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退市汇丰整合,香港银行业“大鱼时代”真的来了吗?

汇丰千亿港元“豪赌”, 恒生银行53年上市迎来终章

恒生1.png

出品|拾盐士

作者|多面金融工作组

10月9日,汇丰控股宣布,将以每股155港元的价格,总计约1061.56亿港元现金,收购其尚未持有的约36.65%恒生银行股份。若交易完成,恒生银行将结束其长达53年的上市历程。

恒生2.png

这笔交易也创下了香港银行业近年私有化纪录。

根据汇丰控股公告,155港元的每股收购价较恒生银行最后交易日收盘价119港元溢价30.3%,较其过去36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约48.6%。按此价格计算,恒生银行的总估值达到2903亿港元,隐含2025年上半年市账率1.8倍,显著高于香港同业水平。

一场溢价三成的资本豪赌

香港银行业“整合时代”到来?

2025年10月9日,香港联交所早盘的行情曲线划出刺眼反差。恒生银行(00011.HK)股价开盘即暴涨41%,盘中触及168港元历史峰值,最终收涨25.88%,报149.8港元。而其控股股东汇丰控股(00005.HK)却因千亿资金支出压力下跌 5.97%,报收104港元。

这场异动的源头,是汇丰集团抛出的重磅方案,通过全资附属公司汇丰亚太,以每股 155港元的现金对价私有化恒生银行,交易总估值达2900亿港元,涉及现金支付 1062亿港元。这一金额,相当于汇丰银行2024年净利润的1.2倍。

对价背后的溢价逻辑极具吸引力。汇丰亚太作为要约人,需支付约1061.56亿港元现金对价。汇丰明确表示,对价将不会提高,且恒生银行2025年第三次中期股息将全额派发给股东,不会从对价中扣除,这进一步降低了中小股东的决策阻力。交易预计将于2026年上半年完成。

光大证券国际策略分析师指出,这是香港银行业近十年最大规模的私有化交易。33%的溢价率远超同业案例。2014年,华侨银行收购永亨银行仅溢价1.6%,2008年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的溢价率也不及此次半数。

恒生私有化不仅关乎两家机构的命运,更折香港银行业的转型阵痛。

数据显示,香港银行业净利润增速已从2021年的18%降至2024年的4%,不良贷款率平均升至3.2%,低增长环境下,规模效应与协同优势成为生存关键。行业数据显示,目前香港21家持牌银行中有8家净利润增速为负,行业整合势在必行。

但整合并非坦途。恒生的案例显示,高溢价私有化需承担沉重资本成本,而品牌独立性与集团管控的平衡更考验管理智慧。

恒生银行百年沉浮:

从华资标杆到汇丰全资版图

这场私有化并非偶然,而是恒生银行近百年发展与汇丰战略调整的必然交汇。

1933年,林炳炎等华商创办的恒生银号,在战后迅速成长为香港华资银行的标杆。汇丰与恒生的故事始于1965年。当时香港爆发大型银行危机,恒生银行面临严重挤提风潮。

1965年4月5日,恒生银行一日之内失去了8000万港元存款,占银行存款总额的六分之一。面对困境,恒生银行创始人何善衡召开董事局会议,最终决议把银行控股权售予汇丰。

1965年4月12日,汇丰以5100万港元收购恒生银行51%股权,其后又增持至62.14%),平息了挤兑风潮。据记载,何善衡因恒生控股权从此断送而哭了两个晚上。此次“救援式收购”也奠定了两者六十载的股权纽带。

1972年恒生银行上市后,凭借独立品牌运营与本土化优势持续扩张的恒生指数成为香港股市代名词,在港建立250余个服务网点,并于2007年成立恒生(中国)深耕内地市场。截至2025年中,其内地员工达1263人,香港及其他地区员工6880人。其财务数据曾经长期领跑同业。

但近两年来,恒生银行经营拐点显现。2025年中期报告显示,尽管其营业收入微增3%至209.75亿港元,股东应占溢利却同比大跌30.46%至68.80亿港元,净利润率从2023年的54.52%骤降至26.67%。

