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预计:2031年全球汽车尾门升降电机市场销售将达到3.89亿美元

本报告基于QYR统计数据,系统分析全球汽车尾门升降电机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2.27亿美元,预计2031年增至3.89亿美元,CAGR为8.1%。报告从定义、供应链结构、上下

3个电话qy渐变质感直播课培训课程宣传横版海报__2025-01-17+11_02_35_副本_副本.png

本报告基于QYR统计数据,系统分析全球汽车尾门升降电机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根据QYResearch最新调研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2.27亿美元,预计2031年增至3.89亿美元,CAGR为8.1%。报告从定义、供应链结构、上下游产业、核心厂商、政策环境及未来趋势等维度展开,结合细分市场数据与行业洞察,为投资者提供前瞻性决策参考。

一、行业定义与核心功能

汽车尾门升降电机是电动尾门系统的核心动力部件,通过直流电机驱动螺纹主轴或齿轮箱,实现尾门的自动开启与关闭。其技术集成度较高,需与传感器(如超声波、红外)、ECU控制模块及防夹算法协同工作,确保操作安全性与静音性。例如,现代研发的无刷电机与精密齿轮箱组合,可将运行噪音控制在40分贝以下,满足高端车型对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的严苛要求。


 

二、供应链结构与上下游分析

上游:关键零部件供应

电机组件:占成本比重约40%,包括定子、转子、减速器及编码器。2023年中国电机市场规模达1.44万亿元,2016-2023年CAGR为8.6%,为尾门电机提供稳定供应基础。

传感器与控制系统:超声波传感器单价约5-15美元,红外传感器约3-8美元,成本占比约15%。博世、德尔福等外资厂商占据高端市场,国产厂商如保隆科技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金属结构件:撑杆、支架等需具备高强度与耐腐蚀性,铝合金材料占比超70%,成本占比约25%。

中游:系统集成与制造

单杆式与双杆式设计:单杆式结构简单,成本低约20%,适用于轻型车辆;双杆式稳定性强,承载能力提升50%,多用于SUV及豪华车型。

技术壁垒:防夹力控制(需≤100N)、同步精度(误差≤2mm)及耐久性(3万次以上开合)为核心指标,外资厂商如Stabilus、Brose凭借技术积累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

下游:整车应用与售后市场

乘用车主导需求:2024年乘用车份额占比超80%,CAGR达9.2%,主要受新能源汽车智能化配置驱动。特斯拉Model Y、比亚迪唐等车型标配电动尾门,选装价格降至3000-5000元。

商用车渗透加速:物流车对装卸效率要求提升,电动尾门渗透率从2020年的5%增至2024年的18%,预计2031年达35%。

三、全球市场格局与核心厂商分析

区域市场分布

亚太为最大消费市场:2024年占比45%,中国以28%份额领跑,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2024年达950万辆,同比+35%)。

北美与欧洲为生产中心:2024年合计占比60%,但亚太地区增速最快,预计2031年份额提升至35%,主要受中国本土厂商(如胜华波、延锋)产能扩张推动。

核心厂商竞争格局

第一梯队(市占率超50%):

Brose:德国老牌供应商,为宝马、奔驰等提供双杆+电吸式解决方案,2024年营收达12亿欧元。

Denso (ASMO):丰田系核心供应商,电机效率突破85%,噪音控制行业领先。

Bosch:通过收购爱德夏强化车门系统布局,2024年电动尾门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2%。

第二梯队(市占率20-30%):

胜华波:中国本土龙头,2024年出货量突破200万套,客户涵盖上汽、吉利等,成本较外资低15-20%。

延锋:依托上汽集团资源,2024年市占率提升至8%,重点布局智能感应与APP控制功能。

德昌电机:微型电机领域专家,尾门电机产品通过IATF 16949认证,2024年营收达5.2亿美元。

四、政策环境与行业驱动因素

政策支持

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将智能网联汽车列为战略新兴产业,要求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25%,推动电动尾门等智能化配置普及。

欧盟Euro NCAP标准:2024年起将防夹功能纳入安全评级,倒逼厂商升级技术。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对本土生产的电动尾门系统提供7.5%税收抵免,吸引厂商转移产能。

市场驱动因素

消费升级:用户对车辆便利性需求提升,电动尾门渗透率从2020年的12%增至2024年的28%,预计2031年达55%。

技术降本:无刷电机成本较有刷电机下降40%,推动电动尾门选装价从2018年的8000元降至2024年的3000元。

新能源汽车爆发: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达1800万辆,电动尾门作为差异化配置,搭载率超60%。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行业前景

技术趋势

无接触操作:脚踢感应渗透率预计从2024年的35%提升至2031年的70%,雷达+摄像头融合方案成主流。

AI集成:通过机器学习优化防夹算法,误触发率降低至0.1%以下。

轻量化设计:碳纤维撑杆应用增加,系统重量减少30%,能耗降低15%。

市场预测

规模扩张:全球市场2031年达3.89亿美元,亚太地区占比提升至40%,中国贡献主要增量。

应用拓展:商用车领域CAGR达12%,物流自动化需求推动电动尾门成为标配。

竞争格局:本土厂商份额从2024年的25%增至2031年的40%,胜华波、延锋等有望进入全球前五。

《2025-2031全球与中国汽车尾门升降电机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报告中,QYResearch研究全球与中国市场汽车尾门升降电机的产能、产量、销量、销售额、价格及未来趋势。重点分析全球与中国市场的主要厂商产品特点、产品规格、价格、销量、销售收入及全球和中国市场主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历史数据为2020至2024年,预测数据为2025至2031年。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