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下84亿美元合作的百利天恒,患上了“资金焦虑”症

10月26日,创新药企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利天恒”,688506.SH)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星岛》见习记者 黄冬艳 深圳报道

10月26日,创新药企四川百利天恒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百利天恒”,688506.SH)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

今年第三季度,百利天恒营收同比暴涨1625.08%至18.95亿元,归母净利润扭亏为盈,达到6.23亿元。

但从前三季度整体来看,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百利天恒与上年同期相比仍表现为下滑,其总营收约为20.66亿元,归母净利润约为亏损4.95亿元,降幅分别为63.52%、112.16%。

业绩的剧烈波动,源于2023年底百利天恒与BMS(百时美施贵宝)达成的一项首付款8亿美元、总交易额高达84亿美元的合作协议。也是由于这项同时创下国内及全球三项记录的交易,使百利天恒成为国内创新药行业“当红炸子鸡”,吸金能力迅速增加。

2024年至今,百利天恒分别收到了上述交易的8亿美元首付款,以及一笔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顺利实现扭亏为盈。

但在今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同比大增90.23%至17.72亿元的情况下,尚未能自我造血的百利天恒似乎仍处于“资金焦虑”中。

因而,趁着资本市场热度,百利天恒于今年9月份完成了一笔37.64亿元的融资,随即又马不停蹄地在9月29日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书。10月21日,其IPO申请已通过港交所主板上市聆讯,即将实现“A+H”上市架构。

对于公司的资金储备需求及相关资金投入,《星岛》记者曾联系百利天恒相关负责人,对方仅回复称,相关信息以招股书为准,没有更多可披露内容。

科创板首富三度冲击港交所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一夜暴富的故事。在凭借“天价”产品对外授权交易名声大噪之前,百利天恒最为外界乐道的,是其创始人朱义的“科创板首富”故事。

1996年,朱义创立了百利天恒的前身——百利药业,一家以仿制药和中成药为主的制药企业。2010年,朱义开始将公司的主营业务转向创新药研发,并将颇为“难啃”的双抗和ADC确定为产品研发方向。

尽管有着仿制药和中成药业务的输血,但在“十年、十亿美元”起步的创新药研发业务上,每年数亿的收入对百利天恒而言,依然杯水车薪。

《星岛》记者了解到,百利天恒2018年营收规模已达10亿以上,但随着研发投入从1亿元逐渐向5亿元乃至10亿级持续递增,其净利润却始终不足0.4亿元,2021—2023年更是连续三年亏损超11亿元,一度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中。

图片 1.png图片 2.png

▲百利天恒近五年营收利润及研发费用情况,来源:雪球

转机在2023年出现。

当年1月份,百利天恒顺利登陆科创板,并以24.7元/股的发行价格上市募资约9.88亿元,总市值接近百亿。当年10月份,随着公司股价持续走高至90元/股以上,朱义以超280亿元的持股市值,成为科创板首富。

同年12月12日,百利天恒宣布与BMS就其核心产品iza-bren(BL-B01D1)达成“天价”海外授权交易,当日闻风而至的投资者直接将该公司股价推至131.11元/股,总市值达525.75亿元。

2023年全年,百利天恒股价涨幅超466%,朱义也坐稳科创板首富之位,可谓名利双收。

尽管这期间虽有声音质疑百利天恒与BMS的对外授权交易存在被退货的风险,以及公司估值存在一定泡沫等问题,但随着上述交易的首付款在2024年3月顺利到账并确认收入,以及近两年ADC类创新药在全球备受关注,百利天恒在资本市场的热度持续走高,此后总市值更是飙升至750亿元以上,成为A股创新药企业中仅次于百济神州的存在。

2024年7月,百利天恒顺势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但半年后因过期自动失效,首次赴港上市无疾而终;今年1月,百利天恒二次递交IPO申请,但依然未能有进一步的动作;直到9月底,三度向港股发起冲击的百利天恒才通过了聆讯,上市在望。

百利天恒方面透露,港股上市不仅为其拓展融资渠道,也将助力其迈向国际化市场,并为推进创新研发管线的全球性临床试验以及未来全球商业化提供助力。

千亿估值与背后争议

今年9月上旬,百利天恒的股价曾达到逾414元/股的历史新高,总市值突破1500亿元。截至10月27日收盘,百利天恒股价报354元/股,总市值1461.57亿元,较两年半前24.7元/股的上市发行价,股价涨幅高达1333.2%,总市值增长超10倍以上。

