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路科技,低调务实稳健派的纯血FPGA厂商

谈到芯片领域,复旦系和清华系是绕不开的话题,清华系的代表紫光赵伟国,韦尔虞仁荣,复旦系的代表复旦微电蒋国兴,和今天的主角安路科技创始人章开和、文余波,同样源于复旦电工系。

中国FPGA产业“从0到1”的前生今世

谈到芯片领域,复旦系和清华系是绕不开的话题,清华系的代表紫光赵伟国,韦尔虞仁荣,复旦系的代表复旦微电蒋国兴,和今天的主角安路科技创始人章开和、文余波,同样源于复旦电工系。

上海复旦,这个国内微电子圣地,诞生了两家FPGA龙头。

作家方方说过: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而我们偏偏处在一个尘土飞扬的时代之中。

国内FPGA从0到1正是这些微电子学霸们的数十年著作。

全世界都知道,FPGA巨头们扎堆在美国山巅上依次坐着——Xilinx、Altera、Lattice、Actel、Atmel、Avago、Cypress……人人手里握着一把“绝世神兵”。

Xilinx 那把叫“千万门级”,16 nm 的刀锋薄到可以切开光子,全球 FPGA 第一高手;Actel 练的是“反熔丝”内功,耐辐射、抗单粒子,卫星、飞船、火星车都得喊它一声师父。

其余众家,也都各有神通:工业级、军工级、宇航级,层层递进。芯片强国欧洲,日本,韩国,也曾殚精竭力发展自己的FPGA,最后都铩羽而归。而中国,一开始就受到了全世界最严格的禁运不公平待遇,所以反而逼出了中国人自己的FPGA。

2010 年前后,国内十几家 FPGA 公司像雨后春笋般从张江、南山、中关村的地缝里钻出来:国营的、民营的、合资的、上市的,一夜之间群雄并起插满神州,中国人掀起了FPGA的创业潮流,

2011 年,安路科技正式成立。创业初期,面临着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诸多难题。公司的办公场地简陋,资金常常捉襟见肘,每一笔开支都需要精打细算。然而,创始团队们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2014 年实现首款 EAGLE 系列 FPGA 芯片量产销售,同年发布自主开发 FPGA 专用 EDA 软件。

十年时间,安路带着技术人的执念,2021年以国产FPGA芯片第一股光环,强势登陆科创板。

垂直领域几百亿市公司的市值,终于把FPGA从“冷门小巷”拖进“主舞台”,标志着FPGA渐入佳境。已远非美国市场上,活化石级别的半导体公司,可以随意打压。

如今同在科创板IPO的安路科技、复旦微电,与十年前收购国微集团旗下可编程硬件业务的紫光国微,在资本市场呈三足鼎立之势。

二十年时间,国产FPGA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FPGA时间的长河,在此不经意的转了个弯,又急匆匆地奔流向前。

坐标张江,低调研发十年如一日

不同于复旦微电的为人熟知,带着几分神秘色彩,我们走进了这家FPGA公司,办公室坐落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中科路”深处,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工位宽大舒适,整体装修一股CBD冷味商务风。image.png

展厅的专利墙上,可以看到安路的大批专利和知识产权,目前安路累计申请知识产权482项,授权总量313。

为什么江湖听不到安路的声音?看组织架构就懂:2025年上半年全员500出头,销售只占30个席位,研发81%起步,硕博浓度64%,人均年薪40-60万,直接对标互联网大厂。

上半年1.74亿的研发经费,占营收77.84%,同比再涨17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这家芯片公司,技术人员是最核心的资产。image.png

国内厂商发展FPGA有两大难点,一是突破国外巨头的专利壁垒,二是解决人才储备匮乏。

安路解法粗暴——左手砸钱买交大复旦学霸,右手写专利排雷。

我们雪球一行进入实验室,技术人员把FPGA芯片的生产和审核工序非常严谨的跟我们诉说一遍,从封装后的每颗芯片在安路科技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可靠性测试等,一颗不合格就原地“回炉”,相当于给每颗芯片发张“出生证明”。

出来实验室旁边生活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一字排开,集商务、商业及生活配套板块为一体,整体来说环境还是相当nice。一圈逛完,我给安路下了个定义:表面是“高冷低调上市公司”,骨子里是“技术学霸的工作小资圣地”。低调?不,他们只是把力气都留给了下一次芯片开发上。

