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时刻!卫星互联网是下一个万亿蓝海吗?

卫星产业是一个高度综合领域,其产业链包含卫星制造、发射、运营与服务及地面装备制造,涵盖了从航天器研发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闭环。

9月2日,覆盖全产业链的高弹性卫星产业ETF(159218)收跌1.81%,今年以来涨超33%。资金青睐不减,成交超8700万,净流入超2700万元,连续三日获资金净流入,累计吸金超1.36亿元。

为何资金在此时逆势加仓?

消息面上,9月3日“亮剑”时刻,国之重器呼之欲出。据悉,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战略打击群等将组成装备方队,充分展示强大实力。

卫星系统作为新域新质重要力量,是“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核心环节,是支撑诸多高新装备发挥效能的基础,随着产业加速和应用落地,有望向万亿蓝海赛道迈进。

迈向6G,卫星通信走向空天地融合

作为6G技术的必经之路,卫星互联网所实现的将是全球全方位的通信覆盖,截至2024年,全球仍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无法上网。依赖地面基站的移动通信网络,仅覆盖了全球陆地面积的不到20%,卫星通信将弥补地面通信的缺陷。

同时,作为“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的核心环节,卫星互联网可与 无人机无人机 、 物联网 等实现协同,缓解信号延迟问题,在国家安全、应急通信、远程监测等领域应用广泛。

卫星产业是一个高度综合领域,其产业链包含卫星制造、发射、运营与服务及地面装备制造,涵盖了从航天器研发到商业化应用的完整闭环。

【上游:密集组网期释放需求,产业建设加速】

低轨卫星互联网因其“低延迟、高带宽、低成本”优势,以及频轨资源的有限性而成为全球大国竞逐的高地——我国有“星网”,美国有“星链”。“先登先占”规则下,各国激烈竞争,中国已申请5.13万颗卫星,但发射数只有百余颗,亟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发射。

在此竞争格局下,今年以来我国已经迈入密集组网期。中国星网近一个月内密集发射6组低轨卫星,覆盖文昌、太原、海南等多地发射场。

图片.png

为应对爆发式发射需求,我国正通过“传统发射场升级+沿海商业发射场扩张”双轨并进;同时,卫星制造端已形成较大批产能力,满足星座建设需求。文昌国际航天城卫星超级工厂产业集群于2025年底前下线首颗试验卫星,年产能达到1000颗。此外,天津、武汉、株洲、台州等地均获得商业卫星制造资质。

华泰证券指出,随着上游密集发射,卫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从建设到运营等链条均有望逐步获益,如卫星制造中的相控阵天线、通信载荷等上游企业,以及各类形态的卫星终端和最终卫星互联网运营企业等。

【下游:手机直连引爆商业化落地,大众消费或可期】

随着商业化的落地,卫星互联网正在从“国家队专用”到“全民级基础设施”。

在此趋势下,行业重磅催化持续不断。此前,工信部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提出,支持开展终端设备直连卫星业务,面向手机终端创新“不换卡不换号”模式,并设立目标,到2030年,发展卫星通信用户超1000万。此外,卫星互联网牌照也有望落地,未来或将出现“第四大通信运营商”。

对我国来说,手机直连卫星等有望成为卫星产业核心应用场景。中国电信早在2009年开启卫星互联网业务,与华为、荣耀、小米等厂商合作,已推出支持卫星通话功能的手机。天通一号卫星系统已覆盖中国及东南亚17个国家和地区。

根据SIA统计,2023年全球卫星发射、制造、运营服务、地面设备制造占产业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53%、6.03%、38.67%和52.77%,整个产业链呈现越向下产业规模越大的金字塔状。这一结构充分体现出下游应用和终端设备在商业化落地中的关键地位,也反映出来未来产业价值重心正逐步向服务和应用侧倾斜的发展趋势。

国信证券测算,我国卫星互联网未来五年市场规模有望达近千亿元,据Morgan Stanley,2040年全球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万亿元。

【高弹性,更犀利的卫星产业ETF】

作为目前全市场率先跟踪卫星产业指数的标的,卫星产业ETF(159218)覆盖卫星产业链上下游,包含卫星制造、发射、运营、应用等多个细分环节,助力投资者把握全产业链加速发展机会。

其中,中国卫星含量近8%,堪称“含星量”最高的卫星指数。

图片.png

来源:wind,数据截至9.1

相比于同类指数,弹性更好。截至9月1日,卫星产业指数今年以来涨幅超33%。拉长维度来看,历史表现、波动率均超越同类指数。

图片.png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上述观点、看法和思路根据截至当前情况判断做出,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对于以上引自证券公司等外部机构的观点或信息,不对该等观点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做任何实质性的保证或承诺。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话题

#猛踩刹车?三大指数集体跌超1%#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