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市值岌岌可危!利润暴跌20%后,“中药茅”片仔癀靠什么翻盘?

2025年的中药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Wind数据显示,2025年H1,A股69家中药上市公司,近三分之一实现了营收正向增长,不到半数企业实现利润正增长。

e3a4405a09a75a848cb6e7b1ff09bde2.jpg

2025年的中药行业,正站在一个新的转折点上。Wind数据显示,2025年H1,A股69家中药上市公司,近三分之一实现了营收正向增长,不到半数企业实现利润正增长。彼时有分析指出,中药行业已步入拐点时刻,曾经靠独家品种撑起高增长业绩的黄金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

当时间来到Q3,片仔癀交出营收、净利双双两位数暴跌的“史上最差”三季报更是验证了这一论断。显然,提价不再灵验、渠道去库存持续,经销体系的疲态、消费端的降级、原料成本的高企,正在共同撕开那层“稳健增长”的外衣。

昔日凭借提价和稀缺性构筑的增长神话逐渐破灭,最直接体现的就是二级市场的用脚投票,截至10月24日收盘,片仔癀总市值仅剩1090.31亿元,距离2021年2700亿元的高峰时期,蒸发近六成。但片仔癀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整个中药行业结构性拐点的缩影。

传统的单品逻辑和资源红利正在消散,新的增长方式仍在摸索之中。从提价驱动到创新驱动、从品牌溢价到体系竞争,中药产业必须在周期调整中完成一次价值重塑。

“中药茅”神话破灭

截至10月24日收盘,片仔癀报180.72元/股,跌幅0.42%,总市值1090.31亿元。这不仅是本周低点,更是过去四年来的最低点。要知道,2021年片仔癀市值一度超过2700亿元,四年时间,蒸发近六成。

当然,引发这轮下跌的直接原因,直指片仔癀10月17日晚间披露的三季报。如果说,2025年中报的业绩数字还让二级市场怀疑片仔癀未来的盈利能力,那么当三季报发布之时,“中药茅”神话破灭的消息在二级市场投资者心中几乎已经又确定了几分。

财报显示,片仔癀前三季度营收74.72亿元,同比下降11.9%;归母净利润21.29亿元,下降20.7%;扣非净利润18.91亿元,下降30.4%;经营性现金流锐减62.5%。其中第三季度尤为疲弱,营收仅20.64亿元,净利润6.87亿元,扣非净利润4.38亿元,三项核心指标同比降幅分别达到26.3%、28.8%和54.6%。这份“三合一”暴跌的财报,让外界再度聚焦这家享誉行业内外的“中药茅”,昔日的高增长神话,似乎正被现实层层击破。

回望过去几年,片仔癀的高光时刻发生在2021年。当年公司营收首次突破80亿元,同比增长23.2%;归母净利润达到24.3亿元,同比增长45.46%,无论收入还是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然而,这样的高速增长并未延续。到2022年,片仔癀营收、净利润、扣非净利润增速骤降至个位数。

此后两年,公司业绩陷入“高低交替”的疲态:一年两位数增长,一年个位数增长。直到2025年中报发布,净利润暴跌16%,市场当时就猜测,这家传统中药龙头即将被拉回现实。事实上,业绩波动的“雷”早在几年前便已埋下。众所周知,片仔癀的核心产品片仔癀锭剂是一种清热解毒类中成药,具有消肿止痛、保肝护肝等功效,也因其国家绝密配方与珍稀原料成为囤货典型。

原料中的天然牛黄、麝香极为稀少,其中麝香更受严格限制。但稀缺性既是护城河,也是“围墙”。公司多年来通过提价来维持业绩增长。据西南证券统计,2004-2020年间,片仔癀提价不下10次,2020年官方零售价升至590元/粒。更极端的是,市场价格一度被炒至1600元/粒,被称为“药中茅台”。

彼时,提价几乎等同于利润增长。有分析测算,2016-2019年,公司出厂价上调9%、零售价上调6%,但销量却可以达到同比增长92%,远高于提价幅度。显然,投机囤货的潮流推高了需求,对应到资本市场,预估的高需求变成了高估值,进一步放大了泡沫。数据来源:Wind然而,价格策略的透支效应终究显现。

