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A股市场呈震荡分化行情,沪指周跌1.18%,深证成指跌0.83%,创业板指上涨2.35%。成长风格占优,科技主线突出,但板块轮动较快。科技主线、新能源强势,贵金属板块爆发,创新药板块反弹,大金融、航天航空疲软。
本周,中美CPI数据将出炉;欧央行公布利率决议;苹果将举行新品发布会,iPhone 17即将来袭......
后市市场将如何演绎?且看最新十大券商策略汇总。
1.中信策略:建议淡化市场波动、调整持仓结构
中信证券指出,观察到最近国内和海外存在三个市场流动性特征。
特征一:ETF资金流向明显分化,宽基减而行业/主题增,A股减而港股增;从各类ETF持有人以及FOF委托人持仓结构来看,上述资金行为反映出机构配置型资金还是有明显的高切低特征,而近期的强趋势板块主要还是主动选股型资金驱动。
特征二:市场或步入2021年以来主动型公募产品最后一轮密集申赎换手阶段,伴随机构重仓的核心资产上涨,前述产品有望逐步消化赎回带来的压力,对应的机构票或是下一轮产业趋势以及经济回暖过程中的配置重心,过去几年重小轻大、规避机构持仓票的策略模式可能不再成立,回归核心资产正成为现实。
特征三:海外高债务资金利率和央行被动的降息压力共存,欧美国家在高债务资金利率的环境下被迫步入降息周期,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当中的压力在减缓,反内卷的大趋势下,未来中国制造业把份额优势转变成定价权、进而转变为利润率长期回升,是中长期可以预见的最重要的基本面线索之一,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在持续提升。
在配置策略上,建议淡化市场波动、调整持仓结构,继续聚焦消费电子、资源、创新药、化工和游戏等结构性机会。
2.招商策略:短期市场调整接近尾声 “拥抱低渗透率赛道”
当前仍处在2024年9月开启的上行周期过程中,这个大的观点没有发生变化。因为驱动A股本轮上行的三大原因没有发生变化。短期市场调整接近尾声,转为低斜率上行更加持续。调整后的核心应对策略是“拥抱低渗透率赛道”。按照目前的产业趋势,9月应该继续围绕AI算力、固态电池、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展开。
3.申万宏源策略:牛市氛围不容易消失 慢下来会更好
申万宏源研报称,牛市氛围不容易消失的判断正在验证。短期市场调整消化性价比矛盾,但调整阶段,市场仍保持了一定热度。而新的结构行情,演绎依然非常有弹性。脉冲式调整后,市场至少是有机会的震荡市,等待新催化、新主线指数再上台阶。市场节奏减慢,更要充分理解牛市纵深。
时间已经是牛市的朋友,核心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景气方向会不断增加 + 居民增配权益的通道会更加顺畅,这对应着后续胜率和赔率都会再提升。基本面只是短期新亮点有限,但中期景气方向会不断增加;性价比只是短期性价比偏低,但中长期性价比远未极端;资金供需只是阶段性流入过快,但中长期存款搬家可能还在底部区域。本轮牛市慢下来,确实会更好。
4.兴证策略:“健康牛”无惧波动,重在结构
近期市场调整幅度加大,核心在于两点,一是此前上涨斜率加快、二是此前行情结构极致分化,需要短期波动进行消化、整固。短期的波动更多在于节奏和结构,支撑本轮“健康牛”的核心逻辑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无惧波动,波动是为了更好的向上。该行强调结构比节奏重要,指数波动空间有限,更建议通过结构而非仓位应对。结构上,挖掘成长、精选顺周期,兼顾胜率与赔率,重视港股互联网、创新药、新能源、新消费、景气周期(有色、化工)。
5.华西策略:本轮牛市行情的驱动力并未改变