万能芯片FPGA,5G通信的 “可编程心脏”+国产替代化的潜力

简单科普下--FPGA:一种半定制芯片,介于通用计算芯片如CPU/GPU等与专用定制计算芯片ASIC之间。在场景迭代灵活性上高于ASIC,在特定场景下效率可以好于通用处理器芯片,因其现场可编程,FPGA被称为万能芯片或者数字芯片之母。

跟PLC有点类似,做过工控的朋友都知道,在制作设备的时候,买合适的PLC根据客户需求,就可以做出对应功能的设备。image.png

根据官方供图,预计2029年FPGA市场空间将达超250亿美元,年均增长超18%,增长主要由中国驱动,中国数据23年为20亿美元。

这里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市场,头部均为美国公司。龙头赛灵思占据50%以上的份额。阿尔特拉(英特尔15年170亿美金收购,25年亿87.5亿估值卖出51%)占比30%左右,第三是Lattice,第四是microchip。中国头部FPGA芯片公司分别是,紫光国微,复旦微电和安路科技。

这里还有一个背景是,美国对芯片加征100%关税的提案若落地,关税将推高ARM/x86芯片价格(IP授权费),而RISC-V的零授权费+低开发成本特性对终端厂商吸引力大增,倒逼企业加速迁移。中国2025年RISC-V芯片出货量已超100亿颗,覆盖IoT、工控、车载等领域,国产替代基金(如大基金三期)可能优先注资RISC-V企业。

RISC-V模块化特性更适合定制化边缘计算,如安路科技推出的基于RISC-V核心的FPGA芯片,地平线征程6芯片采用RISC-V核等。

回到正题,FPGA的应用场景主要四个部分:电信、数据中心&工业、国防航天和汽车。

以FPGA电信场景为例,通信基站信号处理(如5G)、高频交易、实时视频转码,这也是FPGA最核心的应用领域,在全球 5G 网络中,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作为 5G 通信的 “可编程心脏”,FPGA 以其 “灵活性 + 低延迟 + 可重构”特性,成为 5G 基站的核心器件。

第一梯队:Intel(Altera)、AMD(Xilinx)、Lattice 垄断全球市场,其中 Xilinx 在 5G 基站 FPGA 市占率超 60%,技术领先优势显著。

中国厂商:复旦微(军用领域突破)、安路科技(5G 小基站商用)、紫光同创(28nm 工艺量产)等本土企业起步较晚,但在特定场景(如微基站)实现进口替代,价格较国际品牌低 30%-50%。

可以明显看到,FPGA四大领域基本都是国之重器,这也使得国产替代化市场的空间非常巨大。在风起云涌的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已然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条必行之路。

当市场还在为短期波动焦虑时,真正的投资者早已将目光投向那些具备硬核实力和稀缺价值的标的。

2024年中国电信行业对FPGA芯片的需求量达到约50万片,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200万片。数据中心领域同样如此,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中心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不断攀升。国产FPGA芯片在端侧AI硬件领域正经历从替代者向创新者的战略转型,其技术突破与产业生态构建可从场景落地、架构设计、生态协同及地缘政治四维视角深度剖析。

国网2025招标书第一次写明“FPGA国产化率≥30%”,对应4亿元新蛋糕;车载电子后视镜强制上线,单车2颗FPGA,按2000万辆新能源口径,就是4000万颗年需求。

如今市场增量不再是“故事”,而是红头文件里的倒计时。

image.png

安路的竞争优势:全栈式技术布局

安路的竞争力在哪儿?个人认为:FPGA领域的芯片技术领先+全套布局。

2011年,安路科技成立,2021年于上交所科创板上市A股首家专注于FPGA业务的上市公司,如今14年时光,安路深耕的领域仍然在FPGA,不同于复旦微电子、紫光国微,安路的立身在民用,且比较有原则和底线,这也为其投资者减少很多不必要风险。

在 FPGA 领域,软件的重要程度不亚于硬件,全球成熟的 FPGA 企业都采用硬件+软件的结合模式,软件的优化可以发挥 FPGA 芯片最大的性能以及更高效完成目标程序编写。

安路科技的真正价值在于其是国内极少数同时掌握FPGA芯片硬件设计与专用EDA软件(TangDynasty)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其EDA软件为国内少数全流程自研工具,无需依赖海外平台,从架构设计到编译调试实现闭环,显著降低客户开发门槛。

