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深研社注意到,据中国基金报近期报道,作为银行系公募中的一员,鑫元基金近期因一则高管变动公告引发行业关注——任职超11年的副总经理王辉,以“工作安排”为由离任并转任公司高级专员岗,从高管序列退出。
回溯其履历,王辉是鑫元基金的“开国元老”,伴随公司从成立走向规模突破2000亿元。
然而,在规模增长的背后,鑫元基金“固收一家独大”的产品结构问题凸显,股票型、混合型基金规模占比不足2%,此前宣称的多元布局至今未见明显成效,此次核心高管变动是否会影响公司战略推进,仍需持续观察。
“元老级”副总离任转岗,高管团队近年迎新频仍
从鑫元基金上月底公告来看,王辉的离任与转岗存在明显的“降职”意味——此前担任副总经理的他,离任后仅转任高级专员岗,且目前已不在公司官网公示的高管名单中。
公开信息显示,王辉是鑫元基金的“元老”,自2013年8月公司成立之初便加入,最初担任首席市场官,2014年12月起兼任总经理助理,2016年4月升任副总经理,截至此次离任,其担任副总职务已超9年,深度参与了公司从起步到规模突破2000亿元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鑫元基金高管团队近年变动较为频繁。当前公司副总经理共有三位,其中张鹏飞、杨晓宇均为今年6月新上任,两人于2022年12月才加入鑫元基金,任职时间仅1年半左右,且杨晓宇还兼任首席信息官。
短时间内两位新副总到位、一位“元老级”副总退出,高管团队的稳定性存疑,而新团队能否承接公司此前的战略规划,尤其是在主动权益、多元化布局等领域实现突破,尚未有明确信号。
规模三年翻倍背后,收“独挑大梁”,权益产品近乎“陪跑”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鑫元基金管理规模达2117.84亿元,较2022年上半年末的897.04亿元增长超136%,行业排名也从第55位升至第36位,规模扩张速度看似亮眼。
但拆解产品结构可见,公司规模增长几乎完全依赖固收类产品“独挑大梁”,权益类产品规模占比极低,结构失衡问题突出。
具体来看,截至今年6月末,鑫元基金旗下债券型基金规模达1368.10亿元,占比64.60%;货币基金规模716.89亿元,占比33.85%;二者合计占比超98%,是公司规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2022年中至2025年中,债券基金规模增长767.29亿元,贡献了62.85%的规模增量,货币基金规模增长440.46亿元,贡献36.08%的增量,两大固收品类几乎包揽了全部规模增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权益类产品规模“微不足道”:股票型基金仅5只(4只指数型、1只主动型),合计规模3.89亿元;混合型基金17只,合计规模26.58亿元;二者合计占比不足2%,且主动权益产品规模分散、缺乏明星产品与核心基金经理,在权益市场的竞争力近乎“陪跑”。
多元布局承诺难落地,战略规划与实际成效脱节
事实上,鑫元基金并非未意识到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今年年初,公司曾公开表示,将“加速被动投资领域布局,推进ETF产品落地”“从单一资产向多资产、多策略拓展”,同时计划“积极拓展港股、海外资产等QDII投资工具及黄金等另类资产”,通过多元化配置增强组合应对市场的能力。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战略规划尚未转化为实际成效。尽管今年下半年以来,公司成立了5只指数型股票基金、3只混合型基金及1只FOF,但从规模来看,新成立的权益类产品并未打破“迷你基”困境——截至二季度末,公司17只混合型基金合计规模仅26.58亿元,平均单只规模不足1.6亿元,5只股票型基金平均规模不足0.8亿元,部分产品甚至面临清盘风险。
更值得关注的是,公司在被动投资、全球化配置等领域的进展缓慢。截至目前,鑫元基金仍无一只ETF产品落地,QDII基金、黄金等另类资产配置产品也未见踪影,与年初“完善量化、FOF、固收+等策略产品体系”的承诺存在明显差距。在固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权益市场机遇频现的背景下,鑫元基金若持续陷在“固收依赖症”中,不仅难以抵御利率波动等风险,也可能错失行业转型的关键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