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豪赌+扩张难:Robotaxi还是一个好生意吗?

技术豪赌+扩张难:Robotaxi还是一个好生意吗?

文:谈擎说AI

如今的Robotaxi行业真是越来越热闹了。

特斯拉Robotaxi经过三个月的试运营,按计划这个月将要正式上线。

与此同时,近些日子,国内自动驾驶企业们也纷纷发布了上半年财报,Robotaxi商业化明显提速。

像如祺出行2025年上半年收入同比增长61.7%至16.76亿元,其中Robotaxi业务订单量涨逾4.7倍,月度活跃用户量增超七成;

文远知行二季度营收达到1.27亿元,同比增长60.8%,其中Robotaxi营收达到了4590万元,同比暴涨了836.7%。

种种迹象表明,“买辆车让它自己去跑滴滴”的时代似乎正在快速逼近?

技术路线之争:谁会笑到最后?

不过在这商业化加速落地的同时,无人出租运营却走在了十字路口,在方向上分化出两大派系:

一是以Waymo、百度萝卜快跑为首的传统“激光雷达+高精地图”路线;

二是特斯拉的闯进,带来了很“特斯拉范”的“纯视觉+端到端”路线,仅利用摄像头进行智驾。

二者目前各有优劣,现在拼的就是未来成长空间,就好比大模型应当是选择开源还是闭源,此前行业一致认为只有闭源模型才有出路,但DeepSeek的出现颠覆了行业对开源模型的认知。

在科技行业里,选错的一方付出的代价势必会很沉重,弄不好就要从头开始。

所以这两条路线未来到底哪一方会胜出?

两条路线眼下看似针锋相对,实则更像在同一座“无人运营金字塔”上分头攀爬:

激光雷达派先把塔尖(安全、合规、高客单价)焊牢,再向下削成本;纯视觉派则先在塔基(低成本、广覆盖、低客单价)铺量,再向上补安全。

谁能先到达金字塔的“腰部拐点”——既足够便宜又足够可靠——谁就能把对方的上升空间封死。

短期看,激光雷达派会在监管最严的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守住“高客单价”现金牛,而且激光雷达目前感知能力是要领先纯视觉技术的,像在暴雨天气下,摄像头因信噪比下降导致的漏检率,比激光雷达方案整整高出3倍;

中期看,纯视觉派用十倍数据量把长尾幻觉压到监管可接受阈值,虽然目前整体安全性不及激光雷达派,一旦技术可行性更进一步,天花板上限会更高。

长期看,如果4D成像毫米波雷达能把成本打到激光雷达的十分之一且分辨率逼近64线,两条路线将在“腰部”合拢。

最终结果而言,谁能把“绝对安全”这件奢侈品,做成白菜价,谁就能把对手连锅端。

理论听起来都很容易,但事实上,真到决策上,很少人愿意去赌,每一家Robotaxi企业都希望找到更大的确定性来谋发展。

不过特斯拉似乎已经认准了“纯视觉”方案,马斯克2016年就开始公开支持纯视觉路线,如今势必要一条路走到黑。

前两天更是与Uber CEO在网上掐架,直呼“传感器模糊导致风险增加,而不是减少,这就是waymo不能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原因”。

马斯克确实不是瞎说,一个车既要听激光雷达的,又要听摄像头的,发生特殊情况,车不是没可能左右脑互搏,这种情况下确实增加了不少风险。

但是去掉激光雷达吧,纯视觉在晚上、以及特殊天气下确实没有激光雷达好用,短板非常明显。

目前整体来讲,配备激光雷达有着更高安全性的观念依然是主流,在中国,高配版的新能源汽车都配有激光雷达,只有低配版智驾的车型才选择纯视觉。

此外,马斯克之所以这么坚定,既源自于自己对技术的独特看法,也有着基于特斯拉的优势及成本考量。

特斯拉核心优势在于全球600万辆车队规模,这让特斯拉能够通过庞大的车队每天从真实世界采集巨量视觉数据,并以此不断训练、优化神经网络,形成数据闭环,从而持续学习、迭代,以覆盖各种罕见的长尾场景。

据了解,特斯拉每天回传大约1600万公里的实际道路数据,而Waymo累计10年总公里程才8000万公里。

同时使用价格更低的摄像头可以显著压低整车造价,从而让这套解决方案更大规模推广。

国内来看,纯摄像头方案的成本最低可控制在 5000 元左右,而摄像头+激光雷达组合方案的成本仍约 2 万元,二者价差约 4–5 倍。

而且几乎没有“必须定期更新高精地图”的硬性要求,根据特斯拉官方口径,特斯拉车辆把普通导航地图当作底图,主要靠端到端神经网络实时“看图说话”,省去了周期性采图、制图以及更新成本。

面对纯视觉的低成本优势,百度的萝卜快跑有所动摇。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7月份在季度高管会上,发表观点,他过去坚定支持多传感器的车路协同,如今更看好纯视觉。

面对百度高管,他更是直言:萝卜快跑是在与时间赛跑,要尽快切换到纯视觉,才有机会。

之所以动摇,原因可能还是在于成本的诱惑。

不过萝卜快跑并没有特斯拉这么大规模的车辆,即使切换到相同的技术路线仍可能被特斯拉不断拉大差距。

李彦宏也坦言:“若不能在2026年前将车队规模扩至10万辆级,百度将被特斯拉“甩开代际差距”。

总而言之,关于纯视觉与激光雷达融合方案的技术之争,各个企业决策者都各执己见,至今未成定论,未来还要有很长一段时间要摸索。

不过争论归争论,但商业化落地不能停,再不加快商业化发展,资本市场就该有话要说了。

Robotaxi企业何时能盈利?

