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全趋势基金经理变动引争议:董理卸任百亿产品,新晋经理能否接得住百亿盘存隐忧​

7月提前增聘新人是否意味着卸任早有计划,却未及时向投资者披露?在投研平台化趋势下,这场“百亿产品交接”究竟是兴全“老带新”的常规操作,还是另有隐情?

9月1日,兴证全球基金(下称“兴全基金”)一则基金经理变动公告引发市场关注:管理百亿规模兴全趋势投资混合(LOF)的基金经理董理,因“公司业务调整需要”正式卸任,该产品由此前增聘的杨世进、谢长雁接棒。

 

 

 

看似常规的人事调整,却藏着诸多待解疑问:为何董理要从127.87亿规模的“压舱石”产品离开,转而去专注管理仅26.66亿规模的兴全轻资产混合?7月提前增聘新人是否意味着卸任早有计划,却未及时向投资者披露?在投研平台化趋势下,这场“百亿产品交接”究竟是兴全“老带新”的常规操作,还是另有隐情?​

 

董理卸任“业务调整”说辞难服众,百亿产品交接逻辑存疑

 

根据兴全基金公告,董理卸任兴全趋势的核心原因是“公司业务调整需要”,卸任后将“专注于管理兴全轻资产混合”。但从产品规模与重要性来看,这一调整的合理性令人费解。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兴全趋势管理规模达127.87亿元,是兴全基金旗下规模靠前的权益类产品,也是市场关注度较高的百亿级基金;而董理将专注管理的兴全轻资产混合,规模仅26.66亿元,且其任职7年多来的回报率为34.43%,年化回报不足5%,业绩表现平平。

 

“管百亿”到“盯二十亿”,从核心产品到中小规模产品,董理的岗位调整不仅未体现“晋升”或“聚焦优势”,反而呈现出“降配”特征——若真是“业务调整”,兴全基金为何要让一位管理过百亿产品的基金经理,去专注一只规模小、业绩普通的产品?“业务调整”的具体指向究竟是什么?

 

更值得质疑的是,此次卸任早有“铺垫”。今年7月初,兴全基金已为兴全趋势先后增聘杨世进、谢长雁为基金经理,形成“董理+杨世进+谢长雁”的三人共管模式。从时间线看,增聘与卸任间隔不足2个月,这更像是一场“提前安排好的交接”。

 

但兴全基金在7月增聘时,仅公告“加强投研力量”,未提及董理后续将卸任,直至9月才正式披露变动。对于持有兴全趋势的投资者而言,2个月前的增聘是否隐含“董理将离场”的信号?信息披露的滞后性,是否剥夺了投资者的知情权与决策时间?​

 

此外,董理在兴全趋势的管理角色也存疑。公告称卸任后由杨世进、谢长雁“继续共同管理”,这意味着7月增聘后,新人已开始参与产品管理。但兴全基金未披露期间三人的分工:是董理主导投资,还是新人已实际接手?若新人已提前介入,为何还要等到9月才正式卸任?这种“过渡式共管”是否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进而影响产品业绩稳定性?

 

“老带新”模式背书?新晋经理能否接得住百亿盘存隐忧

 

兴全基金在公告中强调,杨世进、谢长雁是“公司近些年培养的优秀投研人才”,此次交接是“老带新”模式的延续——这与兴全过往“内部培养、逐步放权”的投研体系一致。例如,今年7月兴全合兴增聘的隋毅、兴全合丰增聘的朱可夫,均是从基金经理助理晋升,先与资深经理共管,再逐步独立。

 

但此次交接的特殊性在于,兴全趋势是百亿级产品,对基金经理的经验、风控能力要求更高。从杨世进的履历来看,其虽有15年证券从业经历,代表产品兴全多维价值混合A过去一年收益69.41%,但这是其首次独立管理百亿级产品。

 

此前他多管理中小规模产品,规模与兴全趋势相差悬殊——小规模产品可灵活调整仓位、聚焦细分赛道,而百亿产品需兼顾流动性与分散投资,操作难度大幅提升。杨世进的“均衡策略”能否适配百亿规模?过去一年的高收益是否依赖特定市场环境,在规模扩容后能否持续?

 

谢长雁的情况更不明确。兴全基金未详细披露其从业经历与过往业绩,仅提及“对投资理念和策略有深入理解”。作为共同管理人,谢长雁的投资风格如何?与杨世进能否形成互补?两人的决策机制是“分工协作”还是“一人主导”?这些关键信息的缺失,让投资者对“交接后的业绩稳定性”充满担忧。

 

从行业案例来看,“老带新”模式虽能培养新人,但也存在“水土不服”风险。例如部分基金公司在明星经理卸任后,新人因经验不足导致产品业绩大幅波动。兴全基金虽称“注重平稳过渡”,但未给出具体保障措施:是保留董理的投研支持,还是设置业绩考核机制?若后续兴全趋势业绩下滑,谁来承担责任?

 

新晋百亿经理潮下:兴全调整折射行业隐忧,投资者权益如何保障?

 

董理卸任兴全趋势的背后,是公募行业“新晋百亿基金经理”崛起的大背景。据财联社统计,当前全市场81位百亿基金经理中,仅17位管理时间不足5年,其中4位规模超200亿,且多为“通过增聘、合管达到百亿规模”——杨世进正是这一趋势的缩影。

 

行业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一方面是公募高质量发展要求“约束明星经理规模、为其减负”,例如中欧葛兰为中欧医疗健康增聘赵磊,让新人分担规模压力;另一方面是基金公司“平台化投研”的推进,试图通过“集体决策”降低对单一明星经理的依赖。

 

但这一趋势也暗藏风险。对基金公司而言,“增聘合管”虽能快速扩大新人规模,但也可能“拔苗助长”——新人若能力未达百亿管理水平,反而会损害产品业绩。对投资者而言,“新晋百亿经理”的规模多来自“接手”而非“业绩吸引”,例如诺安刘慧影因接手前任产品达到236.71亿规模,其真实管理能力仍需时间验证。

 

具体到兴全趋势,投资者更关心“交接后如何保障收益”。兴全基金在公告中承诺“全力挖掘优质标的”,但未提及具体措施:投研团队是否会为该产品倾斜资源?是否会调整投资策略以适配新人风格?若业绩出现大幅回撤,是否有补偿或应对机制?这些“空泛承诺”难以打消投资者疑虑。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基金公司在“新人接百亿”时,存在“重规模、轻业绩”的倾向。例如永赢基金虽对热门产品限购、提示风险,但仍通过“老带新”快速扩大新人规模。兴全基金此次调整,是否也存在“为培养新人而牺牲老产品稳定性”的考量?董理的卸任,是否是“为新人让路”的被动选择?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