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城北徐公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传说中,史上第一个机械生命名叫塔罗斯,是古希腊的火神、锻造与雕刻之神赫菲斯托斯打造的青铜巨人。
塔罗斯是克里特岛的守护者,可以自动巡逻、能攻击入侵者。
它的动力源于青铜血管里流动的神圣液体“伊克尔”,神的血。
……
赫菲斯托斯的作品远不止此。他还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神奇装备、自动开合的门、乃至自动干活的金属女仆……
其中最知名的,是潘多拉。
作为对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取神火的惩罚,他用黏土和水创造了世上第一个女人潘多拉,给人间带来灾难。
……
自最古老的时代起,人(神)造人的武力与女性化,就是永恒的话题。
2029年,人工智能型机器人公司克洛诺斯,在黑市进口了一款“女性”机器人,艾丽莎。
艾丽莎来自一家中国科技公司,专门用于解决严重的性别不平衡问题。
“她”拥有近似于人的高级情感,甚至拥有自我意识。
两名看管人员被艾丽莎的美貌吸引,想要做一些少儿不宜的事情。
出于“保护”自身,其中一人被杀死。
机器人居然杀人,这还了得?
于是,一系列关于机器人的惊心动魄、山盟海誓、丧心病狂的跌宕起伏剧情,开始了。
……
以上,来自2019年奈飞出品的俄罗斯科幻剧《超凡女仆》,豆瓣评分7.3。
其中很多剧情,虽然荒诞不稽。
但时至今日,也很难有人真的敢拍胸脯保证,类似的事情一定不会发生。
01
真真假假
“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预计将在一年内面世,定价不超过10万元。”
最近,国内某机器人公司创始人在采访中称,正在研发一款模拟子宫环境、能生娃的机器人,提供怀孕到分娩一条龙服务……
这毫无疑问是今年国内科技圈最野的忽悠事件。
至少,许多大爷大妈肯定是被忽悠到了,在家族群疯狂@:你小子再不找对象,等机器人能生娃就没你啥事了!
……
在你小子找到对象之前,这种事当然是不可能发生的。
生育机器人的核心是体外人造子宫,通过模拟母体环境保证胚胎发育。
目前主流的人造子宫方案采用类似“生物袋” 的柔性容器,内部填充人工羊水,维持 37℃恒温及 pH 值稳定。
人工胎盘则用中空纤维膜实现气体交换,效率只有自然的60%。
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胎儿的血氧饱和度、心率等指标,实时调整营养供给。
……
以上这些,差不多就是目前所能做到的极限了。
在医学领域,如今最尖端的技术可能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先进。
人工羊水虽然能保证缓冲力和渗透压,但人工无法造出母体特有的抗菌肽、干细胞等成分。
正常胎儿能通过胎盘获得igG抗体,以此建立免疫系统。同时,母体内的皮质醇、雌激素等波动,都对胎儿的器官发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少在目前,这些都无法人工实现。
埃因霍温理工大学2019年展示的人造子宫
现有的技术,最多支持22-24周的胚胎发育。
比如,美国FDA批准的EXTEND系统,已在羊胎实验中实现 4 周体外发育,最终目标是将人类早产儿存活极限从23周提前至20周。
也就是说,目前人造子宫真正的用途,其实还是辅助生殖。
现在比较实际的问题是,全世界的大龄产妇和多次堕胎的女性太多,导致早产儿越来越多。
需要通过人造子宫环境,来为新生儿重症监护提供可行的替代方案。
也就是说,所谓人造子宫,并非完全是噱头,确实有实际的市场需求,而且很大。
总而言之,目前以及中短期的未来,人们想象中的那种人造子宫,确实没有实现的可能。
即便能实现,也基本不可能真的解决生育率过低的问题。
因为最根源的问题,并不是现代人生不出来小孩,而是抚养成本太高。
就算不考虑这些……
除了营养,孕期最重要的是稳。
但机器人是运动的,很难保证平衡,对胎儿来说非常不安全。
所以,就算未来的某一天,真正的人造子宫真的问世,为什么一定要安装在机器人上?
