没能抓住机会,反而因频繁追涨杀跌,把净值越做越低。
就连公司的“百亿级明星经理”杜洋,也没能逃过业绩滑铁卢。他管理的工银圆丰三年持有期混合,成立至今亏损超27%,要知道,这只基金是“三年持有期”产品,投资者一旦买入就只能“锁仓”,如今三年期满,不仅没赚到钱,反而亏了近三成,不少投资者直呼“踩了大坑”。
更令人质疑的是,工银瑞信对业绩亏损的“漠视”。翻看基金季报,无论是亏损63%的工银中证传媒A,还是亏损27%的工银圆丰三年持有期混合,基金经理在报告中要么“甩锅市场”,要么“画饼未来”,从未对亏损做出实质性反思,也没有提出可落地的整改措施。
如今,工银瑞信把希望寄托在了“一肩挑”的赵桂才身上。可翻看赵桂才的履历,从工商银行商业信贷部到工银巴西、工银租赁,他的职业生涯几乎全在银行和租赁领域,没有任何公募基金投研、产品管理的核心经验。
让这样一位一把手来主导8000亿巨头的日常管理,是工银瑞信的“无奈之举”,还是对投资者的“不负责任”?
市场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赵桂才能否镇住投研团队?能否制定有效的业绩整改方案?能否留住仅剩的核心人才?
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答案。规模缩水、业绩亏损、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一旦形成,再想挽回投资者信心,恐怕要付出比现在多十倍、百倍的努力。
对于被深套的投资者而言,现在最关心的或许是:赵桂才什么时候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破局方案”?那亏到“腰斩”的基金,还有机会回本吗?而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要等到下一份业绩报表出炉时,才能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