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替代!精密减速器,谁能问鼎中原?

国内企业,势如破竹

1.png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乌梅

最近一段时间的资本市场,有一个板块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减速器。板块的相关企业如#吉冈精密(836720)、#易实精密(836221)、#巨轮智能(002031)等都迎来了大涨。

1.png巨轮智能股价变化(来源:百度)

而在减速器这个大家庭中,精密减速器作为其中的一个细分赛道,受到了投资者的重点关注。实际上,作为#工业机器人 的核心零部件之一,精密减速器凭借着回程间隙小、精度高、寿命长等特点,在推动机器人技术进步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精密减速器目前的竞争格局如何?相关企业能享受到机器人带来的红利吗?笔者今天就带你来一探究竟。

一、需求共振,迎来新机遇

所谓事出反常必有妖,精密减速器能够大涨,在一定程度上要感谢#特斯拉。

就在近日,特斯拉发布了第四版“宏图计划”,重点提及Optimus擎天柱人形机器人的潜力。按照公司的规划,该机器人预计将在2026年初投入商业化应用。

这也给了投资者们更多的遐想空间。要知道,工业机器人目前是精密减速器最大下游应用领域,占比大约有36%,机床行业占比大约有22%,排名第二。此外,部分厂家的人形机器人于2024年开始实现小批量生产,虽然当前占比仍较小(不到3%),但是可以说未来可期,或许成为最有增长潜力的需求领域。

看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就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根据专业机构预测,全球工业机器人的精密减速器市场规模有望从三年前的刚过30亿美元增加到2027年的超过60亿美元。

而精密减速器种类繁多,包括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精密行星减速器等。去年,我国精密减速器整体市场规模达91亿元,其中谐波减速器出货量达到95万台,RV减速器64万台。上述两种减速器在不同类型的应用中都有各自的优势,所以也不能完全相互取代。

2.png减速器市场规模(来源:MIR)

二、自主突破成为主线

如果我们把精密减速器的产业链打开,你会发现其上游主要是金属原材料、润滑油脂等。中游则是精密减速器的组装生产,也是核心环节,包括外资和国产企业。下游是我们刚才聊到的需求端,主要聚焦在工业机器人、机床等领域。

3.png减速器的产业链(来源:华创证券)

而据笔者观察,这两年减速器赛道的重要投资逻辑之一就是——国产替代。就以谐波减速器为例,这两年自主替代的速度明显加快,去年我国谐波减速器市场内资厂商占据主导地位,出货量的占比已经超过了80%,逐渐缩小与海外巨头差距。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要知道这个数据在六年前还不到60%,国内企业也正在凭借着成本优势和对国内下游客户的深度理解,正在蚕食外资的“蛋糕”。但如果辩证的来看问题,像哈默纳科等头部外资厂商,仍然在高端谐波减速器有一定的话语权,尤其是在自主化涉及和模块化开发方面。

而从全球的销售收入情况来看,去年哈默纳科以接近60%的销售收入份额稳稳处于第一的位置,出货量占比40-50%。国内企业#绿地谐波(688017)以15%左右的份额排名第二。所以谐波减速器的市场集中度还是比较高的。

4.png谐波减速器全球竞争格局(来源:GGII)

除此之外,在制造工具上,谐波减速器的制造对精度要求极高,涉及多类高端数控机床及专用刀具,一些关键设备的制造能力还掌握在一些日本企业手里,国内企业还有追赶的空间。

而RV减速器的自主突破时间则更慢一些,去年我国RV减速器市场也是国内企业出货量(57%)首次超过了外资企业,但是坦率地说,在汽车主机厂焊装产线、高速重载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应用场景中,博特斯克、住友等外资企业的领先地位短时间内还是难以撼动。

三、增长幅度不一

从国内减速器企业的业绩来看,凭借着机器人需求的增长,业绩可以说是稳中有升,只是增长的幅度出现了差异。

5.png企业财务情况(来源:公司年报)

比如行业龙头之一的绿地谐波,率先实现了谐波减速器的工业化生产和规模化应用。公司自研的“P形齿技术”把产品寿命拉长到1.2万小时,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40%。今年上半年,绿地谐波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幅度都超过了45%,其中公司产品之一的谐波减速器上半年实现了34%的高增长。

更引人瞩目的人,在现金流方面,上半年绿的谐波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暴涨130倍至4680万元。此外,绿的谐波是特斯拉谐波减速器一供,2024年订单占比超50%。

但需要注意的是,绿地谐波的毛利率下滑到了不足35%,已连续4年同期下滑,净资产收益率也连续3年同期下滑,公司的盈利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如果横向对比,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还是能形成溢价的,相较于其他国内企业仍然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除此之外,#中大力德(002896)上半年的增速只有2%,而且非常重要的是,公司业务线中的精密减速器收入萎缩8.55%,也反映出了公司在该领域的竞争力仍需提高。需要关注的是,公司也是紧紧抱住了宇树科技的“大腿”,在手订单超过了30亿元,如果未来宇树年销量能持续增长,也有利于公司业绩的爆发。

所以,未来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减速器的王冠鹿死谁手,还需要看下游众多机器人企业中,谁能问鼎中原,说白了,就看谁的“大腿”更粗壮。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