这个问题,正如机器人为什么要执着于人形一样经典。
02
执着的理由
关于机器人的外形是否一定要和人类一样,质疑声从未停过。
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人形机器人是多余的研究。
人类的独特,在于想象力出众和团队分工协作。
但从身体构造来看,我们的生存能力并不强,既不耐寒也不耐热,一到夜晚就成了瞎子。
运动能力更是差劲,肌肉必须后天锻炼,不像动物一样天生就有,负重不如马、跑得没猫狗快、不会飞、不擅长游泳、跳得也不高。
一个并不完美的构造,为什么要将之作为范本?
科技大佬们为什么还要烧大钱、花大力气去研发人形机器人?
只能说,如果是工业用机器人,你想做成什么形状都可以。
但想赚消费者的钱,想要更大规模的商业化,确实只能做成人形。
首先,最浅显的一方面:
人类形态更容易唤起投资者、消费者和网民的认同感,更容易圈钱。
比如,对马斯克而言,至少在未来几年,他的擎天柱最终就算不能商业化,但要能将这些宣传噱头与自己捆绑在一起,就是成功的。
在商言商,这是科技大佬们必然有的想法。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更深的一方面:追求普适性。
真正成功的商品,必须是每个人都能使用的,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属。
而人类社会中的绝大多数建筑与工具,都是为了方便人的使用而设计的。
比如,成年人的平均身高170cm、体重70kg,那么汽车、房门、桌椅、走道等私人的、非私人的任何物品、设施,99%都必须是以此为标准生产建造。
所以,如果要造一台通用机器人,理论上只有人形最合适。
凡是人类能用的工具,它都能够直接使用。
不需要为机器人专门再设计另外一套标准、工具和环境。
目前,全球各国对生育率的焦虑,本质上就是劳动力的短缺。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而不只是制造业。
根据预测,全球劳动力数量最迟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
届时,预计将产生8520个岗位缺口,导致8.452万亿美元的损失,相当于日本+德国GDP之和。
我们普通人往往担心,机器人会不会抢走自己的范围。
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更大的威胁不是机器人是否会取代人力,而是智能机器人能否及时到来。
而如果将这些机器人投放进各行各业,它们最好是具备一定的普适性,不论服务生、收银员还是教师、司机、扫大街的等等等等,都能直接上手。
而不是每一个行业都专门设计一款特定的机器人。
就像科幻电影和小说中描述的那样。
这不仅仅只是幻想,而是基于实用性和普适性考虑的。
想象一下。
假如未来某一天,你的家庭真的需要机器人来代孕。
你是选择只有人造子宫功能、固定不动的,还是选择技能做家务、又能当保安、还能生孩子的那一款?
如果你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一定选择前者。
但如果你只是个普通人,一定选择后者。
简单来说,前者是高端产品,是定制的奢侈品,后者是大众商品。
而这个世界,普通人毕竟是大多数。
03
尾声
说起机器人代孕这个话题,就不得不让人想到繁衍这个词。
2016年,日本软银做了一个实验,让pepper机器人自己学会日本一个名叫剑玉的小游戏。
这个游戏,普通人类大概5-10次就能掌握技巧。
但pepper尝试了100次,都没有成功。直到第101次,才第一次成功。
夸张的事情发生了,从102次往后无数次,它再也没有失败过,成功率100%。
而在它掌握技巧的一瞬间,其余的所有pepper,成功率也都变成了100%。
……
日本千叶工业大学从中国购买了一批机械狗,最开始只能在平面行走,很容易摔倒且爬不起来。
日本团队尝试训练它们。怎么做呢?
把机械狗的程序在计算机中复制4096份,在虚拟的复杂地形中适应各种环境。
优胜劣汰,选出表现最好的,再复制四千份,再去适应。
如此循环往复,机械狗在计算机中演化了两万代。
总共用时5小时,一直能轻松应对各种复杂地形的机械狗诞生了。
而人如果按照20年一代,繁衍两万代需要40万年,所耗费的时间是机械狗的7亿倍。
马斯克曾发表过一个想法:人诞生的最终目的,可能只是为了创造智能机器人。
就好像,我们只是这个世界的启动程序,后者才是主体。
面对超出想象的差距,即便它们只是人的造物,没有敌意、没有意识,人不可避免会产生恐惧。
我们拥有一种奇特的情感——自尊心。
当人的每一个方面,都不如人工智能后,就会产生一种劣等感。
尽管对方只是自己的工具。
劣等感,人已经几千年不曾有过了。(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