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突如其来的区域银行信贷风暴,叠加贸易紧张与政府停摆的不确定性,激活了美债市场避险属性,将基准收益率压至数月低点。同时,美联储降息虽成定局,但内部裂痕与矛盾数据却为2026年的政策路径蒙上厚重迷雾。
美债收益率失守4%大关。
过去一周,美国国债市场经历了经典的避险行情。对利率敏感的两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跌破3.4%,创下2022年以来新低;而被视为全球资产定价之锚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则自4月以来首次失守4%心理关口,最低触及3.93%。
这波行情的直接推手,是区域性银行再度爆出的信贷风险。
Zions Bancorporation等机构因贷款欺诈事件导致股价暴跌,引发市场对银行业,尤其是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贷款敞口的普遍担忧。惊慌的投资者纷纷涌入美债这一传统“避风港”,寻求庇护。
“过去一周,美债已成为了绝佳的风险对冲工具,”摩根大通投资管理公司投资组合经理Priya Misra表示。
她指出,若出现新的信贷担忧或贸易紧张情绪,收益率可能进一步下行。
本轮动荡的风暴眼,聚焦于美国区域银行。
在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市场接连曝出三起互不关联的疑似贷款欺诈案件,印证了摩根大通CEO戴蒙“不止一只蟑螂”的警告。
高盛交易台反馈显示,投资者的焦虑集中在三大核心问题:
审批流程漏洞,问题贷款如何通过银行内部的风控体系;风险集中暴露,为何短期内连续出现三起独立欺诈案;承销标准松动,小型银行是否为追求增长而降低了信贷门槛?
市场反应迅速且剧烈,区域银行股与优先股遭遇大幅抛售。
投资者的担忧正从单一的信贷损失,转向对区域银行整体风险管理能力的质疑,特别是对其约占贷款总额15%的NDFI贷款敞口保持高度警惕。
美联储降息在即,但远虑大于近忧。
面对疲软的就业数据,市场已完全定价美联储于10月29日降息25个基点。这将是继9月之后,本轮周期的第二次降息。
然而,美联储内部的政策分歧日益尖锐。一方面,有官员担心就业市场恶化风险,主张继续降息;另一方面,通胀的顽固性让包括8位官员在内的“鹰派”力量认为,明年不应进一步降息。核心CPI同比3.1%的预期,远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而关税等潜在上行风险依然存在。
这种分歧,加上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将于明年5月任期结束的政治不确定性,使得2026年及以后的利率路径充满变数。市场期待的稳步降息,可能与美联储最终谨慎行事的现实产生落差。
数据与财报定乾坤。
短期来看,市场目光聚焦于两大关键事件:
一是,将于本周五公布的9月CPI数据,可能暂时延缓美债收益率的下行趋势;二是,即将到来的财报季,将成为检验区域银行NDFI贷款资产质量的“试金石”。
最后。
当前市场正处于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一边是美债避险属性回归带来的资产价格支撑,另一边是区域银行信贷风险可能蔓延的隐忧。美联储虽以降息应对经济放缓风险,但其政策工具箱能否有效化解结构性信贷问题,仍是未知数。
在多重不确定性明朗之前,美债收益率的4%关口,以及区域银行股的股价底线,都将继续承受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