为了实现 FPGA 的具体功能,EDA 必不可少。正如电脑不能没有操作系统,EDA 对于FPGA 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 EDA 的软件编写,FPGA 无法实现任何目标功能。由于PFGA 不同于其他芯片,需要通过程序编译其中来赋予相关功能,此时 EDA 就起到编译程序的作用。目前全球范围内,FPGA 厂商投入发展 EDA 软件成为主流,例如全球 FPGA龙头 XILINX 拥有自身的软件工具 Vivado、intel 旗下也有类似 Quartusll 的 EDA 软件工具。

image.png

安路已经掌握全套的核心技术,已经完成从卖芯片到方案定制+产品交付的贯通。安路构建起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竞争力。image.png

复盘国际 FPGA 巨头我们可以发现,在企业发展到一定时期,FPGA 与 CPU、GPU 等芯片集合的 FPSoC、PSoC 芯片将是发展趋势,安路科技在 2021 年发布 SALSWIFT系列第一款低功耗 FPSoC 产品,2025年上半年,安路基于国产工艺平台的部分规格型号产品已经实现量产发货;完成了针对新一代通算和智算服务器的新FPGA产品芯片设计,已与重点客户达成合作意向;支持公司全系列FPGA/FPSoC芯片的配套专用EDA软件完成了新版本发布。image.png

5G或触底+新兴领域,安路的业绩拐点隐现

回到安路的2025Q2单季度实现收入1.30亿元,虽然同比下降25.88%,但环比增长39.40% 的趋势显示出公司业绩可能已经触底,开始步入复苏通道。image.png

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率44.55%,同比提升11.34pct;其中2Q25毛利率46.37%,同比提升17.47pct,环比提升4.35pct,同环比改善显著。

公司净利润仍为负值,前文提到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是导致这一结果的重要因素。

2025H1公司研发费用1.74亿元,占营收比例达到77.84%,绝对值与2024H1持平——意味着规模效应开始摊薄固定成本。并且这种投入规模即使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中也属罕见,彰显了公司对技术创新的大力投入,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image.png

<安路科技产品>

虽然5G通信需求偏弱仍对安路业绩造成较大影响,但5G个人感觉再低也低不到哪儿去,长期成长逻辑依然清晰。从行业空间来看,FPGA芯片在全球半导体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国产化率仍然较低。

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安路科技作为国内龙头企业,有望最大程度受益于这一趋势。公司产品已经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进口替代,且这一进程正在加速推进。

在技术壁垒上,从2014年第一颗芯片量产,持续量产超10年,在医疗,通信头部客户侧长期不间断运行无质量问题海量发货:国产FPGA发货数量第一,累计发货超2亿颗车规产品:通过车规AEC-Q100认证经受大厂实际考验。

安路科技的车规级芯片已通过严格的AEC-Q100 Grade 2认证,凭借高灵活性、低功耗架构满足车载严苛环境要求,成功应用于电子后视镜、智能座舱、激光雷达、车辆电控等场景,并实现国内主流车厂的大规模商用。公司目前已形成多元车规芯片产品矩阵,包括PH1A100GSG324A/PH1P35MEG324A(凤凰系列)、DR1M90GEG484A(飞龙系列)和EF4L90CG324A(SALELF系列)等代表性型号,满足不同车载应用场景的需求。

从智能驾驶到工业4.0,从机器人到边缘计算,新兴应用对芯片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安路科技的产品布局和市场拓展,例如与龙头禾赛的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市场影响力。image.png

结语:AI一天,FPGA十年

2023年初,语言大模型横空出世,国产FPGA第一股的安路科技,与寓意AI物种大爆发的寒武纪,当时市值不相上下,同为200亿元量级。

随后的这两年,硬生生走出了一个中国版本的“英伟达”,如今的寒武纪在AI的加持下,已晋升寒王,安路则继续低调前行。image.png

国内FPGA厂商的高技术壁垒,安路的研发投入不减,随着产品布局逐渐完善、高端产品不断突破,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

国产替代已经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站在AI算力下沉、电网国产化、车载电子三大风口交汇点,安路科技用十余年的坚持诠释了"长期主义"的真谛。随着技术突破和市场开拓的持续推进,期待这家国产低调的FPGA龙头企业能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