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及到的观点仅为个人思路整理,其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不代表买卖推荐,请谨慎参考
昨天,A股成交量进一步收缩,沪深两市成交额是1.98万亿,自8月13号以来,首次跌破了2万亿关口。理论上来说,在市场持续上涨之后,缩量不是啥好事,因为这意味着市场新增资金变少,继续推动行情向上的动力在变小。为了谨慎起见,我昨天减掉了一部分仓位,留下一部分的现金仓,目的就是增加容错率。如果后面跌了,我好有现金再捞一点。如果减错了,市场后面又慢悠悠的起来了,那我目前的持仓依旧可以吃到肉。万万没想到,昨晚美股的甲骨文大涨超30%,直接带动了今天A股的科技行情。甲骨文大涨,主要是来源于2个原因,一是来自OpenAI等AI公司的数据中心建设合同,未实现履约的部分有4550亿美元,同比激增359%;二是预计2026财年云基础设施收入增长77%至180亿美元,未来4年将进一步增长至1440亿美元。这些数据展现出来的信息是AI和云未来巨大的空间。所以今天咱们A股的易中天等带着科创50和创业板再次起飞。前段时间市场总体走势就很强,主要的原因就是AI、创新药等主线带着双创板块起飞,吸引了大批量的资金,整个市场的成交额也是一度的激增。在8月25号当天,沪深两市成交额达到了3.14万亿,创下A股历史第二高的成交纪录,仅次于去年10月8号的3.45万亿成交额。随后,市场上风格开始轮动到其他板块补涨,沪深两市的成交额也开始回落,知道昨天跌破了2万亿。但今天的科技行情一来,市场的热度显而易见的起来了,这样导致沪深两市的成交额来到了2.46万亿。其他板块涨的时候,市场没热度,成交额缩量;科技涨的时候,市场热度立马起来,成交额变大。这是不是对“科技有信仰”的具象化?今天整个市场有4200多只个股上涨,其中创业板无疑是最靓的仔,大涨5.15%,创下了今年的新高。但市场中位数涨幅只有0.96%,实际上今天的大涨和绝大多数人没啥关系,会有非常强的“躲牛市”的感觉。因为这背后是机构报团所导致的,如果没买相关的基金,散户很难吃到大肉。而机构报团涨的也快,跌的也快。如果是最后追进去的,当行情结束时,很容易被挂在山顶。这一挂,可能就是好几年。我现在做任何事情习惯于把风险前置,眼里看到的东西不能只有收益,而忽略了风险。在风险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再去考虑具体的操作。现在让我追科技板块,我确实下不去手,所以我赚不到这样的钱,是显而易见的事。再看看自己的持仓,今天也有涨幅超过4%、5%的,也知足了。......今天在雪球有一个特别火的帖子,评论数过千,内容如下: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佩服今年能通过AI、创新药等主线赚大钱的人,但不应该对任何资产有歧视。因为市场本身有风格轮动,今年是AI和创新药,过几年可能就是消费。况且,投资不是只有几个月甚至1年的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长达几十年的马拉松。对市场保持敬畏之心,怀有空杯心态,持续学习,才能在市场中长期生存。我最早对于“价投”的定义,就是那种只基于基本面分析,低估买,长期持有,一股不卖的人。但现在我觉得这个定义太狭隘了。低估买,没错。但不结合实际情况大致的预估左侧或者右侧,持有时间长达2-3年在底部苦苦的熬着,是非常难受的一件事。长期持有,一股不卖,也没错。但这个期间可能会坐很多次的过山车,持仓体验也很不好。我前些年都是这么做的,这个过程有多难受,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而现在,我也是基于基本面来投资,但实际我也会去大致的判断左侧或右侧,达到了估值合理/高估,那就果断减仓/清仓,换股。在整个投资组合布局的时候,对于进攻的个股我会有风口预期的要求。至少目前为止,我依旧认为自己是个“价投”,不过在具体操作层面增加了一些其他的标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资金的效率。今年是整个投资逻辑调整的第一年,恰巧遇到了今年的行情还不错,所以今年的收益率还不错,目前有88%,总体的资金量也得到了加速。对于普通人而言,如果不重视在股市中的资金使用效率,你觉得在资本市场中获得的收益,在什么时候能够让你在面对生活不确定性的时候有足够的底气呢?
如果本身千万的资金在股市,选择高股息标的,每年吃息够用的话,那确实不需要考虑提高资金效率的这个问题。
但我目前没有,所以我必须考虑提高资金效率的问题。
......明天有1只沪主板新股-友升股份可申购,我会顶格参与。这是一家集设计、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专业铝合金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专注于轻量化汽车零部件领域,致力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续航升级和燃油车的节能减排。目前下游合作的企业包含特斯拉、广汽、蔚来、北汽、吉利等。其主要产品包含汽车结构零部件,可分为门槛梁系列、电池托盘系列、保险杠系列、副车架系列等。从近3年的报表信息来看,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增速都比较快,同时总负债率有所提高。但现金流确实比较差...发行估值一般,发行股价偏高,公开发行市值也不小,但我还是选择顶格参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