2023年,公司再次上调零售价,从590元/粒提至760元/粒,但市场反馈已不再如往年强劲。经济下行与消费降级叠加,经销商的库存压力也开始积聚。再加上天然牛黄、麝香等原料价格水涨船高、渠道压货难出,利润空间被双向挤压。原本支撑高价的稀缺逻辑逐渐失效,价格策略反而反噬了片仔癀自身。据其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30日存货高达61.6亿元,较2024年12月31日增加超10亿元,应收帐款超9.7亿元,9个月增加了超23%。

不过,更深层的隐忧还在于产品结构过于单一。与云南白药、同仁堂等老牌中药企业相比,片仔癀在多元化布局上明显滞后。无论是大健康产品、化妆品等消费品,还是创新中药开发,片仔癀始终围绕锭剂这一核心产品展开,其他业务贡献有限。

当昔日的高价神话开始失效,片仔癀也暴露出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的脆弱现实。而从高价神话到业绩泥潭,片仔癀的故事也折射出传统中药产业的拐点时刻。过去依赖独家产品与品牌形象支撑的模式,正在被新的市场逻辑重构。当原材料成本难降、消费降级、监管趋严时,中药龙头必须回答一个更加本质的问题:没有提价和炒作,增长的第二曲线在哪里?

走入拐点时刻

当然,对于片仔癀来说,尽管在最近两年的股价表现跌跌不休,但始终都保持在千亿市值俱乐部中的一员。背后原因离不开握在手里的真金白银。可以看到,截至今年前九个月,片仔癀已经接连在一级市场出手三次,每次都是2亿元,从招盈慧康,到高鑫润信,再到前不久的中金医疗,基金关注方向不仅有大健康、化妆品、创新药,甚至还有片仔癀产业链上的项目。

而片仔癀做投资其实可以追溯到2015年,几乎每年片仔癀都有出手,到2022年,片仔癀还成立了全资股权投资平台漳州片仔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另一方面,在创新药与研发方面,片仔癀也显露出“探路”信号。据悉,片仔癀已有多个中药创新药、化药创新药项目启动,例如中药1类创新药PZH2113胶囊、养巢颗粒等都已进入到关键临床阶段。此外,片仔癀还投资了广生堂的肝病新药开发,其中乙肝新药GST-HG131已被纳入突破性治疗品种名单,该产品是全球唯一完成Ⅱ期临床的针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合成抑制的口服小分子药物,在大健康方面,片仔癀近年来动作频频。

公司业务已从传统中成药锭剂延展至化妆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及终端零售,并在北京设立北方总部,强化区域拓展及营销研发能力。例如在北京大兴区投资设立创新研发基地,作为其北方总部,不仅提升品牌辐射能力,也承载起“由单一生产药品向大健康产业服务型公司”转型的战略意图。不过,无论是投资做LP,还是研发创新药,抑或是延伸到大健康,真正落地并形成规模效应,还存在不小挑战。

比如中药企业向大健康转型虽逻辑清晰,但品牌建设周期长、竞争门槛高、消费者认知迁移难。片仔癀在新赛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核心收入仍严重依赖锭剂。这意味着,即便大健康布局已启动,当前增量尚难填补锭剂增长放缓的缺口。而从行业维度来看,片仔癀所处的中药行业正迎来一种结构性转型拐点。曾经凭借独家品种形成的增长模式正在退潮,而产品多元、品牌消费化与创新驱动的逻辑正在逐步成为主流路径。

诸如云南白药、白云山、同仁堂等中药龙头,也在加速向大健康、创新药、产业基金等方向迈进。而在这一波转型中,真正能再次诞生“中药茅”,将是那些既能稳住传统现金牛业务、又能精准深耕新赛道、并稳步建立品牌与研发壁垒的企业。总而言之,片仔癀能否重回增长,依赖于三个关键条件:其一,能否在多元化业务上,脱离单一收入来源;其二,能否让创新药及新产品管线实现商业价值;其三,能否让产业基金布局与公司主业形成协同。

而对于整个中药行业而言,片仔癀的走向本身也具有代表性意义,即当传统增长模式失效,一个能否成功重构增长引擎、实现跨出“大单品”时代的中药企业,即将成为行业分水岭。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