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贸易谈判的微妙信号

本文来自格隆汇专栏:陶川,作者:民生宏观邵翔

中美能达成怎样的协议?

新一轮会谈以及之后很可能的高层会晤透露的最大信号是什么?撇开众所周知的关税、稀土、大豆等具体问题,其实最大的信号意义是把“脱轨”的门槛给提高了,降低了未来一段时间发生波动的概率。不过对于具体的贸易问题,要彻底解决可能还没有那么快。

本轮会谈,双方的表态无疑是积极的。中方的表态一如既往的“平稳”——坦诚、深入、富有建设性,就解决各自关切的安排达成基本共识。美方透露的信号则更加丰富,我们总结成3个关键词:

“全面”:涉及关税,稀土,农产品贸易等广泛的问题;

“框架”: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但细节还需要进一步磋商;

“高层会晤”:审阅协议并决定是否签字;协议内容足够“富有成果”。

我们觉得这背后透露着如下微妙的信号:

首先是“框架性协议”。更像早些时候欧美之间达成的协议(缺乏细节),而非此前的第一阶段协议。

框架协议的意义在于理清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顺序”。此前双推进双边关系,最基本的障碍是解决问题和筹码交换的先后顺序不清晰

比如,中国进口美国大豆的前提是美国至少降低芬太尼关税(此前中国曾因为美国芬太尼关税,对美国进口的大豆加征了10%的关税),后者又依赖于双方就芬太尼管控达成一致,而在这些问题上双方并没有进行过有效一致的沟通

本轮双方磋商最大的“建设性”可能就在此。除了关税暂停再次延期外,进一步理顺的内容可能包括:中国大豆进口VS美国芬太尼关税下调;用稀土管制的暂缓,交换美方额外关税的取消和软件出口管制、甚至股权穿透监管的暂缓;继续推进tiktok交易,以及船舶费用对等调整或取消等。

方向和顺序之后,才是细节和落实。这将是月底高层会晤之后,双方继续谈判的主要内容。我们倾向于认为至少会保持每个月一次的贸易磋商频率

而最终,双方类似2019年第一阶段协议的“全面贸易协议”可能将是特朗普明年年初访华计划落地的重要前提。

因此,综合而言,本轮会谈和高层会晤为10月双方阶段性摩擦画上句号,同时也是下一轮磋商和谈判的起点。

风险提示美国经贸政策大幅变关税扩散超预期,导致全球经济超预期放缓、市场调整幅度加大。


注:本文来自民生宏观2025年10月26日发布的《马来西亚谈判的微妙信号》,分析师:邵翔 SAC编号 S0100524080007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