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商业航天
商业航天是以市场化机制运营的航天活动,包括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方向,目前以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为主。
作为国家航天体系的补充,其既承担重大工程配套任务,又通过技术创新及降低成本,推动卫星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商业化进展。
二. 卫星互联网
卫星互联网是通过卫星组网构建的全球宽带网络,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
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卫星轨道和频段资源遵循先到先得原则,各国太空资源争夺具有迫切性。
2.1 卫星分类
(1)低轨卫星:延时极低、需大规模组网,用于卫星互联网、卫星通信。
(2)中轨卫星:延时适中、需求量一般,用于导航系统(GPS、北斗)。
(3)高轨卫星:延时高、三颗即可全球覆盖,用于电视广播、气象监测。
2.2 海外主导厂商
SpaceX(Starlink星链)、Eutelsat(OneWeb)、亚马逊(柯伊伯)、Telesat(LEO)、Iridium(铱星)等。
2.3 国内主导厂商
(1)央企:中国星网(GW星座)、航天科技集团(鸿雁星座)、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
(2)民营:上海垣信(千帆星座)、蓝箭航天(鸿鹄-3)、银河航天(Galaxy)、九天微星(九天)、国电高科(天启)。
2.4 我国三大低轨星座计划
(1)GW星座(星网计划):中国星网主导,计划发射1.3万颗(高低轨混合),构建6G空天网络;已累计入轨95颗(截至25年10月)。
(2)千帆星座(G60星链):上海垣信主导,计划发射1.5万颗低轨,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已累计入轨108颗(截至25年10月)。
(3)鸿鹄-3星座:蓝箭航天主导,计划发射1万颗低轨,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目前处于试验阶段。
三. 卫星及火箭结构
3.1 卫星结构
(1)平台(主体系统):为卫星及载荷提供运行保障,集成姿控、测控、推进、电源、数管等子系统。
(2)载荷(任务系统):实现任务功能,如通信(天线/转发器)、导航(原子钟)、遥感(相机/雷达)等。
3.2 火箭结构
分为多个子系统:箭体(壳体/整流罩)、推进系统(液体/固体)、控制系统(导航/姿控/分离)。
四. 供应链梳理
4.1 卫星制造
(1)主体:中国卫星(制造)、上海沪工(总装)。
(2)平台:航天智装(控制系统)、航天长峰(电源系统)、航天电子(测控系统)、佳缘科技(星间加密系统)、上海港湾(太阳帆板)。
(3)载荷:上海瀚讯(转发器)、天银机电(恒星敏感器)、航天环宇(星载天线)、臻镭科技(射频芯片)。
4.2 火箭制造
(1)主体结构:航天科技(总装)。
(2)子系统:航天动力(发动机)、超捷股份(整流罩)、斯瑞新材(发动机材料)。
下载格隆汇APP
下载诊股宝App
下载汇路演APP

社区
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