整体讲,主流Robotaxi公司基本上都处于亏损状态。

Waymo五年了才只有1000辆车,扩展速度非常慢,而且还要靠母公司Alphabet不断输血,仅去年,母公司就为其承担了约20亿美元的亏损。

上半年,小马智行净亏损为9064万美元,约合人民币6.5亿元,同比扩大75.07%;

文远知行上半年净亏损为7.92亿元,同比收窄10%。

说实话,再有钱也顶不住这种烧法。

实现盈利,已经成为了行业共同目标。

根据高盛今年5月报告,中国一线城市Robotaxi单车毛利将在2026年转正,经营利润层面预计2032年实现。

二线城市预计2031年实现盈利;其它城市更晚,预计2034年实现盈利。

与高盛不同的是,部分龙头企业定下了近年就将要实现盈利的目标。

去年百度就曾表态,萝卜快跑2024年底,将在武汉实现收支平衡,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

百度在前些天宣布,截止今年8月,萝卜快跑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已经完成1400万单,财报显示,第二季度萝卜快跑完成无人驾驶订单超220万单,同比增长148%。

百度萝卜快跑在武汉已经实现实现盈亏平衡,算是半只脚迈入全面盈利的门槛。

如今商业模式逐步被验证,接下来就是扩大规模。

小马智行CEO彭军预测,小马智行将在2028年左右才能实现盈亏平衡。

到时,小马智行运营规模将要超过50000辆。

不过如今小马智行的运营车辆只有500辆,整整差了100倍,要在两三年内把规模扩大至此,这并不容易。

目前行业发展俨然来到了规模=盈利阶段。

不过规模扩大的前提是需求扩大。

现在Robotaxi行业的规模扩张并非企业自身能决定的,而是由外部条件主导。

现阶段,行业发展有着特殊性,需求被人为抑制,地方就业压力成为关键变量。

规模能否快速放大,取决于政策何时打开窗口,而非企业单方面的扩张意愿。

在此阶段,企业应当如何扩张,难道只能等待?

就算企业乐意,恐怕资本市场那边不能交代。

中国自动驾驶企业也没坐以待毙:出海成为了如今关键选择。

2025年甚至可以说是“无人驾驶出海元年”。

像文远知行在阿联酋、沙特、欧洲等地开展试运营阶段;

萝卜快跑则宣布,将在今年年底前把数千辆无人驾驶车辆接入 Uber 的全球出行网络,双方首先会在亚洲及中东市场投放萝卜快跑的第六代无人车……

Robotaxi出海似乎成为中国出口的新名片。

但出海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是在消费端,世界各地用户对于无人驾驶出租车的接受程度还是有限的,用户心智需要培养,这又是一个烧钱的项目。

二是出海不意味着企业市场自主权一定就能提高。无论是采集当地的道路数据、地图数据,还是后续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都需要与当地政府合作协同,比如在中东及新加坡,当地政府相对容易合作,但到了欧洲、北美,就没那么好合作。

所以出海的生意并不好做,充满着变数,这也是萝卜快跑等企业要与世界最大出行平台Uber合作原因。

Uber成立多年,业务遍及全球70多个国家、为15000多个城市提供网约车服务。

依托 Uber 的全球网络,国内自动驾驶公司可以显著降低沟通与试错成本,迅速适应各地法规、路况及用户偏好,从而降低本地化难度。

此外,Robotaxi 的规模化投放也是一把“双刃剑”。

车辆越多,整车、生产、运营等全链路成本同步放大。

最新财报把这一点写得直白:小马智行 2025Q2 运营费用 为6,470 万美元,同比飙涨 75%,官方解释是“量产前置投入 + 第七代 Robotaxi 技术升级带来的人力支出”。

文远知行同期营业成本也水涨船高——9,150 万元,同比增 70.4%。

另外,未来随着政策逐步放开,规模得以扩张,Robotaxi们就一定能实现规模效益,保证不亏损吗?

谈擎说AI觉得未必。

这一点,或许与网约车抢占出租车市场相似。

规模的扩大就将面临着市场的有限。

到时,新一轮的补贴与价格战也将开始,那时才是真正比拼现金流燃烧的阶段。

而且到时会不会有许多后起之秀来赶超?

概率应该很高。

至少滴滴们肯定不会满足于自身的市场被蚕食。

此前,滴滴为了抢占网约车市场,保持规模,足足亏损十年才实现稳定盈利。

根据天眼查APP显示,到了2023年,滴滴才实现首次年度盈利。

而且曹操出行、如祺出行网约车企业也在无人出租运营商不断发力,像如祺出行已经投运超过300辆,并计划未来五年构建万辆规模的Robotaxi车队。

曹操出行发力较晚,累计里程也已经突破了1.5万km。

所以未来Robotaxi也不难猜会有一场苦战,到时才是决战的时候。

如今企业们说近两年就能全面盈利会不会说得太早了?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