近期调整为牛市中的短期回撤,本轮牛市行情的驱动力并未改变。其一,资本市场作为“稳预期”的重要抓手,政策依旧对“稳股市”提供有力支持;其二,供给侧“反内卷”与需求侧“扩内需”并进,A 股盈利增速和ROE 企稳回升的可预见性增强;其三,险资、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仍在加大入市力度,成为本轮“慢牛”的稳定器;其四,居民端潜在增量资金充沛,但当前居民资产配置向权益资产转移尚处于早期阶段;其五,中国正处于新一轮科技浪潮的前沿,国内科技成长领域正不断出现突破。
6.民生策略:看好预期成长,小盘或仍有优势
从上涨驱动力来看,本轮牛市以流动性为主导。今年以来的市场上涨主要由流动性宽松所驱动,A股景气度虽基本见底但仍处于较低位置。从长周期维度看,在流动性没有明确收紧迹象之前,市场见顶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从交易情绪来看,两融成交额占全市场成交比例持续攀升,市场交易热度高涨。
市场交易存在过热现象,从历史经验来看,调整后短期内再大幅上涨的概率较低,或进入中继再吸筹阶段,两融交易若热度骤减可能会对TMT等两融交易参与度较高的板块,在短期内产生一定冲击。9月继续推荐预期成长风格,不再推荐实际成长风格。看好预期成长,小盘或仍有优势。
7. 中信建投策略:本轮慢牛行情首次进入整理期
9月2日至4日连续三日下跌,本轮慢牛行情首次进入整理期。主要由于八月下旬以来市场交易过热,同时资金显著集中于TMT板块导致交易结构恶化,另一方面月初重要活动、美联储降息预期等利好已经或接近兑现,也导致风险偏好下降。经过统计11个牛市中指数整理行情,“慢牛”背景下,指数回调较为温和,整理期较长,指数呈现震荡修复趋势。在指数整理期市场出现一定高低切换。
整理期内,风险偏好下降红利板块继续作为底仓保留,目前本轮AI算力主线核心逻辑并未被证伪,同时对于前期涨幅落后但景气逻辑仍在的赛道方向应该重点关注。重点关注:新能源、新消费、创新药、有色金属、基础化工、非银金融、红利。
8. 中泰策略:9月市场进入震荡调整窗口期 短期策略应以防御与稳健为主
尽管短期市场出现调整,但中期趋势并未逆转,指数和科技板块均未到达阶段性高点。首先,从估值与情绪指标看,9月5日沪深300股权风险溢价(ERP)为5.32%,处于10年历史中等水平,指数仍有较高的上行空间。其次,潜在政策与外部事件催化值得关注。10月中下旬中美元首会晤若能落地,有望缓和外部不确定性;而四中全会将聚焦“十五五规划”,或将明确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在未来五年的战略地位。上述事件均有望成为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向的关键拐点。
9. 信达证券:9月波动略有增加 但依然不改牛市主升浪的大趋势
随着下半年政策预期增多,股市逐渐对当期盈利脱敏,股市结构性赚钱效应已经接近1年,后续居民资金大概率会逐渐增加,股市大概率已经进入主升浪。我们认为调整的空间大概率已经完成,后续还会有一定的震荡,但不改牛市主升浪的判断。
配置行业展望:1、金融:由银行转配非银。2、有色金属:产能格局强。内部黄金稀土等受益于地缘格局的细分行业可能有所表现。3、电力设备:成长中少数处在低位的板块,2026年基本面逐渐触底企稳概率高;(4)周期(钢铁、建材、化工)。
10. 国泰海通海外策略:基本面无碍港股牛途继续
从中报看,当前港股多数企业已披露财报,整体业绩短期受扰动,其中零售、汽车与半导体板块利润下滑,而硬件、材料、金融与医药板块高增。从一致预期看,三季度以来港股2025年EPS增速预期明显下修,主要受可选消费拖累,材料、医药、科技与金融仍在上修。随着反内卷政策落地,四季度港股互联网叙事或转向AI赋能,带动业绩预期回暖,叠加增量资金流入,港股牛途有望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