图片 3.png

按最新市值算,百利天恒位列A股创新药板块第三,仅次于恒瑞医药的4448亿元、百济神州的4440亿元,但若以股价算已位列第一。

图片 4.png

▲A股创新药板块上市企业最新股价及市值情况,截至2025年10月27日收盘,来源:东方财富网

作为一家尚未有产品上市销售,核心产品预计最快2026年才能在国内获批首个适应症上市的创新药企业,百利天恒目前的股价及估值与企业现阶段发展的匹配度也陷入争议中。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Wind数据显示百利天恒的基金投资者持股比例由2024年末的50.5%下降至2025年上半年末的30.43%,且十大流通股东中,华夏基金、中欧基金及广发基金均有不同比例的减持。

《星岛》记者亦留意到,今年第三季度,机构对百利天恒的减持套现动作仍在持续。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百利天恒的持股机构数量为520家,持股总数为8127.66万股,占该公司的总股本比例约为20.27%;但截至2025年9月30日,持股机构的总数已降至33家,持股总数约为5226.7万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亦减少到了12.01%。

图片 5.png

▲百利天恒机构持股最新情况,来源:东方财富网

尽管争议尚存,但百利天恒依旧利用资本市场的热度,获得融资层面的助力。今年9月份,该公司以317元/股的发行价,顺利完成了一笔总计37.64亿元的融资。百利天恒创始人朱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由于需要推进该笔融资且考虑到当时港股流动性仍较弱,因此主动暂停了今年1月份的IPO申请。

首富的野心与现实

随着越来越多国内创新药企业从临床阶段走向商业化,中国何时能出现大型跨国药企,也逐渐成为行业的讨论重点。

因百利天恒“走红”而屡屡出现在媒体面前的朱义,近两年亦一直在强调其2029年底成为一个入门级MNC(跨国药企)的目标。

但与自带跨国基因的百济神州,以及创新药营收规模已达百亿以上的恒瑞医药两家企业相比,目前百利天恒无论在规模还是研发管线铺排、商业化团队组建等方面,显然差距仍较大。

不过朱义认为,百利天恒已具备早期研发能力、临床开发能力、供应能力、中国商业化能力,目前只差全球商业化能力。在朱义看来,目前百利天恒离这一目标,只差3~5年和10亿美元。

从最新披露的2025年三季度财务数据来看,得益于第三季度收到了一笔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完成了37.64亿元的融资,百利天恒手中已握有接近10亿美元的资金储备,但若结合负债及未来的持续投入来看,似乎与“小目标”仍有一定距离。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底,百利天恒的货币资金约为60.82亿元,另外还有18.58亿元的应收账款,两项共计79.4亿元;但同期负债方面,百利天恒还有约2.5亿元的短期借款、4.78亿元的应付账款、5.86亿元的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以及28.1亿元的长期借款,共计约41.24亿元。

此外,随着核心产品的研发接近临床后期,近两年百利天恒的研发投入几乎呈翻倍增长的态势,从2023年的7.46亿元,到2024年的14.43亿元,再到2025年前三季度的17.72亿元,同比增幅均在90%以上。

可以对比的是,2025年上半年,恒瑞医药及百济神州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8.71亿元、72.78亿元。

《星岛》记者从接近百利天恒的人士处获悉,百利天恒亦在组建商业化团队,为未来的产品销售推广做准备,目前进展顺利。按朱义此前向媒体透露的信息,预计整个商业化团队将包括500~800人的销售团队,以及200~300人的其他人员。

同时,为了保证未来的产品持续研发及生产供应能力,今年下半年百利天恒亦先后宣布,将在成都投资20亿元建设全球化创新药商业供应基地,以及在上海筹建全球研发中心。

星岛视角

研发、生产、商业化……朱义实现MNC目标的路上,一切都离不开钱,但对于还未实现创新药产品上市销售的百利天恒而言,最缺的无疑也是钱。

随着第三次港股IPO在近日通过聆讯,百利天恒将获得新一轮上市募资的机会,在今年的港股创新药上市热潮中,科创板首富又能否在香港资本市场复刻造富故事,缓解其宏大理想下的“资金焦虑”呢?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相关阅读

评论