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财访团
文章 | 大林子
编辑 | 笔谈
投资者在关注其增长潜力的同时,更应警惕其背后潜藏的周期性风险与转型困局。
在全球人工智能(AI)算力需求持续升温的背景下,存储产业链迎来新一轮景气周期,国内存储模组厂商德明利(001309.SZ)凭借产品结构优化与技术布局深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经营答卷。公司202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73亿元,同比增长168.7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3.5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02.30%,创历史新高,综合毛利率亦提升至17.75%。这一系列数据不仅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也标志着公司自2020年8.35亿元营收起步以来,进入了高速扩张阶段。
然而,在这份耀眼业绩的背后,德明利的增长逻辑仍深植于行业周期波动之中,其盈利能力的稳定性、技术自主的深度以及市场结构的依赖性,暴露出不容忽视的经营风险与发展瓶颈。
从业务构成来看,德明利已形成固态硬盘(SSD)、移动存储、嵌入式存储和DRAM内存条四大产品体系。截至2025年上半年,固态硬盘、移动存储及嵌入式存储三类产品合计贡献营收超过91%,其中SSD以41.37%的占比首次超越移动存储,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这一结构性转变被视为公司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的重要标志。2024年,SSD产品收入同比大幅增长235.46%,主要得益于企业级与工规级市场的突破,产品已应用于数据中心、AI服务器、工业控制等领域,并成功进入多家头部互联网厂商及一线手机客户的供应链体系。与此同时,移动存储仍占37.34%,是公司重要的基本盘,产品涵盖高耐久性SD卡与高速U盘,广泛用于安防监控、车载记录等连续写入场景;嵌入式存储占比13.06%,已通过紫光展锐平台认证,在5G终端与物联网设备中加速渗透。此外,公司已布局DDR4/DDR5内存条产品,依托自研固件算法实现ECC纠错、温控管理等功能,初步切入AI计算与工业终端市场。
支撑这一产品升级的核心,是德明利近年来着力打造的“主控芯片设计—固件开发—模组封装—制造测试”一体化能力。作为国内首家上市的存储主控芯片企业,公司自2010年设立芯片研发中心以来,逐步实现了从SD、USB主控到SATA SSD、PCIe SSD主控的自主开发。2024年,公司成功量产基于RISC-V架构的SATA SSD主控芯片,以及支持ONFI 5.0接口的40nm工艺SD6.0主控芯片,标志着其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这种“自研主控+自有模组”的模式,理论上可降低对外部主控供应商的依赖,提升成本控制能力与产品差异化水平,尤其在工规级、车规级等高可靠性场景中具备竞争优势。公司亦因此被市场视为具备“国产替代”潜力的存储产业链关键企业。
德明利的高增长业绩,与存储行业的周期性波动高度绑定。2024年的业绩爆发,主要得益于NAND Flash价格指数从2023年的421-655区间上升至655-825区间,行业整体进入上行周期。公司通过优化产品结构、拓展客户渠道,充分受益于这一价格回暖趋势。但进入2025年上半年,随着下游需求预期走弱与存储价格回落,公司盈利能力迅速承压,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达1.18亿元,同比下滑130.43%。这一剧烈波动充分暴露了公司业绩对行业周期的高度敏感性。尽管2025年上半年营收仍同比增长88.83%至41.09亿元,但毛利率已从2024年的17.75%骤降至5.03%,净利率更是跌至-2.87%。这表明,即便公司实现了营收规模的扩张,其盈利模式仍缺乏足够的抗周期能力,本质上仍是“靠天吃饭”的周期性企业,而非具备稳定盈利护城河的成长型公司。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德明利所谓的“技术自主”仍存在明显短板。虽然公司已实现多款主控芯片的量产,但其核心原材料——NAND Flash与DRAM晶圆,仍严重依赖三星、美光、长江存储等上游原厂。全球NAND Flash市场由三星(33.9%)、SK海力士+Solidigm(20.5%)、铠侠(16.1%)、美光(13.8%)等寡头垄断;DRAM市场更是由三星(42%)、SK海力士(29%)、美光(24%)三家合计占据超95%份额。德明利并未掌握晶圆制造能力,其“一体化”更多体现在后道封装与系统整合环节,而非真正的IDM(集成器件制造)模式。在原材料价格波动与供应紧张时期,公司议价能力有限,成本控制面临巨大挑战。此外,公司在高端PCIe 5.0 SSD、HBM(高带宽存储器)等前沿技术领域尚未形成突破,与国际巨头的技术代差依然显著。
在市场拓展方面,德明利虽已进入头部互联网厂商供应链,但其客户集中度高、议价能力弱的问题依然存在。企业级SSD市场下游客户主要为云计算及互联网行业,占总市场规模的62.5%,客户集中度极高。这意味着公司业绩增长严重依赖少数大客户的资本开支节奏。尽管2025年Alphabet、Microsoft、Meta、AWS等科技巨头纷纷上调数据中心投资(预计合计超3,000亿美元),为德明利带来短期增长机遇,但此类资本开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一旦AI投资热潮降温或客户转向其他供应商,公司业绩将面临断崖式下滑风险。此外,公司与江波龙、佰维存储等国内同行的竞争日益激烈。江波龙2024年营收达174.64亿元,远超德明利;佰维存储在嵌入式存储与AI端侧市场增长迅猛,2024年AI相关业务收入突破10亿元。德明利在品牌影响力、渠道覆盖与资金实力上均处于劣势,难以形成绝对领先优势。
财务层面,公司虽在2024年实现净利润大幅反弹,但此前多年盈利能力波动剧烈。2020年至2024年,公司净利率分别为9.24%、9.09%、5.64%、1.45%、7.35%,显示出其盈利模式的不稳定性。研发投入虽持续增加,截至2025年上半年研发人员达328人,但相比群联电子(Phison)超3,500名员工中70%为工程师的配置,德明利在高端人才储备与技术积累上仍有较大差距。机构预测公司2025-2027年营收将达80亿、120亿、15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8亿、10.61亿、16.05亿元,看似增长强劲,但这些预测建立在行业持续景气、AI需求不退潮的乐观假设之上,一旦宏观环境或技术路线发生变化,业绩兑现风险极高。
德明利在2024年的经营业绩跃升,是行业周期上行、产品结构优化与AI概念加持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显著的“顺周期”特征。公司通过自研主控与一体化布局,在技术自主性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其核心原材料受制于人、客户结构高度集中、盈利模式缺乏韧性等根本性问题并未解决。
在AI存储需求扩张的宏大叙事下,德明利虽有望短期受益,但长期成长仍面临技术壁垒、市场竞争与周期波动的三重压制。若不能真正突破晶圆供应瓶颈、提升高端产品竞争力并构建多元化的客户生态,其“高增长”光环恐难持续,所谓的“国产替代”与“技术突围”仍停留在概念层面,难以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