不仅业绩疲软,恒生银行的风险敞口也在持续扩大。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总减值贷款达550亿港元,不良贷款率升至 6.69%,其中香港商业房地产成为“重灾区”,250.12亿港元已减值贷款较半年前激增26%,占上半年预期信贷损失的52.2%。

有分析师认为,恒生银行的困境本质是香港商业地产周期与银行业竞争加剧的叠加。非住宅物业供过于求导致租金与资产价值持续下跌,仅2025年上半年,其“第二阶段”信贷风险资产(需计提全周期损失)就从294亿港元飙升至668亿港元。

而此次私有化方案的出台,也是恒生自救需求与汇丰战略调整的共振结果。

对恒生而言,公开市场已成为“风险放大器”。2024年以来,其股价受资产质量恶化影响持续低迷,最低触及92港元,较2019年高点腰斩。公开市场的短期业绩压力,恐让恒生难以从容处理房地产坏账,私有化后可通过汇丰内部机制逐步消化风险,避免市场恐慌性反应。

对汇丰集团而言,这是架构精简战略的关键落子。2025年1月,汇丰将业务重组为香港、英国等四大板块,香港作为核心本位市场的地位空前凸显。据公开资料,恒生与汇丰在零售及商业银行领域的业务重叠率达40%,私有化可每年节省至少8亿港元的协同成本,决策流程缩短30%以上。

经济学家余丰慧认为,私有化可能会减少恒生银行在公开市场的透明度和监管要求,使其更灵活地进行战略调整而不必受限于季度业绩压力。此外,这也有助于汇丰统一管理资源,提高决策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千亿资金与多重审批的考验

尽管汇丰的方案诚意十足,但恒生银行的私有化仍需跨越资本与监管的多重关卡。

资金压力首当其冲。汇丰需以内部资源支付千亿港元现金,这将使其普通股一级资本充足率(CET1)从14.6%骤降125个基点。为维持14.0%-14.5%的目标区间,汇丰被迫暂停未来三个季度股份回购,转而依赖内生资本增长弥补缺口。

股东投票则是另一道坎。根据香港《公司条例》,方案需在法院会议及股东大会上获得75%以上赞成票,且反对票不超过无利害关系股份的10%。目前汇丰持有63.33%股权,剩余6.85亿股计划股份的态度成为关键。虽然高溢价与股息保障显著提升了通过概率,但独立财务顾问的意见仍可能影响中小股东决策。

监管审批同样不容忽视。香港金管局已明确表示“按既定程序审批”,市场关注其对银行业集中度的考量。交易完成后,汇丰系在港存款市场份额将接近35%。此外,反垄断审查与跨境业务合规性也需时间验证,整个流程预计延续至2026 年上半年。

值得关注的是,汇丰明确承诺保留恒生的三项核心独立性——持牌银行资质、企业管治与品牌形象、分行网络。客户层面,账户与客户经理保持不变,同时可接入汇丰全球产品体系;员工层面,内地及香港团队架构维持稳定。

这也意味着若私有化成功落地,恒生银行将进入“独立运营+集团协同”的新阶段。

据悉,双方业务整合将聚焦三大领域。在财富管理领域,恒生的本地客户基础与汇丰的全球资产配置能力互补;跨境金融方面,依托恒生内地网点与汇丰自贸区资源,打造 “香港 - 内地” 资金通道;科技领域,计划三年内联合投入 50 亿港元升级数字化系统,提升小微贷款审批效率。

这一事件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信号价值。在利率波动与区域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汇丰的整合动作或引发连锁反应,据悉,渣打、中银香港等机构已开始评估自身业务架构效率。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恒生银行53年上市历程即将落幕。从 1965 年的危机救援到 2025 年的全面私有化,汇丰与恒生的关系演变,正是香港金融业从华资崛起、外资主导到战略整合的微观缩影。

这场“千亿豪赌”的最终结局,不仅决定着两家金融巨头的未来,更将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书写关键一笔。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